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零碳空间的生态印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6:24 2

摘要: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浙江湖州安吉的小山村破土而出,如星火般点亮发展的新路。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一理念已升华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步伐,更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典范。

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浙江湖州安吉的小山村破土而出,如星火般点亮发展的新路。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一理念已升华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步伐,更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典范。

时光流转,这一抹“绿色”早已融入神州大地的血脉。而交通运输——这条贯穿城乡的发展“动脉”,始终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践行载体。二十年来,交通运输行业以“绿色低碳”为笔,在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的全链条中,写下了无数创新实践:从崇山峻岭间的“四好农村路”,到“轨道+公交+慢行”多网融合的城市通勤系统;从水上旅游客船的白色帆影,到低空产业中跃动的科技光芒——绿色转型的印记,已深深镌刻进每一条公路、每一段航道的肌理。

对浙江而言,这份实践更显“先行”的厚重。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交通早已以路为纸、以轮为墨,在之江山水间铺展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杭州早高峰,新能源出租车的绿色车牌与梧桐树影交织,电机轻声取代引擎轰鸣——主城区公交车已实现100%新能源化,出租车(含网约车)新能源化比例达89%,每一公里都是“零碳”行驶的注脚。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运输船静靠岸电桩旁,电缆如银线连接船岸,船员只需手机轻轻一扫,船便接通了岸电。船户老曹说:“以前烧柴油,满舱油灰;现在插电作业,连河风都更清爽。”杭新景高速公路的边坡上,喷播技术让混凝土长出画眉草与紫穗槐。宁波舟山港,雾炮机喷出水雾彩虹,智能监测显示PM2.5持续个位数……全省交通工地扬尘治理达标率节节攀升,“建设”与“生态”正并肩同行。

这些场景,是浙江交通“绿色变革”的缩影: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重构——藏在公路两侧每一株乔木中,藏在桥梁的生态防护栏上,藏在交通人计算的每一笔“加减账”里:减碳排放之“量”,增生态保护之“质”;减自然干扰之“扰”,加山水和谐之“和”。这份答卷的墨迹里,有杭州西湖景区电动游览车碾过的落叶声,有宁波舟山港桥吊作业时飘散的海盐味,更有老曹们手机扫码接电时扬起的会心一笑。

站在二十年的节点,浙江交通正在酝酿新的绿色叙事:杭州西站7540块单晶硅光伏组件覆盖站房顶部,宛如一顶高效发电的“太阳帽”;而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蓝盔甲”——辐射制冷膜则为站房降温减耗。在这对“黄金搭档”的协同作用下,这座“云端车站”正在创造绿色建筑的典范。在东海之滨的瓯江与飞云江交汇处,一项改写海岸线格局的超级工程正以雷霆之势推进。这项名为瓯飞工程的围垦项目,不仅是我国首个大规模填海造陆实践,更是人类与海洋对话的现代史诗。

作为中国当前单体体量最大的围海工程,瓯飞工程前瞻性布局碳汇工程,新陆域上种植的500公顷红树林,预计年固碳量达1.2万吨,配套建设的蓝碳交易中心已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工程区安装的3.6万块光伏板,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4.8万吨,形成“水下牧场—滩涂湿地—光伏矩阵”立体化低碳模式。这些创新提醒我们,绿色交通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演进的生存智慧。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向“绿”而行——浙江交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特别报道。我们将循着车辙、船影与轨光,走进码头,听船户讲述“插电”后的改变;跟随司机,核算“油电替代”的经济账;深入工地,记录扬尘治理的细节。这些交通脉络中的鲜活故事,不仅是“两山”理念与技术革新的生动注脚,更是浙江交通人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可持续动能的真实见证。

湖州篇

《三个零碳空间的生态印记》

提起湖州,人们的第一印象也许就是水墨丹青般的江南水乡抑或是闲适恬淡的慢生活。但倘若你愿沉下心来,深入它的大街小巷,便会触摸到这座城市更为动人的肌理——一种深植于日常的、绿色的温柔。这温柔,是一辆辆蓝色的新能源出租车,无声地滑过烟火氤氲的街巷;是船户充上电后,清凉的夏日和温暖的冬天;是纵然机器轰鸣的繁忙工地,却不见一丝扬尘的建设工地……

清晨时分,湖州多多买菜仓储中心灯火通明,白菜、莴苣、番茄等等新鲜蔬菜由司机根据送货单依次装入到新能源配送货车中,运往全市的各个门店网点,为市民早晨的提货买菜“高峰”做好完全的准备。

“这一场绿色变革还要追溯到2007年。”在湖州老城区环城路上开了23年出租车的老沈,正好亲历了一场行业变革的两个时代,用老沈的话说就是:“我们这一行越变越绿,越变越轻盈了。”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彼时,多数城市都在为传统燃油车带来的环境压力困扰,湖州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双燃料”改造工程。老沈响应政府号召将燃油车改装为油气混合动力,回忆起当年驾驶燃油车的情景,他感慨道:“以前每天闻着汽油味头晕,换成天然气后,人舒服了,费用也省了不少,方向盘都轻快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2020年,出租车行业又迎来了“新生”。在“政府指导、行业推动、协会牵头、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下,出租车全面向“电动化、融合化、市场化”转型。与车辆更新同步布局的,是覆盖全城的充电网络。

老沈再次成为先行者,开上了首批发售的纯电动出租车,“充电半小时能跑300公里,成本只有油车的三分之一”。如今他的蓝色车身已然成了一种标识——这是湖州98.06%纯电动出租车中的一员。

在公共交通领域,一场更为深刻的绿色革命也同步拉开了帷幕,并重塑着城市的呼吸——

曾几何时,湖州街头公交车驶过,留下长长的“黑尾巴”,车厢内弥漫着刺鼻的汽油味。今天,这些画面早已封存于城市记忆的角落——取而代之的,是1978辆新能源公交车安静穿行于街巷,编织着绿色出行的经纬。

湖州深知,绿水青山是社会前行的底色。2018年初,《湖州市绿色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公交三个全覆盖”构想,即全市所有城市、农村公交车辆百分百纯电动化,城市、农村公交统一2元一票制,所有城市、农村公交全部实现手机移动支付。2019年的12月,随着安吉县纯电动公交车辆更新完毕,湖州全市1660辆公交车全部“油改电”,成为了全省首个全域公交“纯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全覆盖的城市。2021年,湖州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域公交一体化。在绿色先行上,蹚出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数据显示:湖州全市1978辆新能源公交车,年均可减少碳排放约6万吨,相当于新增森林面积910平方公里。

此外,在2022年,湖州开始全力打造全域一体的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增加新能源配送车辆2345辆,湖州市民的货物实现了绿色配送。2024年,湖州还以安吉县为试点,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参与+配套保障”形式,全面推进了工程运输车辆的电动化改革。

“车轮上的绿色”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着城市肌理。

清晨六点,长湖申航道锚泊区,“浙德清1113”的船老大李双龙轻按岸电桩触摸屏。随着“滴”的一声,0.35元/度的平价电流输入船舱。“以前都是烧柴油发电,柴油贵啊,夏天热得受不了才开会儿空调,冬天为了节省成本只能多穿点,现在用上岸电,对我们来说既实惠又舒服。”他指着岸电桩说,“这玩意儿还上过联合国气候大会呢!”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湖州决定大刀阔斧进行船舶“能源之变”。2017年,湖州市港航管理部门、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浙电节能服务有限公司三方签署战略协议,点燃了航运清洁化的星星之火。

2021年,更具突破性的《湖州市港口岸电推广应用补贴实施办法》出台,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出台岸电使用专项补贴的城市,岸电价格从1.4元/千瓦时降至最低0.314元/千瓦时,甚至比民用电还便宜。实惠真切地流淌在船户们的心间。如今518套岸电设施如绿色纽扣般缀满主要码头、水上服务区和公共锚泊区。

湖州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绿色共富。“航运的绿色转变始于2010年。”湖州港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一年,首艘集装箱货船在安吉上港码头启航,拉开了湖州内河水运涅槃的序幕。“湖州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是天然优势,但彼时内河航道等级偏低,如同无形的大桎梏牵扯住了集装箱通江达海的梦想。”

破局,始于对“水上高速”的编织。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湖州段、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工程、东宗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一条条“水上高速”在持续整治中拓宽、加深,航道瓶颈被一一打通。如今,湖州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已达344.995公里,占航道总里程近30%,在全省率先实现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达能力——这如同为内河运输打开了“立体空间”。

航道之变,撑起了湖州内河通江达海的壮阔格局。此后,安吉上港、长兴港务等4个集装箱码头次第崛起,12条航线如动脉般连接四方。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910标箱,一路跃升至2024年90.58万标箱,连续十年稳坐浙江内河头把交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绿色航运的发展亦是如此。2021年,国内首艘内河绿色智能集装箱船下水;2022年,国内首艘集散两用新能源运输船“东兴100”投入运营;今年,湖州水运将迎来一艘颠覆传统的全新货船——“惊蛰号”。该船为纯电驱动货船,续航超200公里,可实现自主航行、避碰、超越、靠离泊等功能,全航程自动驾驶。

截至目前,湖州航区已建成下水8艘电动货船,建设完成6处船用充电站,逐步构建形成湖州航区“船电共享网络”。湖州港(长兴)——嘉兴港(乍浦)航线正式投入使用后,湖州将成功打造全省首支纯电动船队。

此外,湖州还在全省首创船舶进出港报告与水污染物交付“双确认”机制。货船靠港,船方扫码提交进出港报告和污染物交付申请,码头企业确认后生成电子联单,实现污染物“从船到岸”的全流程闭环监管。

纵观这些年湖州的交通建设,无论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的乡村公路,还是如湖杭高速、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般投资上百亿的巨型工程,“绿色”“生态”始终融入交通工程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

若用一个热词形容当年建设中的湖杭高速公路吴兴至德清段画像,“无废工地”必然高居榜首。

作为全省首条全线采用石灰处治土填筑路基的高速公路,湖杭高速公路吴兴至德清段全长44.9公里,路基全部采用灰土填筑,废弃土源资源化利用率达100%,不仅减少了扬尘带来的污染,同时节约废渣处置用地近970亩,将“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深植于工程脉络。

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势必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交通工程建设中,扬尘一直是根治不了的“老毛病”。湖州偏不信邪,交通部门先后编制了《交通工程扬尘管理标准化手册》《交通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作业指导书》《交通建设工程施工扬尘分类管理制度》《交通建设工程扬尘防治工作指引》等,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扬尘防控责任,为工程建设编织起严密的责任之网。更具创新意义的是“红、黄、绿”牌动态评价制度,结合“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形成穿透式监管链条,将“9个百分百”的扬尘治理标准从纸上铁规变为地上现实。制度加评价的叠加,确保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同频共振。

绿色之路还需以科技为翼。工程数据中心、智慧环保平台、视频监控平台的监督信息平台,实现了以“一张图”的方式展现湖州全市交通工程的全风貌。

“就像是为施工现场装上了‘千里眼’与‘顺风耳’。扬尘提醒、远程预警、整改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湖州交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生态智慧梁板场、河塘淤泥就地固化、雾化智慧喷淋降尘等“组合拳”技术协同发力,催生出一批生态文明样板工地,真正实现了“数据在云端奔跑,绿色在工地生根”的智慧图景,更让交通工程建设与绿色生态自然从对抗走向了共生。

◎记者手记◎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向内深耕,以绿水青山为经纬,作生态之坚守,从2005年到2025年,一直用智慧和行动不断拓宽着“两山”的转化通道,并不断提交着绿色的答卷。

这份答卷写满创新突破:全国首个岸电补贴政策、全省首个全域公交电动化城市、全球首条千吨级电动货船航线、无废工地……

这份答卷饱含民生温度:98%新能源出租车每年为司机增收数万元,低碳公交让百万市民呼吸更洁净空气……

这份答卷彰显国际担当:岸电经验走上联合国气候大会,绿色港口标准输出“一带一路”沿线港口……

湖州交通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证明:交通强国的建设之路,交通动脉的每一次搏动,都能与青山的呼吸、绿水的脉动同频共振。

来源:交通旅游导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