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兰台读档|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杨妈妈的战地母爱长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6:01 1

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47集: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杨妈妈的战地母爱长歌》

在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珍藏的《革命历史人物图集》中,一张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

杨妈妈与警卫员和妇女干部照片(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藏)

画面中定格着三个人。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浅浅的皱纹,却难掩眼中的慈爱与温和;身旁是一名稚气未脱的警卫员,身着笔挺军装,身姿虽略显青涩,却已然透露着军人的坚毅;还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妇女干部,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果敢。这绝非一张普通的照片,它是革命历史的珍贵见证。

照片里那位令人敬重的老太太,正是被冀热辽十四军分区授予 “八路军母亲”光荣称号的拥军模范——杨妈妈。

杨妈妈,1880年出生,原是蓟县城西小刀剪营村人,出嫁到了砖瓦窑村,她的丈夫杨宝生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抗战以前,杨妈妈一家过着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以扛活为生的苦日子。后来,一家人到盘山最高峰岭后的涝洼子开荒。

杨妈妈故居遗址(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藏)

夫妻俩风来雨去,起早贪晚,石缝里刨食吃,靠着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一家人凑合着活了下来。大半生的艰苦生活,磨练出她坚强、沉着、勇敢的性格。1940年初,八路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后,杨妈妈便成了“抗日堡垒户”。

抗日领导人包森、李子光、王少奇等经常来她家开会。八路军的伤病员多在她家养过伤。当敌人扫荡搜山时,她背着伤病员藏在山洞里,给伤病员洗伤换药,缝补衣服,喂汤喂饭,端屎端尿,像待亲生儿子一样。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使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她跑遍盘山沟沟坡坡,寻找草药为掩护八路军脱险,她曾遭到日伪军的拳打脚踢。在日伪五次强化治安期间,她家的房子被烧毁,她便以山洞为家,与八路军同甘共苦,坚持“无人区”的斗争。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伤病员吃。有一次,一个伤病员在喝热乎乎的小米粥时,发现老人家背着他吃野菜团,感动得热泪横流。究竟有多少伤病员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而痊愈,多少革命战士在她的掩护下而脱险,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凡是在盘山坚持过斗争的同志,没有一个不认识她。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杨妈妈把两个儿子送上了前线。1945年5月26日,冀热辽十四军分区在平谷县刘家河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授予杨妈妈“八路军母亲”光荣称号。

1945 年初,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在平谷县刘家河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图为“八路军母亲”杨妈妈在表彰大会上。(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藏)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已然沉淀为蓟县革命斗争史上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革命母亲,怀念她在艰难岁月里给予战士们的温暖与力量。我们敬爱的,是她身处险境时的机智勇敢,是面对生死抉择时的舍生忘死,是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她以如海般深沉、无私的母爱,铸就了一座巍峨的革命母亲丰碑。杨妈妈的光辉形象,早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化作一束永恒的光,不仅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更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读档人: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 于亚

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