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千被“锁喉”,离职火速被“追杀”,“竞业”变“禁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8:13 1

摘要: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一项新规定,宣布取消全美范围内的竞业禁止协议。此消息一出,仿佛为美国职场人打开了一道自由流动的大门,就如同史莱姆能在各种环境中穿梭一样。

“月薪3000块钱,公司居然还让我签竞业协议,这是高估了我的‘价值’,还是低估了竞业协议的严肃性?”

竞业协议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两国在对待竞业协议的态度上截然不同?

准备实习的大学生和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又该如何避免被竞业协议“误伤”?

不知从何时起,竞业协议成为了职场中一颗敏感的“雷区”。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一项新规定,宣布取消全美范围内的竞业禁止协议。此消息一出,仿佛为美国职场人打开了一道自由流动的大门,就如同史莱姆能在各种环境中穿梭一样。

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还能助力美国小企业,让它们像得到充足养分的庄稼般茁壮成长。

有趣的是,当美国全力废除竞业协议时,国内企业却高举竞业协议的大旗,通过偷拍、调查、起诉等手段,对大量离职员工的就业选择进行限制。这背后暗藏什么玄机?

竞业协议,全称竞业禁止协议,是企业与员工签订的一种限制协议。

以经典的桃园三结义为例,假如刘备在结义前让张飞签署一份竞业协议,协议可能会规定,若张飞日后离职,在半年或几年内,不得投身匡扶汉室的阵营。

张飞可以继续回老家卖猪肉,但不能带兵作战,否则将被追究责任。

当然,作为签署协议的补偿,刘备会每月额外给张飞发放一定的军饷。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协议似乎合乎常理。可一旦协议被滥用,就会引发诸多问题。

2024年,上海某电商公司被多位前员工指控滥用竞业协议。该电商公司向前员工索赔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人民币的违约金,让不少人陷入困境。

这些前员工被起诉的原因是,公司通过跟踪偷拍、要求提交社保证明等方式,监控到了他们的任职去向。面对指控,该电商公司迅速发文否认。

2024年年底,有应届生爆料,国内某电商巨头要求应届生签署一份长达13页的竞业协议,协议中涉及的公司多达50多家。

2021年6月,浦发银行科技部要求全体员工签署竞业协议,拒绝签署的员工甚至面临被辞退的风险。更为离谱的是,这份竞业协议的限制范围不仅涵盖券商、金融公司,还包括一些互联网大厂以及戴尔等硬件厂商。

同年3月,深圳某大厂突然起诉两名前员工,两名员工被判赔偿百万元。

原来,这两名前员工与原公司签署了竞业协议,后通过间接方式入职另一家二次元游戏公司,最终被原公司发现。令人费解,其中一名员工的竞业协议中并未包含这家新公司,但最终仍败诉。

2017年,某外卖巨头起诉一名加入竞争对手公司的前员工,起诉证据竟是原告从售票网站获取的竞争对手为该前员工购买机票的信息。

近年来,类似案例不断涌现,且逐渐公开化,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竞业协议范围的扩大,与它的初衷有着紧密联系。起初,企业让员工签署竞业协议,主要是针对工作涉及公司核心机密或处于核心部门的员工,旨在进行必要的防范。

但如今,竞业协议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实习生、应届生等职场新人也成为一些公司关注的对象。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法院审结的案件中,涉及竞业限制的案件多达316件,而被起诉的对象大多是公司的基层员工,而非高管或核心员工。

竞业协议这一原本正常且合法的工具被滥用,根源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竞业纠纷案例大多集中在互联网企业。

过去,这些企业仅对高管和核心员工使用竞业协议。但近年来,市场环境愈发艰难,企业越来越不希望自己培养的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更不愿看到离职员工轻松离去,担心他们在新公司取得超越自己的成绩。

这就如同曾经对自己恭敬有加的小弟,突然有一天与自己平起平坐,这种情况让企业难以接受。于是,竞业协议被滥用,出现了“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扭曲心态,导致竞业协议涉及的公司越来越多,甚至跨越了行业界限。

此外,一些企业将竞业协议当作一种管理工具,挑选部分离职员工起诉,并在公司内部公示,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要知道,普通离职员工根本无力承担百万级别的违约金。

在众多企业管理方法中,为什么竞业协议会被企业如此青睐呢?

原因在于,竞业协议对企业来说几乎没有使用成本。竞业协议是双方自愿签订,且企业需支付补偿金的协议,其签订方式与劳务合同不同。有时,竞业协议会与劳务合同一同签订,但现在更多的是在员工离职时,被公司HR要求作为离职的交换条件。

例如,公司会要求员工“想要离职,先签2年的竞业协议”。

有人可能会问,签了竞业协议,公司不是要支付补偿金吗?事实上,竞业协议还有一项规定,若企业连续三个月未支付补偿金,协议将自动作废

因此,一些企业想出了一套“巧妙”的操作方法:先让离职员工签署协议,然后通过私家侦探、调查偷拍、挖掘社保信息和快递商务信息等手段,判断员工是否违约。

若员工违约,就起诉;若未违约,就不支付补偿金,让协议自动失效。对于打工人来说,换工作时最自然的选择是从事熟悉的工作。

而企业恰恰能利用竞业协议,让离职员工长时间脱离熟悉的工作岗位,逐渐失去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抓典型,促使其他在职员工安心工作,不敢轻易萌生跳槽的想法。不得不说,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

国内企业对竞业协议的滥用,从某种程度上看,或许会推动行业的变革,就像美国的经历一样。美国取消竞业协议,正是因为企业的滥用。

2014年,美国一家三明治公司被曝光要求底层雇员也签署竞业协议,限制范围甚至包括员工离职后不能自己摆摊卖三明治。两年后,离职员工与该三明治公司达成和解,但相关案件被广泛传播。此后,美国政府开始推动取消竞业协议。

2020年,取消竞业协议正式被纳入议程,才有了后续的结果。美国取消竞业协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美国的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充分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美国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依靠一纸协议,通过更合理的制度设计来满足企业的保密需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过去几年的AI浪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谷歌、OpenAI、Meta等大厂之间人才流动频繁,这不仅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也让企业时刻保持竞争压力,避免了因强行留住关键人才而形成垄断。

国内是否也能效仿美国,营造一个员工自由流动的职场环境呢?很难给出确切答案。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政策法规的制定必然存在差异。从微观层面讲,即便没有竞业协议,企业也可能通过其他协议达到类似的限制效果。

无论如何,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员工工作,都应该秉持基本的道德底线。利用竞业协议刁难离职员工,不仅损害了员工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于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在签署竞业协议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协议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发现协议条款不合理,要敢于与企业沟通协商。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竞业协议的监管,防止企业滥用这一工具,维护职场的公平与正义,为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本来源:动动枪DongDongGun

来源:彤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