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200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它生长在北纬52℃以北气候寒冷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与其它野生植物成片混生,在7月末8月初成熟。
前面一篇文章,介绍了蓝莓的有趣知识,同时也简要罗列了我国有名的蓝莓产地。详见,农科院专家带你了解中国的蓝莓地图
今天我们继续来深入地扒拉一下,不同地区的蓝莓特色。
东北是蓝莓的主产地,也是野生蓝莓的发源地。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有名的蓝莓产地与品牌有8个。
这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200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它生长在北纬52℃以北气候寒冷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与其它野生植物成片混生,在7月末8月初成熟。
由于生长在永冻层上的林甸地带,加上昼夜温差大,所以大兴安岭的蓝莓口感特别好,营养成分也高。而且,产地人烟稀少,远离重工业区、农区,是典型的纯天然、无污染产品。
大兴安岭冬长夏短,无霜期只有90-110天。漫长的冬季长达六七个月,冬季日照时数非常短;夏季只有2个月左右,但这里夏季的日照时数可长达17个小时。
大兴安岭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8℃,最低温度零下52.3℃,早晚温差很大,日温差平均在17℃以上,最大温差曾达到29.4℃。产地条件也是非常特殊。当地把这种野生蓝莓称之为笃柿。
大兴安岭有着丰富的蓝莓野生资源,野生蓝莓占全国产量的近90%。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的腹地,是全国重点的国有林区,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绿色伊春”美誉。森林覆盖率83.6%,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
作为一块珍贵的生态净土,伊春也是非常美的。春季冰融雪化,杜鹃盛开;夏季千山盎然,百水争秀;秋季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季银装素裹,雪玉冰清。伊春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平均高达1.58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蓝莓生长。伊春的野生蓝莓在冻土层中生长,具有无污染纯天然绿色的特点,被誉为“寒地生命之果”。目前有22种蓝莓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伊春市也被中国小浆果协会授予“中国蓝莓之乡”。
201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伊春蓝莓可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速冻果、果干、果汁、果酱、果酒、饮料、浓缩果汁、提取花青素、食品原料等。其中速冻果及蓝莓果汁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东欧各国及我国台湾省多年,深受外商青睐。主要品种有美登、北陆、北蓝、北村、北空、圣云。
3、白山蓝莓-吉林省白山市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是天然生态资源宝库。空气洁净度高,气候冷凉湿润,昼夜温差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蓝莓天然生长环境优势。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且没有工业污染,适宜生产高品质蓝莓。
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主要包括白山市的各个区县。主栽品种为北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及矮丛蓝莓。
与白长蓝莓相比,这个属于白山市长白县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2011年获得。当地多用来鲜食,或制作饮料、香料、酿酒。
长白山蓝莓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腹地,这里是东北高山动植物的代表区,也是资源富集地区。长白山蓝莓有着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自古就有吃蓝莓果能明目、治病、使人身体强壮的传说。
在《抚松县志》的自然篇第八章第五节野生珍奇植物里记载:蓝甸果:俗称高丽葡萄,杂于林木之间,果小、幼青、熟靛,七、八月份成熟。味酸甜,可食亦可酿酒,入药治目最效,为果中佳品,妇孺多采食之,也采售之,以撑微利。
鄂伦春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鲜卑民族发祥地”之美誉。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市)。我们在初中时都学过鄂伦春山民骑马打猎的歌谣。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 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鄂伦春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森林茂密,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2.5%。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长在这里的蓝莓,风味独特,甜酸适口,香爽宜人,口感好,品质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201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庄河蓝莓早在2012年就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庄河地处辽宁的东南部,既属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兼具海洋性气候特征。
这里的空气质量属于国家一级清洁水平,温室蓝莓大棚大都是依山而建,连绵不断的群山和丘陵形成了近似北方森林的特殊气候,白天和夜晚温差相对较大。庄河蓝莓为棚栽和露地栽培相结合,产果期从4月到8月末结束,具有产果期长,品质优越的特点,是北方重要的供应基地。
凌源蓝莓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凌源市地处辽宁省的西部山区,地处辽西低山与丘陵地形区的中部,属华北山地与高原一级地形区。
凌源蓝莓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凌源县志》记载,乾隆时期在塔子沟(今凌源市)瓦房店镇黄金川山上已有野生蓝莓生长的历史。地方百姓也把这种水果称之为“蓝梅果”。
在2011年,当地龙头企业和中国五所农科院校专家共同攻关,对当地一种野生小灌木蓝莓进行筛选,用组培和脱毒等技术,培育了如今的凌源蓝莓品系。
宽甸蓝莓在东北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我们转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少不了山东这个国家地理标志大省。此外还有浙江、河南、安徽、山西等省。
胶南市是国内较早开始对大果栽培蓝莓进行商业化规模种植的地区。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当地的杰诚公司便与日本环球贸易公司合作,从日本和吉林省引进蓝莓品种,在胶南开始了零星种植试验,并获得成功,这种耐寒耐瘠、果大味甜特性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从1995年开始进行小规模种植。
1999年,开始大面积的产业化开发。在200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进行规模种植的蓝莓园,600亩,拉开了国内规模化种植蓝莓的序幕。所以胶南市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莓之乡”,被国家蓝莓科技产业体系专家组誉为“中国北方蓝莓产业化的摇篮”。
201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主要为北方高丛蓝莓。
日照蓝莓在201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日照蓝莓种植种类有高灌蓝莓和兔眼蓝莓,品种主要包括达柔、蓝丰、公爵、埃利奥特等。栽培模式主要是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
日照位于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关于蓝莓的种植面积,山东和云南一直在争执,都说自己是全国面积最大。但不得不说,山东的产业化种植面积确实可观,而日照的东港区陈疃镇是山东省的主产区。
2004年,陈疃镇获得了“中国蓝莓之乡”称号。2016年,日照建成国家级蓝莓栽培示范区。陈疃镇全镇光有机蓝莓标准化生产基地就有12个。
宝山蓝莓在国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2018年,宝山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自台州临海市的临海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的草莓很有名,同样作为小浆果,顺带发展一下蓝莓也是手到擒来的事。
怀宁蓝莓,虽没有相关的标志,但怀宁也是获得了中国蓝莓之乡的称号。
鲁山蓝莓,在中部地区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作为大运城地区,瓜果飘香的地方,咋能缺了蓝莓这个新宠呢,绛县蓝莓虽没啥国家认证的牌子,但在业内也有较好的名气。
我们再来看西南地区,主要有四川、贵州、云南和海南。
安仁蓝莓在业内也是非常有名,2015年获得原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除生产蓝莓鲜果外,还发展了蓝莓原浆、蓝莓果酒、蓝莓盆栽等系列产品。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种植区平均海拔800米,非常适宜安仁蓝莓的种植。这种典型的川西平原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为安仁蓝莓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气候环境。大邑县的安仁镇是发展高丛蓝莓和兔眼类蓝莓的最佳区域。
成都发展蓝莓产业,也是遇到过一些波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建起了国内第一个蓝莓产业化生产基地,人工培育蓝莓开始进入消费市场。2009年,成都蓝莓博览园开建,蓝莓种植进入成都,但遇到了水土不服。一开始园区尝试用蓝莓种子自主培育种苗,但尝试了三年都没成功。2013年开始,从大兴安岭等地引回种苗,从中择取最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品种,获得了成功。
大邑县也自称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兔眼类蓝莓。
松潘蓝莓,近年来也被宣传得比较厉害,由于地理条件特殊,松潘蓝莓还被誉为水果中的爱马仕。
紫云蓝莓在2020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这里是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干湿明显。
蓝莓开花结果需要足够的储冷量,紫云县持续7℃以下低温天气在60天以上,满足蓝莓开花结果对低温积累的要求。
紫云蓝莓的种植区多在海拔915~1337m之间,该地域主要以丘陵和低中山丘陵为主,紫云蓝莓的种植依地势而种植,呈山坡和斜坡排列,每颗蓝莓树都能得到充分的日照。
麻江蓝莓在201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麻江蓝莓个头小,但口感、原生态性强、口感好。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
1999年,麻江县开始开展蓝莓引种试验。2005年,该县攻克了苗木繁殖技术难关,实现自主育苗。到2006年,麻江县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蓝莓。
2020年,麻江蓝莓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相比于贵州,云南的蓝莓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尚没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等招牌。主要有以下几类市面上比较有名的品牌。
是云南地区蓝莓产品的统称,业内一般称之为云南高原蓝莓。
景东据说是全国最大的蓝莓露天种植基地,但争这个名头的地方很多,四川、山东都在说。
23、儋州蓝莓----海南省儋州市之前蓝莓种植界普遍认为,由于需要储冷量,所以我国的海南地区无法种植蓝莓。但近年来,海南的儋州蓝莓产业风生火起,在科技面前,以往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大家说,为啥没有西北地区呢?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和评论!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中组部第21批援疆博士团专家成员。江苏省委组织部第13批科技镇长团专家成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亚智库网络NEAT、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农度众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