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役军人的三苏情缘:用歌声让故乡文化走向全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5:00 2

摘要:“韵致卓越射斗牛,千古风流三苏园。”9月4日,当退役海军军医李春雨发来他与战友合作创作的新歌《三苏丰碑》时,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创作者的喜悦,更藏着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沉眷恋。

“韵致卓越射斗牛,千古风流三苏园。”9月4日,当退役海军军医李春雨发来他与战友合作创作的新歌《三苏丰碑》时,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创作者的喜悦,更藏着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沉眷恋。

这位定居广州的平顶山人,总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养育他的滍阳镇韩寨村。尽管已在南方生活多年,李春雨的谈话中仍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就像他心中从未淡去的故乡情结。“三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我们平顶山人的骄傲。”这位66岁的退役军官这样说。

李春雨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色彩。从下乡知青到军医,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到荣立三等功,2008年从部队退休后,他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了一条文化传播之路。“我想为家乡做点事,”他说,“文化传承是最好的方式。”

与普通的文化推广者不同,李春雨选择了音乐这种跨越地域的艺术形式。他搭档原广东武警总队文工团著名歌唱家黄志强,共同创作了这首《三苏丰碑》。“苏轼是千年英雄,这是世界的认可,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李春雨提到2000年法国《世界报》将苏轼评为全球12位“千年英雄”时,语气中满是自豪。

《三苏丰碑》的创作过程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合作。李春雨在广州作词,黄志强谱曲并演唱,两人通过无数次电话沟通,反复推敲每个音符、每句歌词。“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声”,李春雨引用古语解释创作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李春雨第一次为故乡创作。近年来,他与战友郭源浩、黄志强等合作,已经创作了一系列宣传平顶山的文艺作品。其中《三苏丰碑》是最新力作,凝聚了他对三苏文化的最新理解。

“文化自信,兴市立邦。”李春雨在微信中写道。这句话透露出他深层的创作动机——不仅要传播文化,更要通过文化赋能故乡发展。在他看来,三苏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代平顶山发展的精神资源。

对于一位退休军医而言,跨界从事音乐创作并非易事。但李春雨认为,军队经历培养了他不畏艰难的品格。“在部队时,我们常说‘不怕不会,就怕不学’。”他笑着说,创作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宋代文学资料,请教了众多专家学者。

《三苏丰碑》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歌词中“千古风流三苏园”、“天下文宗,高山景仰”等句,既展现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如今,李春雨最大的愿望是让这首歌被更多人听到,让三苏文化传播得更远。“文化传承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持之以恒。”他说,就像苏轼在《晁错论》中写到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位退休老人用自己对故乡的挚爱,谱写了一曲文化传承的赞歌。或许,这就是文化自信最动人的体现——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情意多真。

《三苏丰碑》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连着历史与当下,连着游子与故乡,连着文化与传承。

——作者声明:本文运用AI辅助、增删、修改,特此说明!谢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滍阳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