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光明农发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引领现代农业革新、变革,将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突破、装备升级、数字赋能,构建起高效集约、精准可控、智慧赋能的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光明农发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引领现代农业革新、变革,将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突破、装备升级、数字赋能,构建起高效集约、精准可控、智慧赋能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形成了自主创新、科技引领变革的现代农业发展“光明样板”。
传统施肥模式中,轮式机抛肥不均、无人机施肥成本偏高的痛点长期制约农业提质增效。农发集团立足生产实际,深耕“水肥一体化肥料利用率提升”课题,自主研发水肥一体机并完成多轮智能化迭代升级。通过智能化设备将尿素随灌溉水精准送达水稻根系,实现水分与养分的协同供应,从根源上破解“施肥不均、肥效低下、成本偏高”的行业难题,让每一份养分都能被作物高效吸收,既减少资源浪费,又降低环境污染,成为水稻绿色高产栽培的核心支撑。
该技术聚焦水稻分蘖肥与穗肥关键期,通过调节下肥口与进水速度匹配度确保施肥均匀度,推动施肥从“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变。2023-2025年,在大丰、崇明基地累计推广13万亩次,成效显著:与无人机施肥相比,氮素流失率降低18%-30%,水稻成熟期茎鞘、叶片氮素含量分别提高14%和10%,实现农户“省钱增收”与耕地“减负增效”的双重收益,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同步提升。
围绕稻麦轮作种植需求,农发集团创新研发麦油复式播种技术,通过自主研制的双旋复式播种机,将碎土、旋耕、播种、覆土、镇压、开沟等多道工序“一次性打包完成”,打破传统耕种中“多机分步作业、资源重复投入”的壁垒,构建起“高效集成、一步到位”的耕种新模式,推动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
在旱田播种中,该设备减少3道农机作业程序,播种量偏差≤2%,田间出苗率提高5%以上。目前,技术已实现大丰、崇明基地麦油种植全域覆盖,通过农机作业集约化推进,小麦单产增幅14.3%,油菜单产增幅10.4%,降本增效达10%以上。
在水田种植环节,农发集团同步推广应用水田灭茬开沟平整封闭一体技术,将水田灭茬、开沟、整畦面、封闭作业一次完成,较常规水田作业流程直接减少3道工序,大幅精简了作业环节。该一体机凭借幅宽6.5米的星形耙组实现秸秆全量埋土;4个梯形开沟器间搭配可折叠的龟背型整畦面浮船,有效保障畦面平整;1.5吨容量的水箱内设独立循环系统,实现精准封闭作业,一次加水即可完成100-150 亩作业量。
当前,该技术已在大丰、崇明基地累计推广20余万亩,与水稻飞播技术协同发力,不仅为飞播创造了优质种植条件,更使水稻出苗率提升5%,全方位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效能跃升。
农发集团自主打造的大田自动化灌溉系统,构建起从泵站枢纽到田间末梢、从云端平台到地头设备的全链条智能管控网络。通过云平台、边缘服务器、智能控制柜、新型闸门与传感器的协同联动,实现灌溉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从“现场操作”到“远程调控”的彻底转变。
系统设计暗藏科技巧思:动力学驱动闸门实现滴水不漏,低功耗设备搭配光伏供电适配田间复杂环境,LoRa通讯模块破解偏远区域网络难题,开放式接口兼容多类传感器。目前,系统已在大丰、崇明基地推广3万余亩,人均耕地管理面积突破1000亩,实现节水增效、人力优化与技术适配性的多重突破。
近年来,农发集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瓶颈”等问题,充分激发基层一线创新活力,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据初步统计,集团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12项,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