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史研究的两重面向

B站影视 2024-11-20 13:20 4

摘要:近年来,医疗卫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医学人文研究也随之兴起并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界的卫生史研究尤为活跃,研究者们以制度史、事件史和知识史为主要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医疗卫生的历史演变。从知识与政治交织的视角切入,或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卫生史研究

近年来,医疗卫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医学人文研究也随之兴起并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界的卫生史研究尤为活跃,研究者们以制度史、事件史和知识史为主要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医疗卫生的历史演变。从知识与政治交织的视角切入,或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卫生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公共卫生的双重属性

公共卫生是一项以科学知识为指导,依托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公共事业。它承担防疫、清洁、保健与教育等职能,通过预防和治疗这两大手段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其内容包含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疫病防治、妇幼卫生、学校卫生、卫生教育等。从史实来看,世界各国的卫生事业主要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近代民族国家高度重视卫生领域的治理,它们不仅努力塑造起一套“卫生”的权威话语体系,还通过设立专门的卫生行政部门、兴办公共卫生事业来巩固政府的政治权威。

一方面,公共卫生具有鲜明的知识属性,始终与医学知识保持着无法分割的密切关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展开,各种传染病相继爆发,人类对抗疫病的公共卫生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在总结防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类基于不同的医疗观念、医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形成了不同的公共卫生实践方式。

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也具有显著的政治属性。公共卫生是历史与社会共同塑造的结果,其内部充分反映了各种不断变化的权力关系、社会关系、制度模式与历史实践。同时,卫生行政是推动公共卫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赋予了科学生产出的卫生知识的合法性,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这样,公共卫生知识就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看待世界的重要依据。

可见,公共卫生展现出知识与政治的双重属性,它是基于科学知识的政治实践,也是以政治为依托的知识体系,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公共卫生的独特面貌。采用辩证方式思考公共卫生的知识属性与政治属性之间的关系,将为卫生史研究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视角。

卫生知识的政治面向

有关近代卫生知识从西方传入中国(即“西风东渐”)的研究显示,这些知识最初主要局限于精英阶层。无论是西方卫生书籍的翻译,还是本土化的卫生著述的创作,都属于知识分子主导的卫生启蒙。然而,科研机构实验室中产生的专业医学知识往往晦涩难懂,与大众日常接触和理解的卫生常识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要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往往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过程。

多元并存的卫生知识,彼此之间存在共存、竞争或冲突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及社会观念中具有不同的等级秩序。在中西政治地位和文化交流不对等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舶来知识逐渐占据主流。其中,来到中国口岸城市生活、面对生活方式剧变的外国侨民,充当了故土文化和迁居地文化之间的中介,扮演了知识传播的关键角色。此种知识秩序既有赖于精英的塑造,又与后世研究者的“近代化”视角密切相关。精英群体往往对“主流知识”之外的“次等知识”嗤之以鼻。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卫生知识的秩序是由现实政治实践所塑造的,是现实政治的投影。近代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家和职业专家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理性化的主要力量。其中,国家拥有额外的创制性权力,能够设计并实施各种制度,为政治、经济行动者以及集体行动者明确其身份、能力和权利范围。在现代社会,职业专家取代了以往的预言家、先知和哲人,成为了社会制度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专业作用,尤其擅长对社会大众的文化认知施加影响。他们以思想观念作为主要武器,创造新的概念系统,并建构规范性的制度框架,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引导。

因此,某种知识在卫生秩序中取得一席之地,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过程。各种卫生知识背后的行动者,也在卫生秩序的流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关注卫生知识的政治面向,注意卫生秩序背后的社会局限,剖析其中的政治关系与不同行动者的立场,或能使对卫生知识生产、传播、演变与应用的研究更为透彻。(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