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从“牛倌儿”到“头雁”奏响振兴致富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7:18 1

摘要: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广袤的黄土地上,一群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悠闲咀嚼着掺有红枣的饲料,不远处的玉米田里,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正精准滋养着青翠的作物。

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广袤的黄土地上,一群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悠闲咀嚼着掺有红枣的饲料,不远处的玉米田里,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正精准滋养着青翠的作物。

这幅现代农业图景背后,站着一位曾与霓虹灯为伴的城市青年——裕康家庭农场创始人张鹏。2019年,这位80后青年毅然放下经营多年的城市生意,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现代农业的憧憬,用200亩自有土地、300亩租种土地和100头基础母牛作笔,以红枣谷饲牛肉为墨,在故乡的热土上书写着新时代农人的创业故事。


五年时光,见证了张鹏从农业“门外汉”到产业带头人的蜕变。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构建起种养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从单打独斗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张鹏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当代新农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有力实践。

从霓虹都市到黄土地的重生

2019年,张鹏站在麻黄梁镇的山峁上,望着眼前荒草丛生的撂荒地,耳边还回响着亲友们“农业投入大周期长”的劝阻声。这位曾在城市经营生意的个体户,带着全部积蓄和满腔热忱,开启了人生中最大胆的转型。“当时就想着,总得有人回来做点改变。”回忆创业初心时,张鹏的目光依然坚定。

回到家乡,张鹏搭起牛棚,开启了忙忙碌碌地创业生活。清晨五点拌料喂牛,晌午顶着烈日下地,深夜挑灯研读养殖技术,他像学生般虔诚地记录每头牛的采食量、体温变化。“牛犊咳嗽该用啥药?”“青贮玉米最佳收割期是几天?”这个曾经的生意人,硬是把手机通讯录变成了农业专家库。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鹏逐渐掌握了肉牛自繁自育和玉米饲草种植的关键技术。他的牛棚里,肉牛健康成长,繁殖率不断提高;他的田地里,玉米饲草郁郁葱葱,产量稳步提升。

2023年,裕康家庭农场正式挂牌,标志着张鹏的农业创业之路迈上了新的台阶。农场构建起自种自养、自养自育、自育自销的完整闭环,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高效运转。目前,农场年种植玉米350亩,确保了饲草的稳定供应;存栏肉牛超200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去年更是实现了40余头肉牛出栏,经济效益正逐步改善。

此外,张鹏在饲料配方上更是进行了创新性尝试。他发现当地佳县红枣存在滞销问题,于是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成功将佳县红枣融入饲料配方中。这一创新不仅让“无用老品种”的红枣树重获新生,还研发出了具有地理标志特色的“红枣谷饲牛肉”。

张鹏感慨地说,“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养殖相结合,不仅提升了牛肉的品质和附加值,也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红枣谷饲牛肉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成为了裕康家庭农场的拳头产品。

蝶变:“头雁”培训孵化的产业升级

2024-2025年,张鹏的人生履历上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入选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沉浸式研修之旅。这场知识春雨不仅浸润着他的农业梦想,更催生出乡村振兴的蓬勃新芽。

置身于这座近百年的农科学府,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他打开了全新视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揭开了现代农业的价值密码,农产品品牌营销案例重构了他的市场思维,农业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则描绘出未来农场的智慧图景。

当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智能系统实时调节温光水肥时,张鹏感慨万千:“曾经以为锄头铁犁就是农业的全部,如今方知“智慧”“智能”才是新农人的‘金锄头’。”

“三段式”培育模式构筑了知行合一的成长阶梯。第一阶段,在成本核算、市场供需分析、品牌塑造、电商运营技巧、生物技术应用、智能农业装备原理等课程中,他重塑了产业发展方向;第二阶段返岗实践中,导师团队现场指导、“把脉问诊”,为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出清晰路径,拓宽了他的发展思路;第三阶段的人工智能专题学习,为他的产业转型升级筑牢了基础。

结业典礼上,张鹏的发言铿锵有力:“系统性的培育,既有教授们倾囊相授的前沿理论,又有眼见为实的创新实践,更收获了政府、高校的全程护航。作为‘头雁’,我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产业升级引擎,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这份厚植于黄土地的学识,很快在麻黄梁镇的山峁上抽枝散叶。张鹏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带动效应,通过“农场+农户”模式,收集周边村民的老品种红枣,既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又为留守老人创造户均增收近4000元。当农户们手中数着崭新钞票时,脸上漾开的笑意,正是对“头雁”引领效应最生动的注解。

翱翔:构建三产融合的振兴蓝图

“目前,我正筹备以‘裕康’为品牌的中高端牛肉及农产体验基地。这里不仅设有农产品展示展销厅,用于展示本地土特产和头雁产业农产品,还能让消费者品尝熟牛肉。”两度参与“头雁”培训的张鹏,将迭代升级的农业科技与品牌思维注入榆阳区这片热土之上。

谈到培训收获,这位新农人打开了话匣子:“通过专家指导,我们实现了肉牛生长全周期、分阶段精准饲喂;在玉米种植端,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亩节水50%、增产20%。更重要的是,品牌建设课程让我掌握到,以‘红枣谷饲牛肉’为核心亮点的‘裕康’品牌可以走向中高端消费市场。”

技术革新正转化为实在效益。目前,农场通过品牌营销,已与多家本地高端餐厅、超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产品知名度正逐步提升。此外,随着生牛肉销量增加,张鹏计划以农场为核心,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代销南瓜、甜玉米、绿豆等特色农产品,构建“1+N”协同发展模式,切实发挥头雁效应。

在最新培训中,张鹏展现出对科技的敏锐嗅觉:“我系统掌握了DeepSeek使用方法,同步掌握农产品短视频创作全流程,包括文案撰写、场景化拍摄及大数据推送策略,未来将利用电商,扩大农产品影响力。”

谈及未来规划,他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我们将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线下以体验基地为依托,深化本地客群粘性,扩大品牌知名度;线上运用AI剪辑技术制作场景化短视频,拓宽销售版图,让榆阳味道走出黄土高原。”

从传统养殖户到产业创新者,这个选择与土地较劲的城市归人,正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张鹏说,“土地从不辜负用心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临近的几户牛舍里亮起了灯光——这是“头雁”带出的“雁阵”,正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奋力翱翔。(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赵一凡)

来源:农业科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