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闲校长”如何办出“好教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8:14 1

摘要:他是“新幸福教育”的倡导者,以研究院的新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让教师幸福从教;他是“问题化适性课堂”的推动者,以课堂的新样态借真实问题重构教学逻辑,让学生快乐成长。推课改有“名师团”的专业,带队伍有“家文化”的温暖,家校社协同有“议事会”的民主,他成了

他是“新幸福教育”的倡导者,以研究院的新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让教师幸福从教;他是“问题化适性课堂”的推动者,以课堂的新样态借真实问题重构教学逻辑,让学生快乐成长。推课改有“名师团”的专业,带队伍有“家文化”的温暖,家校社协同有“议事会”的民主,他成了学校的“闲校长”……他就是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凤军。

王凤军 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党总支书记。

清晨七点,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的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成排的柳树舒展枝条,吐出新绿,迎接最早走进校园的“巡查者”。他走过每一间教室、每一处角落,时而俯身检查一块松动的玻璃,时而捡起拐角处遗落的纸屑;当师生不断涌入校园,他或站在热闹的晨光里聆听早读的琅琅书声,或驻足欣赏师生写下的幸福宣言……这位闲庭信步“转校园”的人,正是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凤军,也是师生眼中的“闲校长”。

自2019年上任至今,王凤军以“为人生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带领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普通学校发展成为全国幸福教育示范校。在这里,幸福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浸润于管理、课堂、师生成长中每一处细节的新实践智慧。

新机制:行政与学术“双轮驱动”的学校治理

此前已在多所学校担任过校长的王凤军,接手一所新学校并不急于证明自己,他每天默默地在校园里转悠,逐渐发现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思考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的新路径……

随后,焦点落在了:学校努力做到事事公平、公正、公开,让大家过得幸福。在一周后召开的全体教师工作会上,王凤军第一次“亮相”时向全体教师诚恳表态:“大家看我表现!”当时掌声响亮。

临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集团下辖三个校区、两所幼儿园,要想提升办学品质,激励发展的制度是基础保障。在王凤军的治校和管理词典里,有两个关键词,那就是“行政和学术”——“没有学术的行政是盲动,没有行政的学术是空谈”。面对传统学校管理中行政与学术的割裂、科研与教学两张皮、部门之间不协同、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双线互动、共享共生”的治理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主轴、行政线和学术线为双轮,开展有组织的教科研,实施“部门协同、资源共享、共生发展”的优质教育管理模式。

其中,行政线以校长办公室为核心,通过四级阶梯式管委会(学校、校区、学部、年级)分层统筹实际问题解决;学术线依托“新幸福教育研究院”,下设十大项目研究所,将真实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为行政线提供强有力的策略保障。

王凤军表示,这一系统的核心在于“双向赋能”。学术线专注于教育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而行政线则致力于学校的日常运营、管理和资源分配,两条线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学校发展。例如,当班级家委会反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时,行政线迅速将议题提交至校级管委会,学术线则组织心理咨询师团队研发辅导方案。短短半年时间,学校推出心理健康讲座、拓展训练等系列活动,成功帮助数十名因家庭变故而封闭自我的学生重拾阳光。

“行政与学术就像车的两轮,只有同频共振,学校才能行稳致远。”而王凤军运用民主和信任的艺术,做那个双轮的“润滑剂”,在学校放权、赋能、彼此成就中,很多事务性工作自然就在各管委会中得以解决。“教师自己能干成的事,我从来不去干预。只有当各级管委会的管理层在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才交到校级管委会,最后才到我这里。”王凤军因此成为学校里“最闲的人”,有更多精力带领教师一起做“微课题研究”,从而把学术水平提上去。

6年前调入临沂第二十三中学的语文名师孙善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成长为手握省级课题的学术达人,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她同时兼任“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规划办主任,3年多时间带领团队从一个区级课题都没有发展成为省市区校四级课题遍地开花,近一年内还有两个省级课题立项,她也成为临沂市罗庄区教科研第一共同体的领衔人。在她身上,体现的正是学术和行政管理的无缝衔接,降低了管理成本,大大提升了学校治理效能。

新课堂:“问题化适性课堂”里的生命觉醒

“叶圣陶只去过十几处园林,怎么就可以断定这是中国园林的标准?”在八年级语文课上,一个学生关于《苏州园林》的问题让教师宋健无法应对。但他迅速将“皮球”抛给学生,大家分组讨论,课下继续研究……一个好问题引发学生对于中国园林史和朝代更迭的文化研究。

这正是王凤军推动的“问题化适性课堂”的缩影——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起点,重构教学逻辑。

“问题化适性课堂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适应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双线推进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王凤军解读道。教师在“适性课堂”中通过以学生问题为起点、学科问题为基础和教师问题为引导,聚焦核心问题,设计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进而让师生成为学习、成长和幸福共同体,释放各自的创造潜能。

在这样的课堂中,形成了小组和班级双层互助学习圈,一方面小组内成员互助学习,解决基础问题;另一方面班级层面组建导师圈,师生跨小组指导和对话交流,解决共性难题,提升全班整体学习水平,确保合作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思维碰撞、方法共享的层次。

“课堂的形态和效益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教育的幸福。学校只有将课堂变得有用、有趣、有效,才能让教育生活本身幸福起来。”王凤军将这场课堂改革定位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教师共读一本书加强理论学习起步,到选派骨干教师赴上海考察学习后做课例研讨……基于问题提出和解决的学习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机制,让教师张文娜带回来的“种子课”引发热烈反响,也让王凤军更加明晰了“问题化适性课堂”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动课改,学校“点线面”结合,以校级名师的种子课堂为“点”,通过公开课、研讨会等形式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全校教师树立标杆;以各学部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堂为“线”,结合学段特点,通过示范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带动学部内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全体教师的过关课为“面”,在实现全体达标之后,一体化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大课堂。

王凤军清楚地记得,为了深度推进课改,在“外力”指导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不断“挖潜”,组建了学部和学校两级“名师导师团”,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深度研究种子课例、示范课例和达标课例,不断通过现场评课、改课的方式打磨“问题化适性课堂”典型课例。那场面,往往是执教教师一身汗,“名师导师团”评议得热血沸腾,王凤军也兴奋不已:没想到自己学校的名师团这么优秀!

课题引领、专业推动,课改进入深化阶段。王凤军继续主导建构起“一核五全四力”模型,即以“问题导学,适性成长”为核心,通过全人生视域、全课程载体、全过程设计、全链条融通和全员导师制等路径,提升师生学习力、领导力、决策力与创新力。此项成果还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遴选为“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生命教育视域下问题化适性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也成功立项为省级课题。

为持续激发创新力,学校还建立了“个体—小组—班级”三层反思机制。学生每日记录“日日清”反思本,周五开展“周周碰”小组讨论,月末则由师生共同召开议事会复盘目标。“以前觉得提问是丢脸行为,现在发现问题是通往答案的钥匙。”八年级学生小张在反思中这样写道。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段衔接,王凤军组织跨学段教师编写“观课量表3.0”,从“知识连贯性”到“核心素养发展”全程跟踪评估,让问题意识如同一根红线,串联起每个阶段的成长。集团幼儿园园长李峰对此深有感触,作为起点段的教育,幼儿园从身边的石榴“果实成熟之谜”出发,专门设计了石榴调查表,带着幼儿开展石榴主题教学。

“老师就像美好的花,校长就是种花人,给每个人不一样的养分。”曾执教课改示范课《四季之美》的教师李超群如此感慨。

一场改革行动逐渐走向“平静”,只有活跃的课堂生态和师生共进的力量持续散发着魅力。

新成长:公平与温度交织的管理哲学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经教代会反复修订,确保“多劳者多得,优劳者优酬”;教代会通过的教师节表彰办法,奖励名额超过三分之二,却成了教师口中“学校历史上最公平公正的一次”;月度“感动人物”评选让保洁员、食堂师傅也能登上红旗台接受掌声……

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有幸福的学生。这是王凤军坚持的幸福理念。在他的引领下,以“公平是最大的激励,成长是最深的幸福”为管理哲学,构建起具有人文温度的教师发展体系。这种将制度刚性与人文柔性完美融合的实践,让每位教师都能在专业发展中收获职业尊严与生命价值。

副校长徐萍2023年参评副高职称时,民主评议最高分的她最终以综合评分0.001分之差落选。有人建议王凤军“通融”,他却坚持:“制度面前,校长和普通教师一个样。”

王凤军坦言,“一所学校的人心齐了,什么成绩都可以获得”。也正是在提振人心的同时,做好教学常规、学生习惯培养、教研备课常规等,力用在细处,情用在真上。“解决好内驱力问题,教师才能愿干且能干好。”

正因为如此,只是换了校长的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在2021年初中结业考试中一鸣惊人,一跃进入临沂市前列,此后吸引力不断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增长。

临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集团双月校区小学部教导处主任张文娜是从其他名校转来的,她发现这个集团内教师随时随地教研,巡课过程中也发现年级组教师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课堂问题,这让工作20年的她突然觉得成了“新教师”。尽管她并不清闲,却因为集团“干群关系好,有松弛感”的生活,吸引了原来学校的同事也想办法转来学校。

学校构建教学型、研究型、管理型等多维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个性化成长菜单。借助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规划办、研究室和十大研究所等学术组织,建立“课题超市+双向选择”的研究机制,实施“六个一”工程(一个名师工作室、一个优秀课例、一个知名榜样、一场精彩报告、一篇高水平论文和一个省市级课题),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专业成长的坐标;同时,通过愿景研讨会、文化走廊等载体,将“为公即是为私”的治理哲学转化为共同信念,在订制的个人发展计划中实现“学校愿景”与“教师梦想”的双向奔赴。教师李超群就是听取建议,凝练“生命语文”教学主张,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引领名师。宋健、陈乃全、韩宗芹、夏雯、孙善伟等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不仅在各方面独当一面,更在课题研究中日益精进。

学校则从感动人物评选、幸福教师表彰到荣退教师欢送等多维度为教师服务,促进其专业成长与生命价值的双重提升。教师不仅在分享与交流中收获职业幸福,在表彰和荣退欢送仪式上接受敬意,而且在荣退教师纪念馆、纪念册中传承老教师的精神与故事,如此构建起来的跨越职业生涯的情感纽带,让教师感慨:“在这里,每一分付出都被看得见。”

王凤军常说:“管理者就是服务者。”服务好不同发展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服务好特殊时期教师的特别问题,比如为外地教师协调住房,校领导为患病教师腾出宿舍……学校里的幸福教育故事征集、幸福教育宣言评选,每次活动结束教师围在一起开的幸福小班会……这些点滴温暖凝聚成“家文化”,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恰到好处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也延伸到了家庭。王凤军力推“幸福教育议事会”,邀请人大代表、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共商育人策略。宋健在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存在“家长参与浅表化”的痛点,随即牵头成立班级幸福教育议事会,将家委会升级为“决策共谋、责任共担”的协同平台。这一创新不仅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典型案例,更让家长感慨:“转学转对了!这里的孩子眼里有光。”家长李女士也说:“孩子以前胆小,现在敢在社区环保会上发言了,这就是成长!”

几年来,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发展成为“全国幸福教育示范校”,其《构建需求导向的教师自成长培训机制创新案例》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问题化适性课堂”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教师年均发表论文百余篇,学生综合素养测评稳居全市前列……整个教育集团正将幸福的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地,而王凤军则带着“松弛感”继续在新幸福教育的路上默默前行。

记者手记

“闲”人贤事

每天清晨读书40分钟,每晚睡前梳理工作并作计划;每周上4节道德与法治课;周一召开党总支会议,梳理旧工作,谋划新工作;每周二召开“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规划办例会,有事议事,没事学习;周四固定听课、评课、改课;隔周五召开校务会,相关负责人总结工作,分管副校长点评;一个月举行一次教师例会……这是王凤军守在学校的工作安排。听起来并不轻松,做起来却成了学校里“最闲的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王凤军的“闲”充满了放手与授权的智慧。他不用事必躬亲,因为有幸福目标统领;也不必指手画脚,因为有被激活且值得信任的团队。学校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了管理从管人到育人的转变。

作为师生的引领者,王凤军的“闲”饱含着实践与研究的情感。从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的“135”卓越课堂到付庄中学的“博爱育人”,再到临沂第二十三中学的“新幸福教育”,从诸多课题研究到《新幸福教育:通往人的全面发展之路》专著,学校教学的系统构建实现了从知识导学到生命育人的超越。

作为教育合伙人,王凤军的“闲”隐藏着协作与共育的胸怀。他主张的“幸福教育议事会”将教育关联者绑定为事务决策者;他构建的“幸福教育共同体”将家长引进为孩子成长的服务者,共同为幸福而谋,实现了从学校单行道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突破。

于是,他有了更多时间与学生攀谈、合影、共进午餐,让成长被看见;他有了更多精力“创造”机会进课堂和办公室转转,了解情况、给予建议,或者表达肯定,让教育被看见;他有了更多心思去谋划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改进,教师评奖的丰富,让幸福被看见!

如此,“闲”下来创办一所充满幸福感的学校,对抗“内卷”、回应时代,让那些看不见的“幸福指标”不断生长,让师生带着“松弛感”享受教育生活,让教育自然生长出幸福的模样……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