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琼新书《我的逝去的良善庄》分享座谈会上的发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17:20 1

摘要:由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长安工作部举办,董颖夫先生出资的何琼新书《我的逝去的良善庄》分享座谈会,2025年3月30日上午九点将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宫黄楼会议厅一楼举行。这是笔者的会议发言稿,提前发表,敬请社会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由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长安工作部举办,董颖夫先生出资的何琼新书《我的逝去的良善庄》分享座谈会,2025年3月30日上午九点将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宫黄楼会议厅一楼举行。这是笔者的会议发言稿,提前发表,敬请社会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文朋诗友,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

一曲农耕文明的哀歌/何琼作品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人格历程

何琼的作品《我的逝去的良善庄》,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一部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人格历程的秘史。之所以下如此结论,那是因为我们在书中读到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一个村子的农民,真实的、原始的、不加任何修饰和美颜的灵魂裸录。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民族文化精神常常在社会剧变中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演绎。民族的心理人格也多是在其灵魂激烈震荡时最能充分外泄和和让人捕捉的。

作者的视觉和笔触在乡村和城市、肉体和灵魂、物欲与理想之间游走,时空的切换与思想的裂变,使作品具有了震人心魄的张力和冲击力。在良善庄看良善庄和在都市的高楼大厦里看良善庄其效果是大相径庭的。乡下视域中的良善庄,娓娓道来的是乡情、乡音、乡亲和乡愁;城市鸽子楼里笔下的良善庄,更多的则是形而上的反刍与思索。在这个层面,作者用饱含深情和哲理的文字,把读者引渡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辽阔之境。远近结合,有实有虚,表象与意象的掺杂揉捏,使作品具有了令人反复咀嚼的可能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农村拆迁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里面有太多的文学之外的因素,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来评判和臧否它。关于这类题材,作家们大多是极力回避的,因为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然而何琼却另辟蹊径,写出了不一样的乡土中国精神向度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纵深。书中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使人在压抑沉重的三农氛围中,体味到了一抹温馨靓丽人间暖色。从头至尾,作者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和使用过激的言论,平实与温和、理性与克制是此书的主打色调。农民原生态的日常实录,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和世道人心。

《良善庄》是一部渭河流域、五陵塬畔农民生活的缩影,关中农村五彩斑斓的画卷在书中徐徐展开。我们在丰腴宏阔、可感可触的乡土氛围里,充分了解到了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与灵魂裂变。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院一户、一巷一村是我们能直观看到的乡村风物,然而这只是表象的客观实体。只有深入到农人的内心深处,才能做到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书中冬日的热炕、柴炉,家人、乡友围坐一起,抽烟、喝茶、聊天,这种温馨的画面和记忆,让我们与逝去的农耕文明之间产生了历史和心理的距离。我们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和甜蜜亲情,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又让一切都定格在了历史的册页里,凝固成了化石般的永恒。作者用戳人泪点的笔触,叙说农村婚丧嫁娶和盖房建屋等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对三农问题深入骨髓的体察和洞悉,与乡亲和家人血脉相连的深情使作品具有了穿越时空的人文关怀和多元化立体式的乡土印记。

我们通常说,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深度,有两个标准,即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本书二者兼而有之,作者通过拆迁前后人们灵魂深处的焦虑、期盼、欲望等等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暗流涌动、激烈震荡、如岩浆般灼人的灵魂裂变,深刻反映了农民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的苦闷、彷徨、迷茫和无所适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神圣的、超乎寻常的情感。俗话说:国出于民,民出于土。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无不以占有土地作为终极的目标来进行。要了解中国的农民,就必须直面他们对待土地的态度,这是打开农民所有心结的一把钥匙。作家何琼谙熟农人的心理,因此她的作品以土地拆迁为突破口和矛盾的焦点来展开,抽丝剥茧,草灰蛇线,用手术刀般细腻锋利的笔触,深度剖析农民的思想和灵魂,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里孕育了民族文化的魂魄。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子民,把太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基因撒在了这片与他们心心相印、休戚与共的土地上。农人对土地的狂热和痴情,体现和折射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在心理和人格层面,对土地的占有,最能反映一个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作者见微知著,通过《良善庄》的兴衰、变迁乃至消失,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痛苦过程。这与其说是一种时空的转换,倒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嬗变。逝去的是一块土地,一个村庄,甚至一种观念,迎来的是对另一种文明或文化的悸动、焦躁和不安。作者对土地和家园深度的感情沉浸,是本书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理论上常用“发乎情”三个字来阐述创作的内在动力和作品的情感容量。何琼作品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情”字,可以说无处不在处处在。故乡的风物在她的笔下,都被赋予思想和生命。石头诉说着历史,木头表达着欢乐,禾苗象征着喜悦,花草在欢呼歌唱。有情感之人,才能写出有情感的文字;有思想的作者,其作品自然也就有了思想。

从艺术层面看,《良善装》是散文和小说相结合的新范式。作者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不断切换,纵横驰骋,使作品脱离了文体单一叙述的传统模式,更具有了厚度和韵味。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从而使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和个性创作风格。书中对农村生活的精准叙述和描写,对俚语方言的捕捉和使用,让文本打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的烙印,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学效果。作者的阅历、学识、思想和境界,是通过她笔下事件、背景和人物来展示的。人物的心理和人格历程,是通过拆迁和土地的转变来集中展现的。作者把故事放在拆迁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可谓匠心独运,举重若轻。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造就了这部书卓尔不群的品质和风格。作者用散文非虚构的笔法,素描勾勒作品的骨骼和框架,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冷峻之美。继之再用小说的想象和虚构,大胆呈现对拆迁这一现象的深度思索和灵魂拷问,由形而下升至形而上,形成了鸟瞰农村问题的哲学思辨。

明末清初学者颜元著有《四存》,即“存性,存学,存治,存人”。何琼的《善良庄》通过中国特色的“拆迁”,给读者、给社会、给历史存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情殇。历来中国农民对土地和家园的眷恋和情感都是深入骨髓的,让他们陡然间被动地把曾经拥有的一切捣碎砸烂,然后背井离乡而去,这在情感和心理上是凄然的,而且是残酷的。乡村的消失,不仅仅失去的是房屋、庭院、砖石瓦块、以及坛坛罐罐,更重要的是一段往昔农耕文明记忆的断裂。中国农民的基本性格和人生哲学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蓦然间,让他们住在城市的鸽子楼里,他们适应吗?他们的情感和灵魂何以安放?这是一个值得高居庙堂之人考虑和过问的现实问题,绝非一个纯粹单一的经济问题,是一个里面涵盖了历史文化、思想认识、道德伦理、心理人格诸多元素的复杂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作者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独立人格和无畏无惧的大我精神,透过土地拆迁转型给农民带来的激烈震荡,以宏阔而深邃的视野,叙说记录了失去土地的农民撕开内心让人观看、品评的心理历程。这不是街谈巷议的家长里短,而是哲学思辨后的思想结晶,若干年后,也许当我们回溯这段经历时,会得出这不是文学而是历史的结论。一般幼稚肤浅的作者,通常把拆迁写成官僚腐败,老百姓要补偿贪得无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的进步,很少有人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人格历程的角度切入秉笔。这是本书与其他此类文学作品的最大的区别,读懂此书,也就读懂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能隐忍,古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自安。一个民族的性格是由组成这个民族的个体性格之和构成的。尽管《良善庄》的农民们对拆迁有看法,有抵触,然而最终他们还是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几辈人赖以生存的故土家园,拖家带口进入了一个令他们完全陌生的新天地。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描写,就是对我们民族的描写,它记载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生发的民族精神和心理人格历程。作者的心灵是温柔的,但也是脆弱的,情绪是敏感的,思想是尖锐的,可谓洞幽烛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民族一直按照物质的原则生活,而不是按照精神的原则生活。生物意义上的满足是第一位的,而真正属于人的精神需要则是第二位的。吃饱饭是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顶级追求,只要达此目的,他们就满足了。从象征意义来看,《良善庄》是渭河流域广大农村的缩影。作者试图用文学来批判和改造现实,用理想主义照亮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此书并非“为艺术而艺术”的虚无主义文学,作者有着自己明确的写作目标和文学理想,那就是关心民生,表现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技巧背后有思想,形式之上有意义。《良善庄》不仅是一部在内容上深刻而厚重的作品,也是一部艺术上趋于完美的佳构。何琼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道的。

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城市化进程虽说是社会潮流和历史的趋势,但理性拆迁,科学规划,稳步发展,多做善后文化和心理疏导,恐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并不是说给谁赔了多少钱,给了几套房就能简单解决的。作者用写史的笔法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冷峻而严肃的社会课题,它没有标准答案,不能从ABCD四个选项中简单粗暴地勾画。这是一个需要读者用心思考,反复咀嚼回味,不断体验、体悟、体察的哲学命题。我没有经历过拆迁,我的故乡和家园还依然静静地横亘在我魂牵梦绕的那片热土上。我无法想象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的一切,但我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焦虑与期待。表面看,农村消失了,城市发展壮大了,这是进步,是经济腾飞的标志。但深度思索,乡土文明的断裂和原生态农村环境的消失,对民族固有的文化精神、传统伦理道德和心理人格历程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一股脑儿地把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的农民全部迁进城里,是耶?非耶?若干年后也许历史自有定论,我们还是把它交给时间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国粹艺术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