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砜吡草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及果园、非耕地等场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杂草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干扰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合成,从而阻止杂草
砜吡草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及果园、非耕地等场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杂草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干扰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合成,从而阻止杂草细胞分裂和生长,最终导致杂草死亡。以下是砜吡草唑除草剂的具体防治对象、适用作物及使用技术的详细分析。
一、砜吡草唑的防治对象
砜吡草唑对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具有优异的防除效果,同时对部分阔叶杂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1. 禾本科杂草:
- 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野燕麦、看麦娘、早熟禾等。这些杂草常见于水稻田、麦田和玉米田,与作物竞争养分和光照,严重影响产量。
- 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如芦苇、白茅、狗牙根等。这类杂草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常规除草剂难以根除,而砜吡草唑能有效抑制其地下茎的再生。
2. 阔叶杂草:
- 对部分阔叶杂草如藜、苋、蓼、荠菜、播娘蒿等有一定效果,但需与其他除草剂复配以增强防效。例如,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可提高对猪殃殃、繁缕的防除率。
3. 莎草科杂草:
- 对香附子、碎米莎草等莎草科杂草的防效较弱,通常需搭配灭草松或二甲四氯等药剂使用。
二、适用作物及使用技术
砜吡草唑的适用范围较广,但需根据作物种类和杂草谱选择最佳施药时期和方法。
1. 小麦田:
- 防治时期:在小麦苗后3-5叶期、杂草2-4叶期时施药效果最佳。
- 使用剂量:每亩用10%砜吡草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 注意事项:避免在低温(低于5℃)或干旱条件下施药,否则易导致小麦叶片暂时性黄化,但通常7-10天后可恢复。
2. 玉米田:
- 防治时期: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时使用。
- 复配方案:与莠去津复配可扩大杀草谱,提高对马齿苋、铁苋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
- 安全性:砜吡草唑对玉米安全性高,但需避免在甜玉米或爆裂玉米上使用。
3. 水稻田:
- 使用方法:主要用于直播田和移栽田,在稗草1-3叶期施药。
- 水层管理:施药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5-7天,可显著提高对稗草的防除效果。
4. 果园和非耕地:
- 针对芦苇、茅草等多年生杂草,需加大剂量至每亩40-50克,并配合有机硅助剂以增强渗透性。
三、砜吡草唑的优势与局限性
1. 优势:
- 高效低毒:对哺乳动物毒性低(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符合现代农药环保要求。
- 残留期短:半衰期约7-15天,对后茬作物(如大豆、花生)安全。
- 耐雨水冲刷:施药后1小时遇雨不影响药效。
2. 局限性:
- 对部分杂草无效:如田旋花、鸭跖草等抗性杂草需换用其他药剂。
- 抗性风险:长期单一使用可能导致杂草产生ALS酶突变抗性,建议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环境条件:避免在高温(>35℃)或大风天气施药,以防药液飘移造成邻近作物药害。
2. 混配禁忌:不宜与强酸性或强碱性农药混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沉淀。
3. 安全间隔期:水稻上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期至少40天,小麦为30天。
五、市场常见产品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登记的砜吡草唑单剂产品包括10%可湿性粉剂、20%悬浮剂等,复配剂型如砜吡·莠去津(30%悬浮剂)等。随着抗性杂草问题加剧,未来砜吡草唑与HPPD抑制剂(如硝磺草酮)的复配产品将成为研发热点。
总之,砜吡草唑作为一款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能有效控制多种杂草,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保障。用户应根据实际草相和作物生长阶段科学用药,并注重抗性管理以实现可持续治理。
来源:畅椰子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