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人口第一大州是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03:45 1

摘要:《后汉书》延续了《汉书》的体例,但改地理志为郡国志,更强调州、郡、县三级政区的沿革与军事要地,正史地理志渐趋“资治”工具化。因此,《后汉书》保留了丰富的郡国人口数据,给我们后人研究东汉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诸多的方便。

班固的《汉书》,扩展了《史记》的“八书”,改史记的“书”为“志”,系统性记录了汉朝的典章制度。所以,读史要多读志。

《后汉书》延续了《汉书》的体例,但改地理志为郡国志,更强调州、郡、县三级政区的沿革与军事要地,正史地理志渐趋“资治”工具化。因此,《后汉书》保留了丰富的郡国人口数据,给我们后人研究东汉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诸多的方便。

"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 这是《后汉书》郡国志的一句总结。

孝顺帝就是东汉刘保,他在位时间是125年—144年。永和五年(140年),东汉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统计,全国的总人口是4915万,户970万。除了全国总数,还有每个郡国的人口都被《郡国志》收录。

这个数据不是东汉人口峰值。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约1068万户,5648万人。”一般把5648万作为东汉人口的顶峰,非常接近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5919万人的数据。

网上有关东汉的人口数据很多,但也很乱。我根据《后汉书·郡国志》中的详细记载‬,重新‬整理了一个‬东‬汉‬全国‬各‬州郡‬人口统计‬。

排名州人口户均人口郡国1益州724万4.7122荆州632万4.573豫州618万5.464冀州593万6.595扬州434万4.366兖州405万5.587青州371万5.368司隶311万5.179徐州279万5.9510幽州200万5.91011交州111万4.1712并州70万6.4913凉州46万4.612

人口超过三‬百万的‬州‬有‬八个‬,分别是‬:益州、荆州、豫州、冀州、扬州、兖州、青州、司隶,它们占据了全国人口的九成。而前五个州人口(益州、荆州、豫州、冀州、扬州),占全国人口60%。

了解‬了州‬的情况,接下来‬关注‬郡国‬一级‬的数据‬。一共‬是105个‬郡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郡有13个,它们‬分别是:

排名郡国人口排名郡国人口1荆州南阳郡244万8冀州勃海郡111万2豫州汝南郡210万9益州巴郡109万3益州永昌郡190万10荆州长沙郡106万4扬州豫章郡167万11司隶河南尹101万5豫州陈国155万12青州平原郡100万6豫州颍川郡144万13荆州零陵郡100万7益州蜀郡135万


可以看出,这些人口大郡,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四川盆地、豫中平原和黄河流域、华北渤海湾平原、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流域等地区。

东汉的皇亲权贵,主要分布在南阳、汝南和颖川一带。这些地方,地处中原腹地,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富集,不足为怪。

仔细看这些数据,有两个地方比较意外。首先,人口第一大州不是中原诸州,而是相对偏远的益州;其次,益州的人口第一大郡不是其政治经济中心蜀郡,也不是长江沿线的巴郡,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永昌郡。

东汉人口数前十位的郡国

为什么东汉时期益州人口如此之多?为什么益州人口第一郡,不是大家熟悉的巴、蜀二郡,而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永昌郡,人口多达一百九十万,超过众多的中原人口聚集地,成为全国人口第三大郡?

其实回答了问题二,则问题一就好理解了。下面是益州各郡国的人口分布:

1永昌郡189.7万7犍为郡41.1万2蜀郡135万8牂牁郡26.7万3巴郡108.6万9汉中郡26.7万4越巂郡62.3万10广汉属国20.6万5广汉郡50.9万11益州郡11万6蜀郡属国47.6万12犍为属国3.7万

东汉的益州南部四郡,永昌郡、越巂郡、牂牁郡和益州郡,就是后来蜀汉的南中七郡,累计人口近高达290万。除了永昌郡,越巂郡的62.3万,和中原冀州的中山国、河间国,徐州的下邳国,兖州的济阴郡、扬州的丹阳郡这些地方相当,而比冀州钜鹿郡,扬州九江郡,兖州的山阳郡、东郡,青州齐国,司隶京兆伊,徐州的广陵郡和琅邪国的人口都多。

当然,主要因素还是永昌。下面简单聊一下永昌人口的来源。

这里有一个历史插曲。先秦时期,就在今天云南哀牢山一带生活的西南夷中的“哀牢夷”部族(傣族先民),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归附汉朝。当时,哀牢王柳貌率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东土,汉国于其地设永昌郡。

这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直接推动了永昌郡人口的快速增长。

永昌郡自然环境优越,盛产黄金宝石铁矿,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另外纺织业、印染业也十分繁荣。但这些地方,汉人很少,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在哀牢国归附后七年,因为和当地汉朝官员发生冲突,引发叛乱。由于缺少汉人,地方官员只好向朝廷求救,等朝廷派兵前来镇压哀牢属国。叛乱被平息,部落国王被汉政府杀掉,残余部落又西渡怒江逃离汉朝。

哀牢部落的余部西渡离开永昌后,该地还剩下多少人口不得而知。但人口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回落,估计留下人口不多了。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又达到169万,这个人口增长速度有点太快了吧。

而到了三国刘备占据川蜀(221年),时有户二十万,口九十万。益州就只剩下这点人口,难不成蜀人都跑走了吗?有人会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但这些战乱主要发生在中原大地,益州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何况,在刘焉父子的治理下,当地社会总体稳定,人口流入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八十多年的时间,益州人口一下子从724万,降低到90万,有点不太合理。反过来说,就是东汉益州724万人口的数据值得怀疑了。

蜀汉在包括永昌郡、越嶲郡在内的南中七郡设置庲降都督,说明这一带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栖息地。蜀国以“南抚夷越”为策略,实行招徕和降伏,汉人政权并非是完全控制该地。这与西域都护府,和后来唐朝的羁縻管治都很类似。

如此看来,东汉益州南中一带的人口数据存在不实或者虚报。就算是有不少人口,但实际上不在朝廷的管辖之下。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地理志把这部分人口统计进来,以彰显“户口蕃息”。

到底虚报多少,不得而知。可以参考同时期的江南扬州。二者面积接近,社会经济开发情况也相当,属于中原核心区的边缘地带。当时的扬州,总人口是430万左右,益州应该大体在这个水平就比较合理。如果东汉益州的人口真有这么多,也不至于后来刘备进川时的区区九十万之囧态。

不过说回来,蜀国的90万人口又确实偏低。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这次没有包括南中七郡的少数民族人口,因为蜀汉对这些地方缺乏有效控制。另外,战争也导致许多汉人避乱居住在边远地区,而没有被统计。还有部分人口被世家大族收容成为门客、部曲,官方人口统计也不会被计算在内。最后,蜀国缺乏史官,朝廷对人口统计不重视,也是一个因素吧。

总之,东汉益州的数据包含了大量依附汉人政权的类似羁縻的人口,而蜀国数据又因种种原因少统计了一部分人口,还有统计口径的不统一,都导致两个数据偏离比较严重。这样看,东汉人口第一大州归属包含了南阳郡、长沙郡、零陵郡和南郡的荆州,是否更合理?

来源:康湾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