摘要:美军彻底绝望了!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实现“白菜化”量产,全球军事战略格局正在经历冷战以来最深刻的洗牌。曾经的“顶流网红”长剑-100,再次亮相之时型号数字直接多了个“0”,不仅迭代跨度惊人,长剑-1000极可能还是全球首款实战部署的陆基巡航高超弹。
美军彻底绝望了!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实现“白菜化”量产,全球军事战略格局正在经历冷战以来最深刻的洗牌。曾经的“顶流网红”长剑-100,再次亮相之时型号数字直接多了个“0”,不仅迭代跨度惊人,长剑-1000极可能还是全球首款实战部署的陆基巡航高超弹。
之前的长剑-100采用亚燃冲压发动机,速度很难突破5马赫,但是升级的长剑-1000却是真正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速度很可能突破10马赫,是真正的“杀手锏”级别的武器,也标志着我们同时拥有了两款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日前长剑-1000与KD20A型空射亚音速巡航导弹和鹰击-18C海基隐身巡航导弹,作为巡航导弹阵列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亮相。
而这一出场位置被称作“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重器”,三款巡航导弹都应具有核常两用能力,能在战场上发挥多重威慑作用。其中长剑-1000属于陆基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归属于火箭军的战略打击力量。
为什么高超音速武器会有如此强的威慑力呢?
简单对比一下,传统弹道导弹好比坐电梯——上升下降轨迹固定;巡航导弹像开汽车——能拐弯但跑得慢;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就是太空梭——既能在临近空间“打水漂”,还能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疯狂加速,可以在大气层里飙到6马赫以上,什么概念?从上海到台北只要6分钟,拦截系统看了直接自闭!
曾经的军迷的“心头好”长剑-100,虽然也是超音速巡航导弹里的尖子生,但跟新一代长剑-1000比起来,就好比功能机和智能机的差别。此前东风17高超声速攻击导弹公开之后,西方大国们觉得他们只是一时疏忽,没重视火箭助推/滑翔高超声速攻击导弹,所以一心想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领域找回面子。
美国正在研发的HAWC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速度刚能勉强突破5马赫;已经部署战备的俄罗斯“锆石”导弹,最高速度大概在8马赫左右。
现在长剑-1000出来,超燃冲压发动机突破了亚燃冲压发动机进气温度的技术桎梏,使得气流能够直接冲进燃烧室,导弹速度能轻松迈过5马赫的高超声速飞行的门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马赫以上。
只能轻轻问一句西方大国“服不服?”因为理论上是几马赫的差距,但在实战中,1马赫速度的提升,都意味着对手的反应时间会变得紧张得多。
更令人惊艳的细节其实是长剑-1000发射车,从它的发射车外观来看,长剑-1000射程明显比美国的HAWC和俄罗斯的“锆石”都要远,甚至能跟长剑-100的射程比肩。根据央视在珠海航展上公布的消息,长剑-100导弹射程大概在3000-4000公里,所以估计长剑-1000的射程也差不多,甚至不排除更远一些。
这个指标足以支持火箭军从二线纵深地区直接打击第二岛链内的战略支撑点,甚至在打击距离为3000公里情况下,不到1个小时就能搞定“发现即摧毁”的打击任务,让敌方彻底失去组织有效防御的时间。
红海危机和伊以冲突都已经证明,即便面对传统弹道导弹,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拦截成功率也不足30%,而面对速度更快、轨迹更不可预测的高超音速武器长剑-1000,加上让现有的反导系统陷入了“无解”的尴尬境地。
外界推测长剑1000的飞行高度可能在5万米左右,这个高度一来可以降低空气阻力,二来这个高度也是传统防空反导体系防御的薄弱环节,那里的拦截弹反应和机动能力跟不上它的飞行速度。
从实际战场来看,无论是移动指挥所、机动的导弹发射平台,还是轮流启用的雷达、临时集结的兵力以及海上的大型战舰,这些转瞬即逝的移动,都能成为长剑1000的打击对象。
事实上从最早“CJ-1000”出现在彩排活动那一刻起,就已经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
因为对于美国来说,长剑-1000的出现简直是在他们的反导防御系统上狠狠“碰了一下”,这个“篓子”可能比东风-17带来的冲击还要厉害。他们之前还在讨论美国如何应对长剑-100超音速导弹,现在跨越式升级的长剑-1000突然出现,全程超音速飞行,比美国现有任何导弹都更具威慑力。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报告直言:“长剑-1000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具备了从陆基平台对美军本土关键节点实施超音速打击的能力,且无有效反制措施”。 这份报告承认了美国现有分层防空体系的本质缺陷——它是按照弹道导弹和亚音速巡航导弹来设计的,对于这种高空高速又会规避的新型导弹,系统本身就没设想过。
现在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已经提出加速JADC2系统部署,试图用“信息打通”来弥补拦截盲区。 但能不能补得上? 没人敢打包票。因为长剑-1000的速度优势不仅仅是导弹飞得快,更意味着中国导弹技术已经领先美国和俄罗斯整整两代,这种技术代差的拉大,让美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且长剑-1000不是“独苗”,而是一种平台型武器。 它的推进、制导、打击模块都具备高度模块化特点,意味着可以根据任务场景快速演变出不同型号。 未来可能发展出海基版本、空射版本、无人协同版本等多种衍生型。
中国军事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曾暗示:“高超音速武器未来的关键不在速度,而在体系”。 这句话背后,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一种深刻判断——单一武器再强,也抵不上体系化协同作战的能力。 而长剑-1000的出现,正是中国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打击”演化的关键一环。
来源:奇圆科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