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听着吓人,但真相却恰好相反——真正让越来越多人倒在心梗之下的,根本不是冰饮,而是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危险的习惯。
夏天喝一口冰可乐,是不少人心头的“续命水”。网上总有人提醒:“心血管不好,千万别喝冷饮,容易诱发心梗!”
这话听着吓人,但真相却恰好相反——真正让越来越多人倒在心梗之下的,根本不是冰饮,而是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危险的习惯。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2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因心脏病离世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一种。令人唏嘘的是,大多数急救赶到时,患者已经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
心梗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也不是“突发”那么简单。它往往在生活的细节中,一点点埋下伏笔,直到某天突然引爆。
心梗,全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脏供血的“管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堵塞,导致部分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它的“突然”,其实是长期血管病变+临时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多人误以为“我一直身体挺好,怎么可能说心梗就心梗?”超过一半的心梗患者,发作前没有明显症状。他们也许只是觉得累、胸闷,甚至只是背痛、消化不良,却没往心脏病那去联想。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中。
与其怕冷饮,不如警惕真正伤心脏的生活习惯。以下8个“心梗加速器”,很多人不以为意,却极其危险。
熬夜到凌晨
长期睡眠不足,会让交感神经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持续过重。研究发现,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4%
尤其是夜间心梗更具致命性,因为夜晚本该是心脏“休息”的时间。
情绪压抑,常憋气吞声
心脏是情绪的“晴雨表”。
长期压抑、愤怒、焦虑,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压飙升、血管收缩。英国《柳叶刀·精神健康》杂志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情绪波动大的人群,心梗风险高出普通人47%。
早高峰快步赶路
很多心梗发生在清晨,特别是起床后匆匆忙忙出门、爬楼、提重物,这时候血压本就偏高,再加上突然加速运动,容易触发斑块破裂,引发血栓。
一个看似普通的早晨,可能就是心梗的引爆点。
饭后立刻抽烟
不少老烟民习惯饭后一根烟,觉得“解腻又提神”。但饭后是胃肠血液需求增加的时刻,心脏负担也在加重,此时吸烟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氧气供给不足,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梗。
空腹剧烈运动
健身固然好,但空腹状态下剧烈运动,是对心脏的一种“暴击”。血糖过低、血压不稳、心率飙升,心肌耗氧量增加但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心律异常,严重时甚至心源性猝死。
暴饮暴食
大吃大喝会让胃肠道血流增加,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原本有基础心脏病的人,极易诱发缺血性事件。尤其是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更容易促成血脂异常、血压升高,造成长期血管损伤。
频繁熬夜加班
不止是短期熬夜,长期高压工作本身就是“慢性心脏杀手”。
美国心脏协会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工作负荷高+控制感低”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6倍。压力过大,不仅让人心累,更让心脏“过劳”。
忽视体检,错过预警信号
心梗的“前奏”常常被误以为是小毛病。胸闷、颈部或肩膀酸痛、呼吸短促……这些都可能是心肌供血不足的信号。
不少人因为没有定期体检,错过了高血脂、动脉硬化等早期指标,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经来不及。
过去心梗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30岁以下心梗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
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全国多中心调查显示,35岁以下心梗患者中,超过80%存在长期熬夜、吸烟、饮食不规律等问题。
年轻不是护身符,年轻人心梗更容易被误诊、漏诊,因为医生和患者都容易掉以轻心。
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往往病情凶险、恢复困难,因为他们的心脏缺乏“侧支循环”,一旦主血管堵塞,缺血区域没有备用通道,更容易发生大面积心肌坏死。
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指出,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浓度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存在显著相关性。
研究覆盖全球20个国家,发现空气质量每下降一个等级,心梗发作率上升12%。这解释了为什么冬季和灰霾天气,急诊科心梗患者激增。
另一项发表于《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的2022年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不仅影响血糖,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研究指出,即便是正常血糖水平的人,若存在胰岛素抵抗,也可能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心梗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看起来很健康”的人突然发病。
回到最初的问题:能不能喝冷饮?
真相是,冷饮本身并不会直接诱发心梗。除非极端情况下,比如本身冠心病严重、冰水刺激引发强烈血管收缩,才可能诱发不适。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适量饮冷饮,比起高油高糖饮食、烟酒过度、作息紊乱,更安全得多。
与其谈冷色变,不如去看看自己的体检报告,关注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指标——这些才是心梗真正的“晴雨表”。
别等症状来了才体检。每年一次的心血管筛查、血脂四项、动态心电图,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不可忽视。
早餐吃得好,晚饭吃得少。早上不吃饭,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大、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梗风险;而晚饭过饱则会加重夜间血液黏稠度,诱发心血管事件。
设立“情绪出口”机制。可以是规律运动、冥想、与朋友交流,关键是让紧绷的情绪找到释放通道,不给心脏“积压情绪炸弹”。
每周至少两次“安静时光”。哪怕只是关掉手机、独处20分钟,也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让心脏真正“喘口气”。
学会识别“非典型症状”。尤其是女性、糖尿病患者,心梗时可能没有典型胸痛,反而是背痛、恶心、疲劳等,千万不要大意。
心梗从来不是突发,而是“表面无恙、暗流涌动”的生活积累。与其怕冷饮,不如从今天开始,修复自己的生活节奏,给心脏一个喘息的机会。
参考文献:
Brook,R.D.,Rajagopalan,S.,etal.(2023).“AmbientParticulateAirPollutionandtheRisk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GlobalMeta-Analysis.”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JACC),81(3),221–235.
Liu,H.,Wang,Y.,etal.(2022).“InsulinResistanceasaRiskFactorforCoronaryArteryDiseaseinNon-DiabeticIndividuals.”JournalofClinical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中文版译刊:《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107(9),2565–2573.
来源:潇潇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