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戳中了许多人的内心,尤其是那些在朋友圈中精心打造人设的女性。
前阵子有个热点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我可以吃苦但朋友圈不行。”
这句话戳中了许多人的内心,尤其是那些在朋友圈中精心打造人设的女性。
网友纷纷贡献自己的真实经历:
在朋友圈里晒着精致的下午茶,背后却是为了几十块钱的优惠券做了无数任务;
分享着自己在高级餐厅的美食打卡,实际上却在为还信用卡而节衣缩食;
晒了自己和朋友欢乐聚会的照片,却在聚会结束后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和内心的孤独。
这些看似光鲜的朋友圈人设,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很多人牢牢困住,让他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这些虚假的面具,逐渐也让很多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更让她们在“光鲜”背后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成功人设,无形中的压力源
小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上班。
每天,她的朋友圈都充满了令人羡慕的照片:
高档餐厅里的精致美食、周末与朋友在豪华游轮度假的场景、新购入的名牌包包……
然而,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她也为维持这个“成功人设”而付出了巨大代价。
原来,小李的工作,并不如她在朋友圈展示得那样轻松愉快。
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面对客户苛刻的要求和紧张的项目期限,几乎没有时间让她真正的享受生活。
为了维持朋友圈那种“无忧无虑”的形象,她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贷款购买那些昂贵的商品和服务。
渐渐地,小李发现为了维持这个“成功人设”,不仅让她经济上入不敷出,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她开始害怕朋友们的邀请,担心那个“完美人设”有一天会崩塌。
最终,在一次朋友的谈心局中,她忍不住崩溃大哭,坦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压力和困惑。
她说:
“我每天都在假装自己过得很好,但其实我真的很累。害怕别人看穿我的真实生活,害怕自己配不上那些点赞和羡慕。”
很多人在朋友圈中刻意打造“成功人设”,试图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这种虚假的“成功”,不仅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更让他们在精神上陷入了无尽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正如杨绛说:
“别晒幸福,别晒甜蜜,别晒发达,也别晒成功。
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别人的眼。”
成功从来不是靠朋友圈的点赞来定义的,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自我的认同。
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维持一个虚假的“成功人设”,不如把钱花在值得的地方,把时间用在提升自己上。
摘掉“成功人设”的面具,做真实的自己,幸福才会慢慢向你靠近。
所以,我们不要把成功当作一种人设,因为那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失去真实的自我,也会给别人造成误会。
真正的成功,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受害者人设,失去自我与主动权
“下班到家,两个孩子衣服又湿又脏,她在那里带大孙子也不来给孩子换下衣服!
我的孩子就不是她的孙子么?
给我等着!
她老了也别想让我照顾!
孩子爸也不吭一声!
为什么都这么对我!”
刷朋友圈,又看到前同事在表达家人对她的“不公平待遇”了。
这样的内容,其实是她朋友圈的常态。
以前我跟她还在同家公司的时候,我也深受其扰。
她不会用电子表格,好心同事教了她技巧,却被她以家里有娃工作忙不过来为由,把工作长期推给了那位“好心同事”。
转头她却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工作内容比其他同事的多,就因为自己不会巴结领导。
后来,她因为差旅报销P图造假,被领导发现劝退。
然后她又开始疯狂发朋友圈,不停表达自己太惨太无辜了,肯定是有人偷偷给领导报信儿,联合领导做局陷害她。
看她的朋友圈,似乎所有人都对她有敌意,命运总是对她不公。
说实话,和她没有交集时,不知情的我还选择了安慰,换来的结果却是她抓住我大倒苦水,直到我刻意疏远她。
其他同事和我说起她的故事,也都没有同情,更多的是带着鄙视,甚至还有一种逃离解脱后的快感。
不断地抱怨传播负能量,导致她频繁的更换工作,至今还失业在家。
如今,她的朋友圈发得更加频繁,却再也无人问津了。
她的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受害者人设”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人失去自我与主动权。
当一个人把自己定义为受害者时,就已经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动力和能力。
维克多·弗兰克曾经说过:
“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看待它们。”
把自己看成受害者,就永远要找凶手;
把自己看成前进者,就永远在找助手。
所以,要摆脱受害者叙事,学会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将关注点从糟糕的情绪转移到解决事实本身,重新掌握主动权,才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过度节俭人设,内心贪婪的表象
有一次,一大早楼下有人吵得沸沸扬扬。
仔细一听,原来是小区那位“守财奴”老太和失智人员在争夺一个矿泉水瓶的“所有权”。
这位老太太原本是在职工人,因平时极度节俭,人称外号“守财奴”。
现在退休了,本来每个月领着几千块的工资,也能过上滋润的小日子。
不承想,她节俭的手法愈加变本加厉,甚至和失智人员抢起了资源。
老太太的口头禅是:
“我不拿他们也会扔掉,还不如给我。”
这句听起来,显得她是个节俭的人,但暴露了她内心的贪婪。
有句话说: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取利也。”
一个人明明拥有了足够的物质,如果再去过度节俭,就是在跟困苦的人抢钱。
她的朋友圈满是“省钱战绩”:
街角哪家店铺给困难人员提供的吃食,可以随便拿;
如何成功退还孩子买回来的衣服,还拿到原款;
走路去几公里外的便宜菜市场,既锻炼了身体,又省了钱……
这些“战绩”看起来是在宣扬节俭,实则反映了她病态的贪婪。
她的节俭不是为了应对困难,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物质的无限占有欲。
老太太一辈子没有好朋友,别人都是三两好友去买菜,只有她独自出行;
儿子媳妇一年也不回来几次,因为每次回来都因为节俭问题闹矛盾。
因为她的过度节俭,不仅伤害了自己,还失去了亲情和友情,让周围的人感到疲惫和无奈。
有句话这样说:
“节俭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变得更糟。”
所以,当我们在节俭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节俭而忽视了生活的本质。
与其在朋友圈中炫耀“省钱战绩”,不如学会合理规划生活,享受自己值得拥有的一切。
毕竟,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积累多少财富,而在于如何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
无论是成功人设带来的压力,还是受害者人设导致的自我迷失,亦或是过度节俭人设造成的人际关系疏离,都在提醒我们:
朋友圈人设不应成为生活的枷锁。
只有打破这些虚假人设,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拥抱幸福人生。
冯唐说:
“人这辈子,宁愿薄情寡义,也别拧巴,你的命是你自己的,自己觉得幸福就成,别活在别人定义的成功里。”
一个人,最珍贵的就是能坚守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朋友圈的人设只是短暂的幻影,而真实的人生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愿我们放下对人设的执念,回归真实,不必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余生只需取悦自己,你会发现幸福从未如此接近。
来源:紫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