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一直是那个最守纪律的阿姨,公交车站上班二十多年,连感冒药都不乱吃一粒。生活里讲究得很,饭菜要新鲜的,毛巾要分开的,睡觉前一定泡脚擦脚。你说她洁不洁身自好?比谁都仔细。可偏偏就是她,确诊了艾滋病,最后没能熬过去。
她一直是那个最守纪律的阿姨,公交车站上班二十多年,连感冒药都不乱吃一粒。生活里讲究得很,饭菜要新鲜的,毛巾要分开的,睡觉前一定泡脚擦脚。你说她洁不洁身自好?比谁都仔细。可偏偏就是她,确诊了艾滋病,最后没能熬过去。
这事儿一传开,邻里邻外都炸了锅。有人不信,说她连烟酒都不沾,怎么可能得那病?也有个别嘴碎的,开始嘀咕是不是她年轻时候有啥“风流事”。
但说句公道话,咱不能光凭想象瞎猜。其实她是真没什么不三不四的事,可她疏忽了几个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正是这些看起来“不打紧”的地方,最后要了命。
说白了,艾滋病毒(HIV)传播的路径就那么几条:血液、性、母婴。问题是,这几条里头,有些你根本没当回事。她被感染,很可能不是“行为不检”,而是“信息不全”。
咱先说个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拔牙。她爱干净,牙齿稍微一松就上门诊拔。可她常去的那家小诊所,消毒做得实在不行。一次拔牙,器械没彻底消毒,血液交叉感染,病毒就进来了。你说她冤不冤?可惜她也不晓得,普通牙科操作也可能传艾滋。
再有一次,她做了个美容针灸,脸上扎了几十针。美容师是熟人,她也就没多问。但那一次性针头到底有没有真的“一次性”?没人能保证。你以为危险只在手术室,其实街头巷尾的“微整”、纹眉、穿耳、扎针灸,只要有血,风险就在。
她还给亲戚输过血,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没全国统一的血液筛查标准。输血感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见,尤其是民间非法采供血的地方,很多人多年后才发现自己成了“无声携带者”。
再说个她常做的事——给人扎耳洞。她年轻时候学过点美容,给邻居闺女扎耳朵也不收钱。可她用的是一根老铁针,开水煮一下就用。你以为这就是消毒?高温消毒要的是121℃至少15分钟,哪是开水一烫就干净了?她自己也扎,交叉感染的风险,一点也不低。
这些事听起来不惊天动地,但拼在一起,病毒就有了空子可钻。而她一贯健康,没去查过。等到真正开始出现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口腔白斑,她还以为是更年期问题。到医院一查,CD4细胞已经掉到个位数,免疫系统几乎崩溃。
她最初也不能接受,反复问医生:“我干啥了?我怎么会得这个?”医生看了病史,摇摇头:不是你干了啥,而是你没干一些事。比如你从来没做过艾滋病筛查,比如你从没重视过那些“微创操作”的风险。
中国每年新增艾滋感染者中,有不少是像她这样的中老年群体。根据2024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数据,50岁以上人群的HIV感染比例逐年上升。这些人往往生活单纯,但也因为“觉得自己不会得”,反而更容易掉以轻心。
有人说,那我不抽血、不性生活、不输血,是不是就安全了?这话听起来像是对,实则不全。你有没有去过那种小诊所打针?有没有去美容院做过扎针美容?有没有在街边摊纹过个小图案?这些场景,只要你进了门,风险就进了身体。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怎么防?是不是得天天戴手套、离所有人三尺远?当然不是。防艾,不是防人,是防不规范操作。你去正规医院打针、拔牙、输血,基本是没问题的。但你别图便宜,跑去不正规的地方“走捷径”,那可就不是捷径,是陷阱。
比如做美甲,工具有没有高温高压消毒?比如打耳洞,耳枪是不是一次性的?比如拔牙,器械是不是每个病人都高压灭菌?这些,你不问,没人提醒你。可一旦出事,你就是那个“洁身自好却中招”的人。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她从来没想过自己需要做HIV检测。她觉得那是“年轻人才得的病”,可艾滋病没有年龄歧视,也不挑人品。现在的检测手段很简单,抽管血,几天就出结果。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自愿咨询检测点,匿名、安全、保密。
她如果早点去查,哪怕是在她开始有点乏力发烧时查,也许还能早点用上抗病毒药物。现在治疗手段进步很快,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让病毒载量降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生活质量和寿命都能接近常人。但前提是,得早发现。
说句不好听的,她是被“干净”害了。她活得太规矩,规矩到忽略了生活里那些藏着病毒的小角落。她以为自己远离高危行为,其实那些“低危行为”如果不注意,也能变成致命的漏洞。
而这个漏洞,不只她一个人有。你我他,只要不长个心眼儿,都可能踩进去。艾滋病毒不像传染性那么强的流感,它不靠空气传播,不靠握手、拥抱传播。但它靠的是你对“安全感”的掉以轻心。
你去扎针灸,问一句“是不是一次性针头”,人家可能觉得你多事。可你多事换来的是安心。你去纹身,看看那墨水是不是“公用罐”,这不是挑剔,是自保。你去小诊所,敢不敢问一句“器械有高压消毒吗”?问了可能尴尬,没问可能出事。
她走的时候,床头放着一本《家庭医学全书》。她是真想活下去,但身体已经撑不住了。这本书她没少看,可惜书上没告诉她:生活里最危险的往往不是“坏”,而是“忽视”。
艾滋病,不会因为你人好、生活正派就放你一马。它是个冷冰冰的东西,认血不认人。你该防的地方不防,它就来找你。
所以咱们都得睁开眼,别光想着“我不做坏事”,还得想“我是不是做对了事”。别总等到症状出来才慌张,别等到CD4掉光才后悔。说到底,健康这件事,不是靠“规矩”维持的,是靠“知道”支撑的。
她的故事不该只是个意外,它应该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每一个看起来“干净”的人,也要防着那些看不见的病毒。生活越是平凡,就越需要医学认知做护身符,不是靠猜,是靠懂。
别再说那句“我不可能得”。你不查,你不防,它就可能找上你。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2024年中国HIV/AIDS疫情最新进展报告[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3):217-22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手册(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指南(修订版)[S].2022年发布.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