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翻开1985年8月29日的《春城晚报》,一则题为《昆明市蔬菜公司积极参与市场调节 蔬菜供应开始好转》的报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报道写道:“昆明蔬菜公司各蔬菜网点,采取对白菜、苦菜、莲花等16个主要品种最高限价、明码标价、亮证经营等措施后,使全市蔬菜供应开始好转,市场菜价普遍下降。”另外,“据市区四个菜站统计,到七月中旬为止,仅在呈贡县(现呈贡区)的斗南、梅子、江尾三个蔬菜专业乡设立收购点,就收购包括二十五个品种的蔬菜十二万多公斤。”
40年过去了,昆明人的“菜篮子”早已焕然一新。当年紧俏的十六个品种,如今只占琳琅满目蔬菜里很小的一部分。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进口蔬菜,每天都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汇聚昆明,然后再流通到城市各个角落的农贸市场和超市。
“我在这卖蔬菜七八年了,种类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买菜的人选择也多了。”在东华农贸市场摆摊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
买菜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如今,市民不仅可以去农贸市场、小区外面的商超购买,还可以选择送货上门等多种方式。市民张女士说:“有时候不想出门,手机上一下单,四十分钟菜就送到了。”
这种“指尖上的菜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都不敢想。篆新农贸市场里,一位买菜的老奶奶感慨:“以前菜不多,得早早去排队。现在四季都有,年轻人甚至都不去市场,拿着手机就买回家。我还是习惯自己来挑。”
传统的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喧嚣热闹;电商、社区团购、即时配送,则正在让昆明人的“菜篮子”越来越便捷。昆明蔬菜市场的每一次变身,都是社会进步的印记。
1985年,昆明日均供应十几万公斤蔬菜已属不易;如今,昆明的“菜篮子”能够满足800多万市民四季不断、品质多样的消费需求。
一棵白菜的价格、一把青菜的去处,折射出时代的巨变。昆明蔬菜市场的变迁,正是这座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生动缩影。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热孜完古丽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