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处理方式倒是不新鲜,2010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一起药家鑫杀人案件,当时的《看见》选择跟踪采访施害被害双方父母,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今晚聊一部英剧——
《混沌少年时》
这部剧只有四集,但它是那种我刚看了第一集就决定一定要写,一定要推荐给大家的剧。
因为这就是我们一直在需要、呼吁,但从没拍出来过的剧,它是真正的“新东西”。
剧情很简单,豆瓣简介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一名少年被控杀人,他的双亲、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侦探都想找到背后的真相。
它讲了一起未成年杀人事件,在寻找犯罪动机的过程中,去聊到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这种处理方式倒是不新鲜,2010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一起药家鑫杀人案件,当时的《看见》选择跟踪采访施害被害双方父母,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它新鲜的地方在于,指出了背后探讨的这些老问题,在新的网络时代下产生了怎样的新问题。
而这些新问题就算是发生在英国,我们在万里之外的东亚,同样共享着无比相似的痛苦和经历。
这是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它的原因,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部剧推荐给大家。
一、
聊剧集之前我想先聊一个我们可能都不太熟悉的词:incel
Incel的全称是Involuntary Celibate,意思是“非自愿独身者”,也就是其单身是因为经济条件、容貌身体条件等其它非自愿的因素。
这个词最开始出现在1993年,起因是一个加拿大女孩Alana想要为孤独人士创造出一个单身的安全空间,建起了一个后来名为“Incel”的个人网站。
这个社群原本只是一些现实中无法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单身人士的抱团取暖,但随着越来越多单身男性的涌入,该区域变成了暴戾的、愤怒的,主要由异性恋男性组成的聚集地。
他们逐渐将一种互助性的词汇和空间变成个人宣泄的场域,在这一宣泄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不主动青睐于他们”的女性,恋爱关系中他们认同“80/20原则”,也就是80%的女性会被最具吸引力的20%男性吸引,这些男性通常是高大英俊、性功能优越以及事业成功的男性,而他们是被这些女性遗弃的也是被这些男性掠夺的80%。
在对Incel的采访中,其成员詹姆斯说“只要一个男人长得足够好看,他就能得到性爱,女人同样如此,而我们Incel群体却只能靠做好人来获得这些”。在他们的认知里,所有女性都是肤浅虚荣的,她们只想与这些20%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于是在这一单一群体的聚集和反复的语言确认中,这个词逐渐走向了两极,一极是极端的厌女,甚至催生了大量的社会暴力;一极则让这个词变成了对极端者的反击和对没有性魅力男性的攻击,在中文的语境里大致与“屌丝”类似。而这个词本身又会催生人人对“有毒男子气概”的追逐。
这个词,就构成了整部片犯罪杀人事件的核心,甚至杰米杀人的直接动因就是因为这个词带给他的羞辱。
剧集的这四集,基本就是围绕着incel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它一共谈到了三个问题——
为什么这个词会出现?它如何传播到未成年的世界中去?它又对这些未成年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按照剧集提供的顺序,从后往前聊。
二、
先聊第一个问题,这个词对未成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里,incel只是一个引子,它想说的更多是以这个词为核心的背后思想,尤其是与它相关联的“有毒男子气概”。
这集中在第二集,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整部剧就萦绕上了浓郁的有毒男子气概的氛围,面对同学的死亡,孩子们云淡风轻甚至是笑着谈论;对更弱势的男性同学实施暴力侮辱,比如向他扔垃圾或者扯领子威胁。
上课无视秩序过度表现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他们的反击是背后辱骂和不屑;甚至公然在群体里对被女生打的男性进行弱男羞辱,反倒引发众多同类的拥趸。
在这里它很明确地点出了杀人者杰米同时也是这种文化里的incel,是一个受害者,而他的IG评论区里充斥着新型的羞辱符号,连被害者凯蒂也是对他进行弱男羞辱的一员。
这看似是进行了一个罪案的反转,但它并非在为施暴者洗白,因为紧接着它就在第三集对整个事件进行了重新的剖析。
在心理学家跟杰米谈话的过程中,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他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被影响,然后又参与构筑这个环境的全过程。
在这个环境里,他理所当然地会用触摸女性来充当彰显自己性魅力和男性气质的筹码;会认为当一个女性失落时,另一个男性的出现会成为她的依靠,会让她投怀送抱。这看似是一种关怀,实则是男性气质的联盟下对女性想当然地意淫。
于是在有毒男子气概的氛围下,凯蒂发给她喜欢的人的半裸照被报复式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她不仅成了那个人的所有物和功勋,任何人都可以将对她的戏耍、羞辱和言语玩弄作为自己征服女性、融入男性气质联盟的敲门砖。
我们可以把杰米看作是这个圈子里的受害者,这个圈子本身认同的价值观致使凯蒂为羞辱杰米对他说出了“incel”,但毫无疑问,在这个圈子里,凯蒂才是更明显的受害者,所谓的incel在这里也只是构成处在弱势的女孩们对他们的反击而已。
紧接着它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个词是如何传播到未成年的世界里的?
这也是这部剧直指的最新问题:网络。
它关心的是信息茧房同时也是信息泛滥传播的时代下,社交媒体构成的社群中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处理未成年问题时面临的最新危机。
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新一代在出生时被迫进入这个由成年人创造的网络世界中,他们面临着无时无刻袭来的信息轰炸,又缺乏处理应对筛选的引导和时间,但作为成年人,却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提供给他们的已成熟的经验。
这不光导致两代人经验的断裂,甚至导致两代人思想和认知的完全断裂,这是未成年教育的一个新改动,但剧集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校园还是家庭,改动是不存在的,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甚至是心智尚不成熟的成年人。
而父亲在自我反思时说,杰米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父亲觉得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能受到什么伤害呢?是他的经验不足以告诉他,即便只是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窗口,杰米也能看到来自全世界的内容。
最后一集,在杰米家庭的部分,它提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incel这个词会存在?
它是社会文化畸形的产物,美国西雅图的心理治疗师Sam Louie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男生身边都缺乏男性榜样,告诉他们当处男没什么不对。相反,同龄人和社会都在鼓吹,如果高中毕业后还是处男,那就跟垃圾无异。”
这与incel这个词的形成环境何其相似,而当我们对这个词追根溯源,会发现它的根源如此之早之深。
杰米有一个从事体力工作的父亲,他热爱一切体育运动,在家里喜怒无常,一家人受制于他的情绪,于是在他面前体弱和不喜欢体育运动的杰米就处在无形无时无刻的被羞辱中。父亲的童年同样是在暴力中度过的,这种充斥着厌女和弱男羞辱的未成年悲剧,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性别困境。
而这种困境是从未被解决甚至被正视的,因为即便是父亲意识到父亲的打骂教育不对,他也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的本质,于是当他对儿子转变了一种教育方式之后,依旧会陷入他做的对吗这样的难题。
三、
最后一个,是大多数人看完后会问出的问题:怎么办?
我们都迫切地寻找解决的方式,但很遗憾即便是在已经剖析得如此具体深入的剧集中,这个问题依旧无解。而这种无解又在最后一集父亲去买东西时达到了极致。
一个售货员认出了父亲,悄悄跟他说他支持杰米,因为他在网上看到了被杀的凯蒂的照片。这段剧情直指人性本恶的一面,总有人会自觉地接纳这些仇恨言论,以此作为对他们自身缺乏的补足,然后又以自身为媒介去传播以获得自我的认同。
这部剧还有一个地方我一直没提,就是它的长镜头,四集一共用了四个长镜头,几乎每个长镜头都占满了一集的时间。
长镜头明晃晃地告诉我们,这不是叙事,这就是事实,是我们目之所及、亲身参与、未曾经历过任何加工和剪辑的事实。
这话毫不夸张,放在我们身处的社会,远点的有药家鑫案,近点的有邯郸少年杀人案,这些事始终在我们身边。
在药家鑫的时候我们有一整套深入的报道,可到了邯郸案里,我们等来的就只有对于事实的一纸陈述。
《少年法庭》里提到了一个观点: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落的力量。
这句话是说塑造一个孩子人生的,不止是自我、家庭,我们当前的社会意识、古往今来的意识形态同样参与了TA的长成。
而如今,这个村落的范围在哪里,恐怕早已大到我们无法想象。
《看见》里提到了王开岭的一个观点:把一个人送回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
这是调查的意义,这是这部剧存在的意义,这也是寻找事实的意义。事实不止是一纸陈述,它还包含一整套流程。在药家鑫事件里,是寻访双方的父母,是剥开药家鑫的生活,是通过同类人的理解以寻找在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千分之一可能。
在这部剧里,是心理咨询师对他的一次次谈话,是对家庭的剖析,是家庭成员的自我反思,是去他周围的环境重走一遍他的人生路。
这甚至是更重要的事实,它不再止步于个人和事件的事实,还延伸到了普遍和社会的事实。
而通过对这些事实的补足和反省,才能聚集起一整个村落的力量。
当然这些宏大的东西我无法掌控和参与,只能这样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最后我想说的是更微小,也更个人的想法。
前些天和朋友们讨论时我还在反驳那些担心互联网是否会毁掉一代人的言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我们的成长环境未必比前一代人低级多少,也未必比新一代人高贵多少。
但看完这部剧后我突然警醒于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互联网早已不是我们成长的基于人际传播的环境,它打开的窗口太大了,网络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形塑起未成年的认知,而我发的每一条帖子、每一句评论,甚至是这篇文章都有可能有只言片语流传出去参与到某个或某些未成年群体的三观塑造中。
这一后知后觉的发现让我变得无比谨小慎微。
因为我们也都是这个村落的一员。
来源:老夏看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