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胶片走向数字传输的过程。在对地观测卫星技术发展早期,主要是为了军事侦察服务。美国先后实施了科罗娜、发现者侦察卫星计划,终极产品就是锁眼7卫星,也称为“大鸟”。苏联先后发射过多颗“天顶”系列卫星。这些卫星的主要特点,是携带大量胶片
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胶片走向数字传输的过程。在对地观测卫星技术发展早期,主要是为了军事侦察服务。美国先后实施了科罗娜、发现者侦察卫星计划,终极产品就是锁眼7卫星,也称为“大鸟”。苏联先后发射过多颗“天顶”系列卫星。这些卫星的主要特点,是携带大量胶片上天,拍完一卷之后返回地球。早期卫星只有一个胶卷舱,拍完之后,相机就成了“没有子弹的枪”,只能报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苏都研发了多舱卫星,一颗卫星携带好几个胶卷舱,拍完一个返回一个。“大鸟”卫星就携带了4个胶卷舱。
大鸟卫星及其返回舱
但是,胶卷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地面上的用户单位必须等到胶卷返回,才能看到信息。有些时效性比较强的需求,就指望不上卫星了。
其实,早在1926年,人类就发明了电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就开始了电视节目的播放。但是要把电视摄像技术搬到卫星上,尝试着取代胶卷,就要等到1960年了。那一年,美国发射了气象卫星泰罗斯一号。它携带了两部电视摄像机,把大气层的活动情况拍摄下来,传输回地球。虽然分辨率很低,但是对气象的应用已经可以提供宝贵信息了。重要的是,泰罗斯一号回传图像的时效性很高,让人们看到了传输型卫星的价值。
采用传输技术的泰罗斯卫星
1966年,美国宇航局发起地球资源卫星计划,打算研制一系列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卫星不再采用电视摄像机,而是专门研制的光谱扫描仪。这项工程的产物,就是著名的陆地资源卫星系列。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陆地资源卫星一号,可以认为是人类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它的观测对象不是大气,而是地表,包括陆地、水体。这类卫星的分辨率需求要比气象卫星高得多。陆地资源卫星的数据广泛发放给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促成了遥感事业的大发展。
陆地资源卫星五号采用传输技术
受到陆地资源卫星的鼓舞,法国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SPOT卫星系列,把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服务商业化,并且提供了较高分辨率的图像。
法国SPOT-1卫星采用传输技术
在军用领域,传输型卫星的发展其实还略晚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军事情报对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即使陆地卫星的时效性比较好,图像的分辨率也无法满足军事需求。美国和苏联都考虑过,用载人空间站携带侦察员,到太空观察地面军情,然后打电话汇报。这催生了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苏联的“钻石”空间站。但是载人飞行的庞大成本,让美苏先后放弃了太空侦察兵的想法。美国转向了研究传输型侦察卫星KH-11。这个型号1976年首次发射就大获成功,让美军坚定了放弃胶片型卫星的决心。
人们普遍推测哈勃望远镜与KH-11传输型侦察卫星结构相同
苏联/俄罗斯因为电子技术落后,直到21世纪还在发射返回式卫星,但近年来也已经完全转向传输型卫星,无论军民都是如此。
如今,传输型卫星已经成为对地观测卫星的唯一技术路线。
卫星通信发明之初,都是为政府或者大型机构服务的。虽然广大电视观众也能享受到卫星转播的节目,比如奥运会,不过卫星天线都属于电视台之类的媒体机构,而不是装在观众家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很少数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普通人,或者卫星通信爱好者,才拥有自己的卫星天线,可以接收电视节目,其他人都要依靠有线电视来享受视频内容。
但是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地方,有线电视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一大批居住在农业区、牧区、山区和海岛上的人们,无法接入有线电视网,所以他们几乎是看不成电视的。这些人不用卫星天线来接收电视节目,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卫星信号功率不算很强,需要大口径天线才能接收;这样的天线比较昂贵,安装使用都比较复杂,一般人买不起也玩不转;卫星通信模式是为电视台服务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编辑好的电视节目。
1994年6月,美国DIRECTV公司开张营业,这家企业采用当时非常先进的休斯HS-601平台,研制了3颗卫星,实现了直接向普通用户投送卫星电视节目。
卫星直播的原理
DIRECTV公司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突破了几项关键技术。例如,每颗卫星装有16个Ku频段转发器,功率达到空前的120瓦,这样在地球表面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就比较大,用几十厘米口径的天线就能接收到,而且信号质量不错。另外,DIRECTV公司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MPEG-1数字压缩技术,每个转发器都能传送4~8个电视频道,整颗卫星能容纳175个数字频道。这样一来,每个频道需要分摊的卫星建造和运行费用就大幅降低,体现到电视用户身上,就是每个频道的费用都不算太贵。小口径的用户终端价钱也相当便宜,电视台为了扩大用户,甚至发起了充年费送终端的活动,于是电视直播产业一炮打响。今天,电视直播已经成为卫星通信广播行业主要的收入来源。
DIRECTV 开创了卫星通信广播新时代
高通量卫星出现在2011年,由美国卫讯公司第一个实现。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天地通信的波束控制得非常狭窄,每个覆盖区的面积都很小,集中了大数值的频率和功率,让地面终端可以实现很高的通信速率。此前的通信卫星因为技术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只能用比较宽大的波束覆盖广阔的地面,因此要把优先的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分散给大量用户,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点点,通信速率很低。高通量卫星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来说,要突破多点波束、码分多址、频率复用和高波束增益等关键技术,把优先的频率资源用更高的效率让更多的人分享,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道一样。
高通量卫星的多点波束覆盖
卫讯公司的第三代卫星卫讯 -3
直播卫星属于广播服务,用户单向接收信息。而高通量卫星技术属于接入服务,用户可收可发,这给卫星宽带互联网的普及创造了条件,也把卫星通信产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有趣的是,这项创新却在一段时间里让卫星制造和运营产业自身陷入了麻烦。一颗高通量卫星可以抵得上好几颗传统通信卫星,有人甚至认为抵得上20颗。于是,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卫星、那么多轨道位置了,这迫使卫星制造商纷纷转型。世界上最大的卫星运营商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手里的50多个轨道位置,一下子从炙手可热的资源变成了待盘活资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通信带宽无止境的需求,高通量卫星的发射数量会越来越多,轨道位置的价值依然是有很高含金量的。
无论美国还是苏联,早期卫星都是采用蓄电池供电的,包括“斯普特尼克”和“探索者一号”都是如此。然而,早在1945年,著名科学家和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就认为,人类在宇宙里长期活动,最终还是要靠太阳直接提供能量。到了1955年,有人把这句话重新说了一遍,从而催生了第一颗使用太阳电池的卫星,也就是“先锋一号”。说话的这个人,是德国工程师齐格勒。
先锋一号卫星携带了最早的硅太阳电池
194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就推出了硅基太阳能电池,比亚瑟·克拉克的预言还早5年。但是早期太阳电池的效率很低,只有1%。后来,贝尔实验室把效率提高到6%,却又无法解决成本问题,找不到用途。
1947年,齐格勒跟随冯·布劳恩抵达美国,加入了美国陆军通信兵实验室,并于1954年成为美国公民。此后,他一直在美国陆军电子领域担当重要角色,于1963年成为美国陆军电子司令部科学副部长和首席科学家,1971年开始担任美国陆军电子技术和设备实验室主任,直到退休。
齐格勒一直主张大力应用太阳能电池,根据他的计算,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在太空中可以达到10%左右。这样算来,和蓄电池相比,卫星上的太阳电池可以用更轻的发射重量提供相同的电力。至于太阳电池的寿命,当时还没人敢下结论。不过“先锋一号”入轨之后,太阳电池的必要性就再也没人质疑了。“先锋一号”在星体外侧的太阳电池一直工作到1965年。而在它之前发射的美国第一颗卫星,也就是“探索者一号”,仅仅工作了一个月。从那之后,美国发射的卫星都以太阳电池为电力来源。
虽然美国在硅太阳电池时代取得了第一个突破,但换代技术,也就是砷化镓太阳电池,却是苏联突破的。
1965年,苏联发射的金星三号探测器采用了砷化镓电池。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个选择的主要理由是砷化镓在高温环境中的表现更好。在探测器上,安装了两块2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
金星三号是第一个采用砷化镓电池的航天器
不过砷化镓电池第一次引发轰动,是在月球车1号上。这是人类第一个成功软着陆外星的无人驾驶漫游车。相比之下,阿波罗计划的漫游车不但要靠人驾驶,还使用了蓄电池,只能承担短期任务。
月球车1号在顶部安装了一大块砷化镓电池,就像锅盖一样,落月之后展开,为设备发电。月球车1号携带了大量仪器设备,8×8的驱动结构也比较耗电,因此一块砷化镓电池并不能提供充裕电力。即使在阳光炙烈的白天,月球车1号偶尔也要停下来,用太阳电池把蓄电池充满。到了夜间,太阳电池就没法工作了。月球车1号内部还安装了同位素核热发电设备,在月夜期间,靠它来发热,保证电子设备的健康以及持续运行。两套发电设施的共同使用,让月球车1号持续工作了一年多,也为砷化镓太阳电池的应用前景奠定了基础。
苏联月球车采用的砷化镓电池
直到今天,砷化镓电池也是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取代硅电池,广泛应用在各种航天器上。
本文原载于《太空探索》杂志2024年第10期。
文/松堂
编辑/杨斯爽
审核/穆檀、宿愿
监制/姜军
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