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仁摹刻米芾英光堂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6:38 2

摘要:原帖的珍贵与散佚《英光堂帖》为南宋岳珂(岳飞之孙)主持摹刻的米芾书法专帖,收录米芾不同时期的行楷、草书等作品。原刻墨迹母本在南宋后已散失,仅存宋拓孤本第三卷(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被张伯英誉为“摹勒之妙,不减墨迹”。至清代,因原刻罕见且残损,道光时,徐渭仁

原帖的珍贵与散佚
《英光堂帖》为南宋岳珂(岳飞之孙)主持摹刻的米芾书法专帖,收录米芾不同时期的行楷、草书等作品。原刻墨迹母本在南宋后已散失,仅存宋拓孤本第三卷(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被张伯英誉为“摹勒之妙,不减墨迹”。
至清代,因原刻罕见且残损,道光时,徐渭仁为保存米芾书法的典型风貌,以所得南宋残本三十五帖为基础进行翻刻,旨在延续这一艺术遗产的传播。

原宋拓本的题跋
徐渭仁旧藏的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即翻刻底本)经吴云、杨守敬等清代名家题跋,并曾由徐渭仁、吴荣光等人递藏。今在香港中文大学。

刻石数量与字数
搜索结果未直接记载徐渭仁摹刻的具体刻石数量及总字数,但可知其底本为三十五帖残本。
参考原宋拓第三卷的形制(香港藏本为册页,纵38厘米×横20.5厘米,存34帖),推测徐渭仁摹刻的三十五帖规模相近,可能分刻于多块青石板,具体数量不清。摹刻特点
徐渭仁的翻刻本被评价为“尚具典型”,保留了米芾书法的多样风格及原石面貌,成为后世研究米芾书法的重要参考。

徐渭仁的翻刻行为体现了清代金石学家对宋代书法遗产的保护意识。尽管具体刻石数量与字数缺乏记录,但其以残本三十五帖为基础,结合原刻的题跋与递藏脉络,成功再现了米芾书法的精髓。这一版本与香港中文大学藏宋拓孤本、故宫博物院藏本共同构成了《英光堂帖》的多元传承体系。

底本源流
徐渭仁翻刻《英光堂帖》所依据的底本为南宋岳珂原刻的宋拓孤本第三卷,此本原为徐渭仁旧藏,后经吴荣光、吴云、杨守敬等清代金石学家递藏,并留有吴云、杨守敬的题跋139。现藏机构
该宋拓孤本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据网页4、5、6记载,此本是目前唯一保存原石面貌的宋拓本,尺寸为册页34×36厘米(或38×20.5厘米),收录米芾书迹34至35帖,被张伯英誉为“摹勒之妙,不减墨迹”。徐渭仁摹刻工程
徐渭仁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所得南宋残本三十五帖为底本,委托海盐胡衣谷精心摹刻,耗时两年完成。他在题跋中提及“务使与原本丝毫不失”,且保留了原刻中因刻工不佳导致的“行笔不顺处”。原石现状
目前搜索结果中未明确提及徐渭仁摹刻原石的现存地点。清代翻刻碑帖的原石常因战乱、损毁或散佚未能留存,推测其可能已佚失或分散保存于私人藏家手中。
可能的线索:徐渭仁为上海金石学家,其摹刻活动集中于上海,原石或曾存于上海当地,但未见后续记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徐渭仁题跋的《英光堂米帖》册(“上海徐氏本”),但未提及原石。

徐渭仁摹刻的底本(宋拓孤本第三卷)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而摹刻原石的下落尚无确切记载,可能已佚失。若需进一步考证。

来源:种花家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