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意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7:16 1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基础。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基础。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3月2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苇湖梁片区立井南社区,小朋友在公益书法课上跟随老师体验写书法。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价值旨归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纵览历史长河,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时又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华民族发展。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在长期的流动迁徙和日常往来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各民族文化交织融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不仅促进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同时也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

2025年2月8日,四川成都,天府双塔循环播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角色哪吒与敖丙拜年动画。图源:中国网信

中华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支撑。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指出:“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畛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矣,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可以说,中华文化早已成为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托,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层面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了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核心要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中蕴含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和文化,是各族群众共同传承的价值理念。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观众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所创造,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彝海结盟”“半条被子”“血沃祁连”“单家集夜话”等红色佳话,构筑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实践理路

坚持文化传承。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要加大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扶持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024年12月11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展示三星堆遗址文物——青铜龙形器(3D复原件)。 图源:中国网信

坚持文化融通。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大力支持各民族开展节日共庆、歌舞同乐等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坚持文化创新。一方面,要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提炼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通过旅游、商贸、会展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依托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以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借助特定场域、各类平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以坚实的历史根基、厚重的文化积淀、新颖的时代表达,扎扎实实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续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