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银保监会定义,“不良资产”是指金融机构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利息的债权或资产,比如企业逾期贷款、个人断供房产、烂尾的商业地产。但这些资产的价值,往往被“不良标签”掩盖:
根据银保监会定义,“不良资产”是指金融机构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利息的债权或资产,比如企业逾期贷款、个人断供房产、烂尾的商业地产。但这些资产的价值,往往被“不良标签”掩盖:
房产类不良:三拍底价的房产,通常是市场价的5-7折(来自网络数据)。比如上海一套市价1000万的住宅,三拍可能只要500-700万,只要解决产权或腾空问题,转手就能赚差价。企业类不良:某制造业企业的抵押厂房,因经营不善被银行拍卖,但厂房所在的产业园区刚通地铁——只要找到承接生产的企业,厂房租金能从2元/㎡涨到8元/㎡,资产价值瞬间翻倍。不良资产行业有句话,“亮点项目保本,非亮点盈利”。所谓“亮点”是资产本身的价值(比如市中心的房子),“非亮点”是需要挖掘的潜力(比如产业规划带来的增值)。不良资产从业者的工作,就是把“非亮点”变成“利润点”。
不良资产不是周期品,是“经济活动的伴生物”——只要有信贷、有投资,就会有逾期和违约。
数据说话: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达3.3万亿元,全年处置规模超3万亿元;加上信托、租赁、民间借贷等非银机构的不良,整个市场规模保守估计3-5万亿元(来自网络)。新源头爆发:过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企业贷款,现在房地产不良(烂尾楼、商业地产)、债券违约(城投债、企业债)、特殊资产(比如查封的股权)成了新增长点。比如2023年以来,房地产不良资产占比从15%升至30%,成了行业的“新矿藏”。不良资产行业的薪酬逻辑,是**“能力越大,回报越高”**——没有“35岁危机”,只有“越老越值钱”。
入门级:四大AMC(如信达、华融)的业务经理,月薪1.5-2.5万元,加上年终奖,年薪20-30万。成长级:地方AMC或民营AMC的项目经理,负责具体项目处置,年薪30-80万元——比如处置一个1亿的资产包,若赚了2000万,能拿200-400万分成。资深级:AMC的副总裁或基金合伙人,年薪100万以上——比如某头部民营AMC的合伙人,靠早年布局房地产不良,个人资产超5000万元。经济下行时,传统行业在收缩,不良资产行业在“捡漏”:
2020年疫情期间,某AMC低价收购了一批房地产不良资产,2021年房地产市场回暖,这些资产估值涨了30%,机构赚了5亿元。2023年房地产调整,某地方AMC收购了10个烂尾楼项目,通过引入国企接盘,现在已经收回了80%的成本,剩下的资产还能持续产生租金收益。不良资产行业的“反周期性”,是它最诱人的优势——别人恐惧时,你贪婪;别人收缩时,你扩张。
经济好的时候,企业赚钱,贷款能还上,不良资产少;经济差的时候,企业亏损,贷款还不上,不良资产多。比如2023年GDP增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上升了0.5个百分点,意味着更多资产流入不良市场,给从业者留了更多“捡漏”机会。
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明确AMC要“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相当于给行业“上了保险”,不用担心“政策风险”。
处理一笔不良资产,可能遇到:债务人失联、资产产权不清、债权人不同意处置方案……比如我曾处理过一笔个人不良房贷,借款人家属拒绝搬离,我找了律师查户籍信息,找社区做调解,最后用“以租抵债”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任何大厂都教不会的。
不良资产处置需要“找钱、找人、找资产”:找投资人要资金,找律师做尽调,找评估师定价。比如我认识的一位从业者,通过参加行业论坛,结识了一群投资人,现在处置项目时,总能快速找到资金方——这种“资源整合能力”,会让你终身受益。
很多人怕进入不良资产行业,是怕“踩雷”“赚不到钱”。但其实,这个行业的风险,藏在“认知差”里——你懂尽调、懂估值、懂资源整合,就能避开陷阱;你愿意学习、愿意吃苦,就能赚到钱。
就像我的合伙人说的:“以前我觉得金融行业要靠背景,现在才明白,不良资产是‘靠能力吃饭’的行业——你花的每一份心思,都能变成账户里的数字。”
如果你想找一个“逆周期、有成长、能赚钱”的行业,不良资产绝对是你的“首选”。
毕竟,当别人都在躲避风险时,你已经在“收拾风险”的路上,赚到了第一桶金。
欢迎你们的加入和咨询。
来源:阿龙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