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漫步:影视节展的空间再生产实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6:54 1

摘要:国际影视节展是推动影视项目孵化、曝光和落地传播的窗口,为作品提供水准认可和宣传造势进行品牌背书,更促进了影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交易和销售推广,除此之外,一些节展还兼带人才培养、信息互通、文化传播和话语权建构等职能。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不断壮大,专业影视节展近年来如

作者:韩 飞

国际影视节展是推动影视项目孵化、曝光和落地传播的窗口,为作品提供水准认可和宣传造势进行品牌背书,更促进了影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交易和销售推广,除此之外,一些节展还兼带人才培养、信息互通、文化传播和话语权建构等职能。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不断壮大,专业影视节展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走向垂直细分。

纪录片被誉为“国家相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跨文化流通能力。近期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海丝纪录片大会,便是以纪录片和国际传播为主题特色的节展性活动。

海丝纪录片大会活动丰富,其不仅是一场影像盛会,更是一种空间再生产实践。“福地”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影像国际交流合作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套层式的空间体验。纪录片在此被呈现、讨论、交易,亦在与海内外创作者、机构、观众和这片土地的互动中,生成了新的关系与文化意义。此次大会活动作为一个“空间营造学”案例,对我国影视节展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纪录片产业的国际合作交流空间

纪录片作为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载体,天然具备国际传播基因。国际电影节既能满足全球观众对异域文化的认知渴望,又能推动本土文化价值的输出。策展人应珍惜这一文化交流的良好契机,搭建东西方纪录片的对话与协作桥梁,在互利共赢中培育产业新生态。

第二届海丝纪录片大会的大部分活动空间设在了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是一片传统与现代融汇的历史文化街区。大会采用“推介+展台”的特色模式,将媒体、海内外节展、机构与制作人汇聚于此,并在前厅分类型进行展示推介。后院则巧妙利用房屋的多重空间布局,设立“中外纪录片机构展台”和洽谈区,让许多堂前来不及展开的话题得以转入“私聊”场域,提案人也可以在这里得到一对一的咨询辅导。古院落以“跨文化纪实对话”为定位,生成了一个微观的纪实影像产业合作网络,让三坊七巷这一物理空间变身为一个国际市场沟通、产业链条衔接的动力场。

大会还联动中外合作伙伴,鼓励多元化合拍项目落地,优先开辟“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的合拍与传播通道,推动纪录片成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艺术载体,帮助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纪录片趋势前瞻与研讨空间

影展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关于产业、创作与传播趋势的深度探讨。相较于商业影视作品,非虚构影像的反馈机制与舆情传播效能长期处于探索阶段,提供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是节展内容的应有之义。

海丝纪录片大会行程包括“福建出品”现象研讨会、亚洲纪录片圆桌会议、企业国际影像传播研讨会,以及三场纪实影像大师班等活动。在这里,纪录片创作者、学者、产业从业者们围绕“亚洲纪录片国际传播路径深度探寻”“企业国际影像传播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记忆与时代镜像”等议题展开思考与对话,无论是探讨“以亚洲作为主体”还是“以企业为主体”,无论是争论区域纪录片的品牌建设还是纪实影像国际合作与传播的创新实践,与会人员都在倾力挖掘纪录片发展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中的无限可能。

从影像文献出发的记忆空间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影像会展空间的再生产实践正突破传统展陈逻辑,逐步构建起“文化记忆-空间叙事-在地体验”的三维交互系统,这种转型源自文旅经济对深度文化体验的内在要求。影展与文旅思路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在实体场域中重构文化记忆的感知维度,进而形成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家书两岸,思念成海”福建海洋文化创意展在海丝纪录片大会期间拉开帷幕。展览以纪录片《两岸家书》为蓝本,通过家书、老照片、文创周边等形式,细腻展现海峡两岸跨越时空的亲情与思念,凝结了共同的文化记忆。观众可以沿着17世纪至21世纪的时间轴,透过家书的纸短情长,感受两岸同胞在历史长河中的亲情脉络,见证家与国的血脉联系。这条时间线也是纪录片《两岸家书》的叙事线。

其次,展览空间里对家书及其承载的两岸故事进行了多模态呈现,使其可听、可看、可触摸。观众可扫二维码链接到纪录时空中去,视听化地感知这段历史;也可稍作驻足,戴上耳机,听听台湾音乐人范宗沛改编的音乐,听听台湾演员张晨光的配音,感受扑面而来的情境感;也可以在签筒道具中抽上一签,伸手抓阄,一秒穿越,体验当年张士箱家族的分家仪式。展览看罢,参观者也可以在这里写一封家信,盖章封存。

展览把纪录片《两岸家书》的视听内容迁移到实体空间当中,实现了观众从看到体验的转换。原本的纪录片文本和素材,在这里化为参观者可具身感知的立体存在及触摸历史时空的媒介。纪录片的价值链以这种方式得到延展,更使会展空间成为持续生产文化记忆的活态场域。

从空间生产到“地方感”的建构

空间并非物的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再到知识生产和文化记忆凝结的空间,影展应超越普通的影像盛会,注重多维空间的营造,成为一个人与影像、文化与产业、学术与传播、情感与共同体建构互动交织的场域。

本次大会中,纪录片市场推介与合作洽谈机制的建立,构建了跨国合作的产经空间;展映单元的开放,使影像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研讨与大师课,则成为知识生产的空间,指引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而“两岸家书”展览则打造了温暖的文化记忆空间;最后的惜别酒会和福州调研行动,更成为中外纪录片人情感和价值认同的催化剂。

因此,纪录片与福州三坊七巷的“联姻”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地关系的建构。而这场以纪实影像交流合作为名开展的空间生产与实践的过程,是把空间具体化为更具主体性的“地方”的过程,也是让地方重新拥有“地方感”的过程。地方感指向人们对地方的感受,它表征着个体与地方之间的情感纽带,包含了地方感知、地方依恋、地方认同等多重内涵。

当参会者漫步于影展之中,听着影像背后的故事被讲述、被讨论、被记忆,我们意识到,纪录片不仅是一种媒介,更是一种空间生产的方式。影像塑造了空间,空间承载了影像,而人与影像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是这场影像盛会的真正核心。人们参与其中,在这里倾注了情感、获得了意义,并拥有了再次回到“此地”的期待。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