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别再问我怎么“沉淀”了,故事都在这儿了。说多了都是“泪”,哦不,是“沉淀物”。嗨,各位卷王、躺平大师以及和我一样在中间反复横跳的朋友们,我是李光辉。对,就是那个上次年会抽奖只抽到“带薪休假一小时”的“幸运”高管。最近好多同事问我:“李总,看您最近从容不
朋友们,别再问我怎么“沉淀”了,故事都在这儿了。说多了都是“泪”,哦不,是“沉淀物”。
嗨,各位卷王、躺平大师以及和我一样在中间反复横跳的朋友们,我是李光辉。
对,就是那个上次年会抽奖只抽到“带薪休假一小时”的“幸运”高管。
最近好多同事问我:“李总,看您最近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是不是有啥秘诀?怎么做到啥都懂,还能这么淡定的?”
我表面上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心里却在疯狂OS:淡定?那是因为我以前太不淡定了!
曾几何时,我李光辉也是知识焦虑的重度患者。
我的日常是这样的:公众号红点必须全点掉,收藏夹里是“等我空了再看”的百年孤独,得到、知乎、B站学习区是我的“精神加油站”。我疯狂地囤积知识,仿佛在给大脑修建一个永无止境的货架。
结果呢?货架满了,东西乱了。开会时,我能抛出十个新概念,震得住全场,但一到深度决策,感觉脑子就像塞满棉花的垃圾桶——满满当当,但毫无用处。
我老婆说我:“李光辉,你现在说话怎么全是‘赋能、抓手、闭环、沉淀’,能不能说点人话?” 我女儿问我:“爸爸,什么是‘底层逻辑’?是我的玩具积木吗?”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然,沉思的时候顺便刷了刷朋友圈)
一顿饭点醒“梦中人”
转机来自一次家庭聚餐。我试图用我刚学的“马斯克-第一性原理”给我女儿解释为什么她必须先吃饭才能吃冰淇淋。
我嘚啵嘚了五分钟,从亚里士多德讲到马斯克。 我女儿眨着天真的大眼睛,最后说:“爸爸,你说这么多,是不是就是说不吃饭会肚子疼,肚子疼就不能吃冰淇淋了?”
我:“???”
淦!我女儿居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费曼学习法”!
核心就是:用人话,说清楚!
我的“沉淀”三板斧
那一刻我悟了。知识的尽头不是收藏,而是消化。从此,我开始了“沉淀”之旅,方法贼简单:
1. 输出倒灌输入法(俗称“吹牛先打草稿”) 现在,我看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反应不是收藏,而是问自己:“这东西,我能用大白话给我闺女(或者我那个只爱钓鱼的老爸)讲明白吗?” 为了能吹好这个牛,我就不得不去理解它的本质,打个草稿,捋清逻辑。这个过程,逼着我把知识嚼碎了、消化了。现在我跟女儿沟通效率极高,副作用是她觉得爸爸突然变“聪明”了。
2. 记笔记,但不是摘抄(俗称“知识的缝合术”) 我以前记笔记是“Ctrl+C, Ctrl+V”,知识它从左耳进,从指尖过,就是不住脑子里走。 现在我用个笔记软件,记下的是我自己的话、我的联想和我的吐槽。比如学到“ SWOT分析”,我就在旁边记:“这不就是‘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拿来琢磨一下要不要给孩子报个辅导班挺好使。” 就这样,新知识和我的旧经验“缝”在了一起,成了我自己的东西。
3. 定期“埋时间胶囊”(俗称“月度自我打脸大会”) 每个月末,我会花半小时翻翻这个月的笔记和日记。看着自己一个月前的想法和决策,经常尴尬得脚趾抠地:“哎哟我去,当时我怎么想的?这决策做得跟闹着玩似的!” 但这就是最关键的沉淀! 知道自己为啥“打脸”,才能避免下次在同一个坑里再摔一次。沉淀下的,都是血泪教训换来的真经验啊朋友们!
沉淀完,神清气爽
现在,我依然看很多信息,但不再焦虑了。因为我知道,我不需要记住所有东西,我只需要让经过我大脑的东西,都留下点“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就是我的认知资产,让我开会时能一针见血,决策时更有底气,忽悠(哦不,是指导)团队时更理直气壮。
所以,别再做那只疯狂囤货的“信息松鼠”了。试着静一静,把你收藏夹里吃灰的东西拿出来,用自己的话嚼一嚼。
所谓成长,不就是把吃进去的信息,沉淀成属于自己的智慧和格局嘛!
PS: 看完别光收藏!说你呢!现在就评论区试试,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沉淀”的理解? 看看你能不能“骗”到十个赞!
来源:子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