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天,水晶火了,从普通装饰品变成年轻人追捧的 “疗愈神器”。在直播间里,一款名为“十全十美”的水晶手串被主播介绍为“颗颗稀有,能带来财富、智慧和健康,899元一串,三五年肯定回本”,这样的营销话术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2025年春天,水晶火了,从普通装饰品变成年轻人追捧的 “疗愈神器”。在直播间里,一款名为“十全十美”的水晶手串被主播介绍为“颗颗稀有,能带来财富、智慧和健康,899元一串,三五年肯定回本”,这样的营销话术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数据显示,2024年水晶销售额约30亿元,中国正成为全球水晶珠宝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情感附加值”和直播带货的推动下,水晶市场越来越热,乱象也随之显现。
水晶市场被 “能量” 引爆
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水晶专卖店后,发现当前水晶的“销售经”很有一套。在店家嘴里,黄水晶是“财富之石”,紫水晶带来“贵人运”,白水晶主打“能量净化”,粉水晶定位“人缘提升”。
销售在面对顾客咨询时,多以“寻找有眼缘的水晶”“找能和你建立连接的水晶”作为回复。有的专卖店会在饰品标签上写上“增进人缘”等宣传语,当然是否有这些功效无从考证。
如今,水晶销售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情感附加”体系。在某社交平台上,与水晶能量相关的内容多达240万篇。许多顾客在挑选时会考虑水晶的所谓“功效”,希望通过佩戴水晶获得相应心理暗示与情绪价值。
进一步推高这波水晶热潮的是众多明星入局。2024年起,多位明星高调进入水晶带货领域。在某位明星的一场直播中,单价近7000元的 “水晶阵” 在两小时内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在另一个直播间,一款单价200多元的粉水晶手串卖出上千条,当日该主播售卖的水晶销售总额破百万元。除了明星,一些低粉丝量的博主也加入其中,有粉丝量不到12万的主播,一款近百元的水晶手串销量达2.7万串。
市场热了,带动产业也热了。江苏东海水晶集团副总经理袁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当前水晶市场,白水晶、黄水晶等品类价格一路看涨。明星效应在提振市场热度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链的升级。
电商分析平台航海加的数据显示,2024年水晶的销售额约为30亿元。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数据显示,全球水晶珠宝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2.9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228.3亿美元。另有机构数据显示,中国对水晶珠宝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成为全球水晶珠宝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市场高热背后的乱象
市场繁荣背后,水晶消费的乱象也逐渐显现。
不同于黄金白银有市场公认的流通价格,水晶属于非标品,即商家在定价和品质把控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消费者不易判断商品的真实价值。
以购物平台上一款名为“超七”(七种矿物共生形成)的水晶手串为例,不同店铺对这款手串均标注“天然”“珍藏级”等,一家店铺的“8A 级”手串卖200多元,另一家“7A 级”手串却卖2000多元。记者咨询后得知,所谓“8A 级”“7A 级”均为店铺自行定义,并未经过专业珠宝鉴定机构认证。谈到标准制定原则,店家称虽然每家店铺评价标准不一样,但他们认为A越多就是水晶越稀有,收藏价值越高。
消费者买到假水晶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不少商家在介绍时标榜其为天然水晶,实际上则用染色、拼接等方式优化水晶品质,或用玻璃、方解石冒充天然水晶。在某投诉平台上,记者发现有消费者购买的黄水晶手串,经第三方检测显示并非黄水晶,还有消费者400元购入的水晶手串出现掉色现象。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了一条售价近2000元的绿发晶手串,结果竟是阳起石,主播狡辩称,“阳起石与绿发晶是同种矿物”。其实这二者不仅不同,价格也相差数十倍。
若消费者买到不满意的水晶,维权之路通常走得很难。记者在某投诉平台查询发现,“水晶”的相关投诉超5000条,但解决率并不高。不少消费者反映电商平台对于此类投诉也没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消费者自认倒霉。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川川称,如果商家宣称水晶具有“转运”等功效,但无法提供科学依据,涉嫌广告法中的虚假宣传;若商品的性能、功能等信息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则商家涉嫌欺诈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受到欺诈,可以选择积极合法维权,并主张要求“退一赔三”。
然而,面对频发的消费纠纷,单纯依靠事后维权显然不足。有媒体评价水晶乱象时称,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消费者而言,则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当消费者从追逐‘神秘力量’转向欣赏矿物美学,从业者开始依靠切割工艺等产品本质进行带货时,水晶行业才算真正‘出圈’。”袁军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