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⑫丨弯柳树村: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3:40 2

摘要: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十二期走进信阳市息县,解读弯柳树村“党建引领、文化扶心、制度保障、产业兴旺”治理新体系,为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提供经验借鉴。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治理有效”是这一战略的基础与关键。然而,许多乡村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乡风失范、产业薄弱、治理方式滞后等共性挑战,如何破解“治理”这一难题,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在此背景下,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弯柳树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该村曾是一个以“不养老人的多、打架吵架的多、打麻将不干活的多”而闻名的“问题村”,通过十余年的探索,成功实现了向“中华孝心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蜕变。其以文化赋能为核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治理的生产力与凝聚力,构建起“党建引领、文化扶心、制度保障、产业兴旺”的综合治理新体系。弯柳树村的生动实践深刻表明,有效的乡村治理绝非简单的行政管控,而是一项唤醒内生动力、重塑社区伦理、实现共建共享的系统工程,其经验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弯柳树村乡村治理的经验解读

弯柳树村乡村治理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在党建引领下,文化、制度与产业三者协同并进、深度耦合的系统性实践。其核心经验在于,通过强有力的党组织将分散的治理要素整合起来,以文化治理重塑乡村的精神内核,以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化的治理框架,最终将治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动能,走出一条“善治”促“善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党建引领奠定乡村发展基础

党建引领是贯穿弯柳树村治理实践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治理之初,面对人心涣散、风气败坏的困境,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及其带领的村“两委”并没有急于求成地搞项目、拉投资,而是从党的建设入手,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012年以前,弯柳树村“两委”只有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个人,组织队伍涣散,党员年龄老化,村委大院杂草丛生,群众办事难、意见大,党员干部在村民的心里没有地位。把党员找回来、把“两委”班子建强起来、把党员制度规范落实起来便是当务之急。通过多次拜访老党员和村民,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把有思想、有干劲的党员吸纳进村“两委”班子,逐步建强班子。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每周组织党员开展集体义务劳动,为群众树榜样做表率,并且组织党员到河南博物院、新县革命老区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激发党员活力,为弯柳树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孝善文化重塑乡村精神内核

在党建引领创造的稳定环境中,文化扶心成为弯柳树村涤荡旧俗、培育新风的治本之策。村“两委”深刻认识到,没有内在文化认同和道德提升,任何外在的治理措施都难以持久。他们摒弃了生硬的说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持续不断的浸润和熏陶,唤醒村民内心深处向善向上的基因。道德讲堂是主阵地,其内容紧密贴合农村生活,讲述身边的孝道故事、解读国家的惠民政策、弘扬奋斗自强的精神,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变得可感、可学、可行。更为关键的是,村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激励与评价机制。“好媳妇”“好婆婆”“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持续了十余年的制度化安排。评选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而隆重的表彰仪式则将精神荣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资本,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参与感。久而久之,崇德向善从少数人的先进行为变成了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赌博吵架的少了,敬老互助的多了,乡风民风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为后续的产业发展营造了宝贵的社会资本和软环境。

(三)以制度创新焕发乡村活力

如果说文化治理塑造了乡村的“魂”,那么制度创新则构建了乡村的“法”,确保了治理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与长效化。弯柳树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两约四会”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的精细治理架构。“两约”,即《村规民约》和《生态文明公约》,并非自上而下颁布的行政条文,而是经过全体村民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的“小宪法”,条款具体而微,如“红白事限酒席20桌”“垃圾分类积分可换鸡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可操作性,让村民对自己的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四会”,即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是执行“两约”的专门组织,赋予了村民在议事、理事、评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与此同时,全域网格化管理则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最末端。5个网格配备的党员网格员如同灵敏的“传感器”,通过定期走访,主动发现问题、上报信息、化解矛盾,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这套“软法”与“硬措”相结合的制度体系,确保了文明新风能从“一时新”变为“长久新”。

(四)以产业兴旺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化治理和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优良乡风民风与稳定治理秩序,最终汇聚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弯柳树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善治”本身就是最好的“招商名片”。昔日无人问津的“问题村”,因其淳朴的民风、和谐的氛围和高效的治理,吸引全国各地各界人士到村学习“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2015年以来,已有620个县市区领导带队到村参观学习,累计接待10万余人次,为村集体和村民创收达300余万元。村产品“颂瑞香菇酱”“酵素大米”成为地方名品。此外,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学习抖音直播,发展农村电商,建立“弯柳树直播间”;弯柳树村民成立的“德孝歌舞团”,多年来受邀到多地演出,累计创收达到5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23年的20100元,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20余万元。弯柳树村将自身的治理模式和文化品牌打造成了一项可输出的“软产业”,实现了从“治理赋能产业”到“治理本身成为产业”的升级飞跃。

二、弯柳树村乡村治理的实践启示与推广

(一)核心启示:治理的有效性源于文化与制度的协同赋能

弯柳树村的实践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或行政维度,揭示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深层逻辑:治理的核心在于“治心”,其效能源于文化软约束与制度硬保障的协同赋能。德治通过价值重塑和情感认同,解决了治理的“内生动力”问题,使规范内化于心;法治与自治则通过规则构建和组织创新,解决了治理的“持续稳定”问题,使行为外化于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仅有文化倡导而无制度支撑,良善风尚可能流于表面;若仅有制度约束而无文化认同,则管理成本高昂且难以持久。弯柳树村成功地将“孝道”“和谐”等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治理中的参与、契约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德治为基、法治为本、自治为魂”的融合体系,这为破解当前部分乡村面临的“治理内卷化”或“制度空转”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塑魂”与“塑形”并重。

(二)推广基础: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其系统性与适配性

弯柳树村模式并非高不可攀的“盆景”,其价值在于具备相当程度的可复制性与可适配性。其系统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环环相扣的行动框架,而非零散的措施堆砌。其他乡村在学习借鉴时,无需照搬其“道德讲堂”或“两约四会”的具体条文,而应汲取其“系统治理”与“循序渐进”的核心理念。关键在于适配性,即必须立足本村的历史传统、资源禀赋和现实问题,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可重点挖掘自身的文化符号;缺乏产业的村庄则可思考如何先将治理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再吸引投资。弯柳树村将其治理模式作为“软产品”向外输出的成功尝试,本身就证明了这套方法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三)未来挑战:可持续治理需关注人才、资本与数字化挑战

尽管成绩斐然,但弯柳树村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若干挑战,这也是广大乡村治理的共性难题。首先是“人”的问题: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防止治理骨干队伍老龄化,是保持治理活力的关键。其次是“资”的挑战: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进一步吸引更高质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升级,避免低水平重复,关系到村民收入能否持续增长。最后是“治”的演进:在数字时代,如何将数字技术与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效率,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这些挑战意味着治理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引入。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