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的山东大爷坐在医院病床边,眼神空洞,嘴里反复念叨一句话:“早知道早点查查,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医生手里的报告上,四个字压得人喘不过气——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65岁的山东大爷坐在医院病床边,眼神空洞,嘴里反复念叨一句话:“早知道早点查查,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医生手里的报告上,四个字压得人喘不过气——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他不是没感觉。他说早些时候总觉得浑身没劲、腿肿、晚上睡不踏实,白天也没精神,饭量也小了。
但他一口咬定是“年纪大了正常”“天热吃不下饭”“多喝点水就好了”,直到气短胸闷、血压忽高忽低才被儿子拉着去医院。等化验结果出来,肾功能已经只剩不到10%,必须马上准备透析。
这不是个例。它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里发生。慢性肾病,这个你可能并不熟悉的词,正在悄悄攀升为中国成年人群的“沉默杀手”。全国约有1.3亿慢性肾病患者,其中9成不知道自己得病,等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问题是,为什么它来得这么“安静”?为什么那么多人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最狡猾的地方在于:肾脏真的太能忍了。你每次查血压、测血糖、看胃病、做体检,肾脏都默默工作着,哪怕已经受伤,它也不吭声。就像一个埋头苦干、不抱怨的工人,直到筋断骨折,才突然倒下。
早期肾病的表现非常“不典型”。有的人觉得疲劳乏力,像感冒了一样;有的人脚踝浮肿,以为是走多了路;有的人尿泡多、尿频、尿少、尿黄,却被当成喝水不够。这些症状就像一张张迷雾,遮住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肾单位的死亡是不可逆的。一旦慢性肾小球受损,肾脏的代谢、排毒、调节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都会逐步下降。
一个人一出生大概有100万个肾单位,但只要丢掉三分之二,症状才会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确诊就是“尿毒症”阶段。
那什么人最该警惕?哪些信号不能忽视?
第一类: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这两种病对肾脏的破坏是“慢刀子割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血糖高会让肾小球承受巨大压力,就像老化的水管被高压水冲击,时间一久就会“爆管”。
第二类:长期吃止痛药、保健品的人。尤其是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这类“头疼脑热就吃它”的药,长期使用会直接伤害肾小管。还有些人吃中药调理身体,没查肝肾功能就一吃三个月,结果身体没调好,肾先遭殃。
第三类:反复尿路感染、肾结石患者。这些人往往肾脏已经“受过伤”,但没重视。每次尿急尿痛都扛着,抗生素凑合吃两天就停了,结果细菌反复上行感染,最后感染进了肾实质,造成慢性炎症。
第四类:家族中有肾病史的人。尤其是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有明确的遗传倾向。肾脏疾病在家族中悄悄传播,却总被误认为“体质问题”。
很多人说,“那我怎么知道我有没有问题,总不能天天去做肾穿吧?”不需要。但你得知道,最早能提醒你肾有事的,不是B超,不是磁共振,而是一张简单的尿常规。
尿常规能查出两个关键指标:蛋白尿和隐血。如果尿中出现蛋白,说明肾小球滤过膜已经破损;如果有隐血,可能提示炎症或出血。这两个指标,一旦反复阳性,就要高度警惕。
问题是,普通体检往往只看肝功能、血脂、血压,尿常规做了也没解释。很多人拿到报告一看“尿蛋白一个+”,也不放在心上。他们不知道,这个“+”,可能是肾病的信号弹。
研究显示,在尿毒症患者中,曾出现“间断性蛋白尿”的比例高达70%以上,但大多数人都没追查。就像那位山东大爷,说起几年前体检有过“尿蛋白+”,他一脸茫然:“不疼不痒的,谁当回事啊?”
如果能早点查个肌酐、尿素氮、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或许就能早半年、早一年发现问题。可惜,很多人连这些词都没听过一次。
那有没有可以“自测”的线索?有。
晚上尿多于白天、晨起眼睑浮肿、泡沫尿不易散、乏力食欲差、贫血难纠正、高血压合并低钠血症,这些都可能是肾功能下降的信号。
尤其是泡沫尿,很多人以为是“水冲猛了”。如果泡沫细腻、持久,像啤酒泡一样久久不散,那可能是尿蛋白在作怪。这是肾脏“漏蛋白”的表现,就像破了洞的筛子,原本该留在体内的蛋白,被漏进了尿里。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特别提醒:“假性胃病”。不少早期肾衰患者,首发症状是食欲下降、恶心、腹胀、口臭,甚至被误诊为胃炎。但真正的原因,是体内尿素氮积聚,胃肠道功能受影响,表现出“胃病假象”。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想问:“是不是一得肾病就没救了?”不是。
慢性肾病分五期。前两期如果发现得早,控制得好,是可以长期稳定、甚至部分逆转的。关键是:别让它拖到尿毒症。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动“慢性肾病早筛早治”,尤其是在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推行肾功能一体化管理。但真正能救你的,不是政策,而是你对自己的关注——有没有记得查一次尿,有没有对反复的疲倦和浮肿多想一步。
说到底,肾病不是“突然来的病”,而是“被忽视太久的病”。
山东大爷的故事,是一记闷棍,也是一个提醒。他不是倒在一夜之间,而是倒在一天天的“没当回事”里。
那天我查房,他低声问我:“医生,我还能不透析吗?”
我没敢看他眼睛,只说了一句:“如果能回到三年前,也许可以。”
他沉默了很久,喃喃说:“那年体检,我看到报告上写了个尿蛋白+,我没在意……”
如果你正在看这篇文章,愿你别等到肾脏喊出“救命”才想起它的存在。愿你在疲惫、浮肿、泡沫尿、血压不稳的每一个小信号中,愿意停下来查一查、问一问、查个尿、做项肌酐。
肾病不是绝症,但拖延,是它最致命的合伙人。
愿每个被忽视的症状,都有人听见。
愿你永远,别走到那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新兰.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5):421-426.
[2]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7):1303-1308.
[3]李建华.尿蛋白与慢性肾病进展关系的临床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8):563-567.
来源:全面健康指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