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一群佩戴“环保卫士”袖标的志愿者正在记录鸟类活动数据;不远处的“海棠花红·此见青绿”教育基地里,小学生通过VR设备观察污水净化过程;企业展厅中,纳米技术专家正向市民讲解绿色生产工艺……这幅多元共治的生态画卷,正是苏州工业园区探索生态文明宣教新路径的生动注脚。苏州工业园区(SIP)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部,总面积278平方公里,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产业集群,已连续九年蝉联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第一。在刚刚过去的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上,苏州工业园区以荣获“2025年园区生态文明宣教先进典型”引发关注。多年来,园区统筹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宣教体系,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持续性和可复制性的宣教项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与社会基础。制度筑基: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过去环境宣传是‘节日式热闹’,现在成了‘日常性功课’。”园区生态环境局宣教负责人翻开《生态文明“四进”工作规范》,内页详细标注着社区、企业、学校等不同场景的23项操作标准。这份文件背后是一套名为“1+3+N”的创新机制。“1”是1个统筹机制——成立由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组织部、工会、教育局、各功能区和各街道等多部门组成的生态文明宣教工作小组,“项目化”制定园区生态文明宣教工作计划,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统筹多方资源,保障宣传效果。“3”是3类协同平台——用好“海棠花红·此间青绿”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政企合作平台、社企联动平台、校地共建平台,累计与园区内20余家重点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学校合作,联合开展活动50余场次。“N”是N项配套制度——制定《生态文明“四进”工作规范》《园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工作规范》《志愿服务工作计划》等制度,规范活动组织、公众参与等全流程管理。宣教载体:多元创新点亮绿色生活东沙湖省级水利风景区内,一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科普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海棠花红·此间青绿”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基地设有宣传展示区、党群多功能活动区,依托室内多媒体设备与室外自然景致,开展科普教育和沉浸式党课等活动,让生态知识可感可触。2024年2月,园区生态环境局筹备建设园区首个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同年6月,基地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营。基地划分“生态科普区”“互动体验区”“成果展示区”三大板块,组建专业志愿者宣讲队伍,向公众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自运行以来,年均接待参观者近万人次,开展主题活动30场,成为广受欢迎的生态教育平台。周边居民通过展览墙了解水陆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学习水、气、土等环保知识,小朋友们则积极参与“听音识鸟”“垃圾分类”等互动游戏。此外,基地还承接组团到企业参观,为环保沙龙、学校生态课堂等活动提供实践平台,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常态化开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固废危废处理等设施,2024年接待公众超2000人次,覆盖企业、学校、社区等各类群体。”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其中,华衍环境产业发展(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入选第五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放单位;2025年,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更获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聚焦报道,让绿色实践走向全国视野。创新不止于此。园区依托“园区生态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等平台,推出原创视频、图文资讯,在六五环境日等节点打造H5融媒产品,将环境宣教与普法教育巧妙结合,吸引近万人参与。《环保玫瑰》《水韵园区》等系列短视频广受欢迎,其中《环保玫瑰》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单条播放量超15万次。联合爱莲同舟公益组织打造的“水八仙”环保IP,将鸡头米种植、水质监测与农耕文化相融合,开发“水质体验 + 采摘研学”特色路线,吸引600余个家庭参与,衍生出绘本等文化产品,让生态文明理念伴着书香浸润人心。特色活动:品牌引领掀起环保热潮苏州工业园区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构建“主题引领+节点强化+常态推进”的立体化宣教模式,让绿色行动融入日常生活。连续6年举办“绘自然会环保”画信比赛,累计吸引3万人参与。2024年以“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为主题,征集作品2000余份,评选优秀作品450份。创新打造“征集—评审—巡展—衍生品开发”全链条模式,获奖作品被制成明信片、环保袋等文创产品,发放至社区和学校,让环保理念二次传播,持续发酵。结合世界水日、六五环境日等节点,园区策划了“千城地标亮节水”等系列主题活动。2024年六五环境日期间,《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公报》正式发布,阅读量突破5000人次;同期举办的“环保不止一夏” 公益夏令营吸引近千名儿童及家长参与,通过水质检测实验、生态手工制作等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在“玩中学、学中做”;此外,“环保设施开放日”实现常态化运行,年均接待公众2000人次,使绿色生产流程“看得见、摸得着”,进一步拉近公众与生态环保的距离。此外,园区与阳澄湖半岛度假区合作,利用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自然寻宝”活动;联合教育局推进“生态文明进校园”,以东沙湖公园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开展“自然学校”项目,覆盖学生两万余人,让绿色种子在童心生根发芽。同时,园区着力打造专业化生态宣教队伍,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每年组织45名职能部门干部和国企骨干参加系统化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课程涵盖政策解读、传播技巧与案例实践,并实施严格的考核认证机制。组建50人的“环保卫士”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企业、社区、学校等不同领域,年均志愿服务时长近5000小时。园区还聘请了高校教授、企业专家、环保组织负责人、媒体人士及鸟类摄影爱好者等组成顾问智库,为宣教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形成“专业骨干+志愿力量+专家智库”的三维人才网络,让生态文明宣教之路越走越宽。从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获中法气候委员会“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大奖,到入选首批“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从循环经济产业园助力园区成为生态环境部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到绿色低碳项目亮相世界气候大会,苏州工业园区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宣教不仅是理念的传播,更是行动的集结。在这里,每一个环保举动都在绘就绿色发展的新图景,每一份参与都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来源 | 《环境经济》杂志摘要:清晨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一群佩戴“环保卫士”袖标的志愿者正在记录鸟类活动数据;不远处的“海棠花红·此见青绿”教育基地里,小学生通过VR设备观察污水净化过程;企业展厅中,纳米技术专家正向市民讲解绿色生产工艺……这幅多元共治的生态画卷,正是苏州工业园区探索生态
来源: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