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斌丨一个坚持“笨功夫”演员的纯粹法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16:48 1

摘要:对于电影迷来说,他是《军中乐园》里一心渴望回家的“老张”,是《一个勺子》里的淳朴农民“拉条子”,是《无名之辈》中的一个落魄泼皮的保安“马先勇”,是《第十一回》里的“马福礼”……

提到陈建斌,不同的观众可能有着不同的印象。

对于电影迷来说,他是《军中乐园》里一心渴望回家的“老张”,是《一个勺子》里的淳朴农民“拉条子”,是《无名之辈》中的一个落魄泼皮的保安“马先勇”,是《第十一回》里的“马福礼”……

对于追剧爱好者来说,他是《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是《三国》中的“曹操”,是《后宫·甄嬛传》里复杂多面的“雍正皇帝”……

对于话剧迷来说,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的身患演员狂症的“疯子”……

从市井小民到帝王将相,陈建斌始终以“方法论演员”的姿态深耕角色——不追求外在形似,而是通过细读文本与洞察人性,赋予每个角色独属的精神印记。

这种对表演本体的虔诚,让他成为中国影视界罕见的“学者型演员”。

▲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在梦想面前,所有挫折都不值一提

1970年,陈建斌出生在乌鲁木齐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在体委工作。

在那个娱乐贫瘠的年代,从体委大院去学校的路上,陈建斌会经过人民电影院、胜利电影院、儿童电影院和新中电影院,这为顽皮的陈建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对他产生了无尽的诱惑。

他开始逃学,只为沉浸在光影交织的电影世界中。

▲图片来源:抖音@很高兴认识你

陈建斌回忆到:“在电影院里的时光总是那样自由而快乐,那些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不断吸引着我。我的共情能力让我非常能够跟电影里的人物感同身受。伴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有时热泪盈眶,有时开怀大笑,也有时哀叹连连。电影结束后,剧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结局还依然在脑海中不断闪现,我想象着他们往后的人生走向。”

然而,快乐的时光转瞬即逝,逃学的事情很快就暴露了。陈建斌免不了被父亲揍一顿,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对电影的热情。

与此同时,阅读也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物资的匮乏并没有阻挡他奔赴文艺的脚步。自己没有的书籍和杂志就从别人那里借来看,看完了再还回去。

渐渐地,书籍和电影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1987年,电影《红高粱》公映,陈建斌坐在电影院里,目光聚焦在荧幕上,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与冲击。

播放到颠轿的桥段,他甚至兴奋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张艺谋导演的拍摄手法以及姜文等优秀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他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做演员的种子,一个出生在乌鲁木齐体委大院里的孩子开始想要成为“电影里的人”。

这个梦想成为他努力的动力。他开始好好学习,希望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由于基础薄弱,高考还是遗憾落榜了。

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期间,陈建斌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运动员,也不愿将就于其他行业。

后来,他在机缘之下成为了新疆电视台投拍的电视剧《阿凡提》的剧务。

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陈建斌兴致勃勃地将所有热情投入剧组。

但好景不长,剧组总有杀青的一天,陈建斌再次陷入了待业的状态。

一段时间后,他又进入了乌鲁木齐的一家公司学习电视制片,但这家公司也在不久后倒闭了。

▲图片来源:微博@蒋勤勤

陈建斌还尝试过自己拍电视剧。他四处奔波,借来了一台摄像机、一盏瓦斯灯,完成了剧本《蓝灰黑》的创作,并着手拍摄。

然而没过几天,他又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停止拍摄。

但暂停并不意味着放弃。

没有钱可以挣!他决定从卖烤红薯开始,赚够拍电视剧的钱。

他的生意确实不错,城管也来“光顾”了,他那个由废铁桶改造而来的烤炉也没了。

▲图片来源:微博@蒋勤勤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传来了中央戏剧学院正在招生的消息。

1988年,陈建斌第一次踏上离开新疆的列车,来到北京,徘徊在繁华的街头。

从王府井一直往北走,走到首都剧场门前,看着橱窗里的演出公告,他站在那里,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出现在这样的公告中,什么时候也能在首都剧场里表演话剧,那一定是令人激动的。

20岁那一年,他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新疆班的一名学生。

依照约定,在新疆班读书意味着毕业之后必须回到新疆工作,但他更希望留在北京,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再三考虑后,他决定读研,并在毕业一年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


喜欢是一种天赋

陈建斌说,他作为影迷而言是伟大的,因为他没有遇到过比他看过更多电影的人,更没有人像他这样能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反复看过那么多遍。

比起现实生活中的人,他更熟悉、更亲近、也更了解电影里的人,这些是不变的,是更简单的。”

▲图片来源:微博@时尚芭莎

阅读和诗歌也一直是他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方式。

在反复推敲和琢磨字词的过程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种快乐是视频没有办法取代的。

他喜欢的电影和阅读也都在成为滋养自己的能量,为他的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陈建斌的表演生涯始于话剧。自1998年起,陈建斌开始了一系列的话剧演出。

他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里对于“疯子”这一角色酣畅淋漓的表演,让他找到表演的乐趣。

这部话剧的表演也大获成功,首演三十场全部爆满,创下中国实验戏剧的票房纪录。

《无名之辈》是陈建斌参演的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这出乎他和其他主创的意料。

影片中,陈建斌饰演了一个中年失意的保安马先勇,他曾是一名协警,后因逞强醉酒开车导致同车的妻子死亡,妹妹高位瘫痪,自己的人生也自此跌入谷底。为了改变现状,他渴望回到从前的工作岗位,把当初失去的尊严找回来。不料,马先勇却卷入了一起抢劫案。

马先勇是一个有执念的人。他被生活打得很疼,他没有办法喊疼,也不会喊。他想要修复与女儿、妹妹的关系,想让自己抬起低了很久的头,想要战胜生活,但他始终不被幸运之神眷顾。

陈建斌说:“他的执念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执念,我们每个人都在执念中变成现在的自己。”

在这部电影中,陈建斌使用贵州话进行表演。他承认自己讲得并不地道,在他看来,演员的方言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全球化”议题。

在靠卖烤红薯赚钱拍电视剧25年后,陈建斌自导自演了电影《一个勺子》。这部电影改编自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

在影片里,他再次用方言表演电影,这次用的是他最熟悉的西北方言。

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家乡话实际上就是秘密武器,用方言进行表演,能够让演员呈现出最鲜活真实的一面。

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间里,陈建斌的人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起落。他在媒体看片会中说:“别人拍五部十部电影才能碰到的很多问题,我拍一部电影就全部遇到了”。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一个勺子

因剧中演员出现问题,原定上映时间一推再推。但即使再坎坷,他也从没有想过放弃,因为这部剧是他和故乡的联结,他爱得深沉。

最终,影片于2015年11月20日公映,新款电影海报上写着“百转千回,终见曙光”。

2014年,陈建斌凭借此片在第51届金马奖五项提名中获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导演两个奖项。

除了凭借《一个勺子》斩获两奖,陈建斌更以《军中乐园》获得了最佳男配角的奖项,创下单届三奖的纪录,取得了“三冠王”的成就。

▲图片来源:微博@新浪时尚

“勺子”在西北方言中是指像傻子一样认死理的人。

在颁奖典礼上,陈建斌的妻子蒋勤勤说:“他是一个才华横溢、认真努力、对电影充满热情的勺子,一个绝对标准的勺子”。

曾经,面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陈建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执着于一切细节。

他希望大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齐心协力把每一个镜头拍好,但这也让他饱受争议,被认为是一个执拗的人,爱管闲事儿,被冠上了“戏霸”的称号。

在拍摄《一个勺子》时,陈建斌说:“这次总算可以名正言顺地指手画脚了。”

▲图片来源:微博 @电影一个勺子

“以前,有一个年轻的演员,练好了一身的技艺,来到了剧组,他准备用自己所有的热情,改变这个剧组,改变这个世界,当这个演员成熟了以后,他知道,改变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不要忘记初心,仍然达到目的,这就是面对现实的最好做法。”


为了生存拍电视剧

面对易立竞的采访,陈建斌直言:“没有人会热爱电视剧艺术”。

读研期间,陈建斌出演了多部话剧,已经在话剧界获得了一定的认同,但他的收入仍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

“我面临的不是挣钱的问题,而是挣饭的问题”他这样评价自己当时的处境。

为了生存,他放弃了出演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转而投入电视剧的演绎中,开始成为广为人知的电视剧演员。

2010年,陈建斌曾出演《三国》里的曹操这个饱受争议的角色,和曹操一样,电视剧一经播出就遭受了许多质疑,认为这部剧在为曹操正名。

陈建斌说,他不是明星,更不是艺人,他只是一个演员,只是一名从业者。

他认真地对待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潜心创作,对于网络上的评论他并不十分在意。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这是陈建斌饰演的曹操在剧中的一段台词。

陈建斌更在乎他对他自己的看法,“我能不能瞧得上我自己,这个特别重要。”

陈建斌有着浓厚的“曹操情结”,早在读研期间,他就把曹操的《短歌行》挂在了宿舍里,他喜欢这首诗,也很喜欢曹操,也会思考人们对曹操的“枭雄”这一评价。

接到《三国》的剧本时,他提出的唯一一个要求就是:“我要演曹操。”

曹操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让他难以成为仁和圣主,但在他的诗歌《蒿里行》中又曾悲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为心生,经过多番查阅资料,陈建斌对曹操这个人物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他挖掘出真实的人性,也赋予了角色以深刻的灵魂。“菩萨心肠配以霹雳手段”塑造了曹操这个鲜活的人。

他认为,充分地表达出不敢表达的、真实的东西,才能创作出真正深入到人性里面的表演。

他也会在网友的评论中发现一些高手的精彩观点,他们展现出的能力和才华有时也会征服他,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些会让他有更多的思考。

2011年,陈建斌出演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的雍正皇帝。

在这部剧中,他用自己细腻的表演,将一代帝王的敏感多疑、不怒自威以及皇帝的厌烦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切身体会到他被各方力量牵制的无奈。

凭借在剧中的出色表现,他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知名度。

他坦言,拍摄过多的长篇电视剧消耗了他的许多热情,尽管不喜欢,但他依然感谢那段岁月、那些戏,是这些让他如今可以投入到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事业中,但在电影这个他所热爱的艺术领域缺乏有影响的作品是他所遗憾的。


我必须追随我的心

在选择演什么样的戏、和什么样的导演合作这个问题上,他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最有艺术价值的题材,这也成了他的优势。

他喜欢有冲突的、多面的、立体的角色,喜欢和有“情怀”的导演合作,喜欢小人物的故事。他说,真正难演的也正是那些普通人。

他羡慕自己塑造过的那些角色:《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的“疯子”,《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三国》中的曹操……

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服从自己的内心。“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陈建斌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也指引着他加入到“安利”新疆的行列中。

作为乌鲁木齐生态环境公益形象大使,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环保公益事业,还在《我从新疆来》纪录片当中担任艺术指导,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家乡的发展。

如今,再回到乌鲁木齐时,陈建斌也会迷路了。他说城市化是好事儿,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

但在话语之下,依然能够听出他对曾经陪伴他长大的八家户村、体委大院以及上学路上的那些电影院的思念。

陈建斌说,故乡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人名,可能是外公外婆,可能是发小同学,可能是初恋情人,想起它的时候,首先会想起那些人。

“因为有个很远的地方,所以世界上才会有故乡,所以秋天的时候大雁才会排成行。因为你就在那个地方,所以我才会离开故乡,所以春天的时候小鸟才会去飞翔。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在陈建斌自己创作的诗词和歌曲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故乡对他深刻的影响,也是他最柔软的地方。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来源:我从新疆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