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特朗普第二次当选并就任美国第 47任总统,“特朗普2.0时代”开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指出,特朗普若再度当选,美国南海政策可能更趋强硬。作为共和党代表人物,特朗普主张强化“印太战略”,扩大军事威慑,并联合盟友
随着特朗普第二次当选并就任美国第 47任总统,“特朗普2.0时代”开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指出,特朗普若再度当选,美国南海政策可能更趋强硬。作为共和党代表人物,特朗普主张强化“印太战略”,扩大军事威慑,并联合盟友对华施压。其政府可能通过法律、经济及外交手段加强遏制,进一步挑战中国在南海的权益。南海问题仍是中美博弈核心,中国需提升防卫能力、深化区域合作,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以维护国家主权与地区稳定。
本文约4900字,读完约15分钟
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与其2017-2021年首个总统任期相比,特朗普在美国政治势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2.0时代”不仅会为中美关系,更有可能给全球政治带来更具本国中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美国,这也无疑将为早已“风高浪急”的南海局势增添诸多不稳定因素。当前,海洋地缘战略博弈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特朗普2.0时代”不会减少美国在南海议题上的军事和外交投入,将继续为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和维稳设置诸多麻烦和难题,继续在“盟伴”体系和“小多边”合作的基础上打压和遏制中国在南海的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甚至继续推进在南海地区的“新冷战”态势,这些都将成为“特朗普2.0时代”南海政策的关键选项。
一、“特朗普 2.0 时代”将继续延续和深化
“特朗普 1.0 时代”的南海干涉性政策
随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增强,自奥巴马政府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就开始实质性地调整和改变以往的中立政策,介入、插手和干涉南海事务,打压中国维权行动成为美国巩固亚太地区霸主地位的重要利益所在。2017年1月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开始时正值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不久,特朗普政府不仅坚持“南海仲裁裁决”是解决南海争议的唯一“合法依据”,更是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第一次认定中国是其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2018年,特朗普更是推出了首份《印太战略》报告,试图拉拢印度、日本、韩国、东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建构由美国主导的“盟伴”体系来共同打压、遏制中国的发展及对本国利益的维护。美国的南海政策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出现了实质性调整。美国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南海的干涉言行,通过扩大“维护航行自由行动”提升美国海军在南海巡航的频率,增加在南海周边的军事部署以及与相关国家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等方式,不断提升对南海的外交、政治与军事干涉力度。在美国“印太战略”推动下,南海也首次成为美中海洋地缘战略竞争的主战场之一。与此同时,特朗普更是单方面挑起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20日特朗普下台期间,中美基本暂停了一切沟通和对话。
2021年1月上台的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实行的是“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义”。拜登政府不仅继续牢牢锁定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而且在南海政策上延续了前两届政府的目标,又注重通过多边合作和联盟建设来巩固美国的区域影响力,强化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各方面对中国在南海维护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多重打压。拜登还试图拉拢北约国家干涉南海事务,制造“北约东进”为目的的地缘政治干涉主义是其在南海问题上分裂和对立的重要举措。在其执政的4年内,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军舰也开始在南海出没并横穿台湾海峡;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防部长定期参加北约峰会。可以预见,在“特朗普2.0时代”,美国在南海的干涉性政策不会改变。
二、美国“印太战略”
在“特朗普2.0时代”将继续强化
近年来,美国虽然陷入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的双重旋涡,但顽固推进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已经成为跨党派共识,更成为美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界的一致主张。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在其就职演说中虽然刻意淡化其中国政策宣示,但可以预见,“特朗普2.0时代”会继续视中国为最大的战略对手,保持对华严厉的战略打压遏制势头,竭力阻止和拖慢中国的发展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朗普2.0时代”的南海政策虽然不排除会有一些调整,但总体上会继续强化“印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全面打压与限制中国,煽动南海议题阻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维稳,并继续升级多种“小多边”机制以孤立中国,持续推动在南海议题上的阵营对抗,这些将是不容忽视的美国的南海政策主张和行动。进一步说,“特朗普2.0时代”的南海政策不仅不会出现本质的松动,更有可能出现一系列新做法、新打法。目前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高度警惕。
其一,特朗普将会继续推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综合全面威慑”军事力量部署,将冷战结束初期的“延伸威慑”进一步强化为美国面对美中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效仿美苏冷战的地缘争夺经验,继续扩大在南海周边地区的中程导弹部署,强化对华军事威慑。例如,菲律宾近年来开始在美军驻菲基地部署“中程导弹系统”,这一部署不仅不会停止,还将继续扩大。
其二,继续谋求中国试图建立“基于力量的秩序”来诱导和迫使中国对美军事竞赛,煽动和诱导周边国家对华战略警觉甚至敌视,不断对中国发起“舆论战”“认知战”“意识形态战”,“软硬兼施”地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在军事和安全层面,美国将继续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干预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同时通过国际法和多边平台对中国施以法律约束和国际压力。
其三,支持东盟南海声索国持续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对“南海仲裁裁决”,对中国发起新的“法律战”“外交战”。尽管有诸多顾虑,但大多数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谋求“平衡”的基本策略不会变。美国将继续是东盟部分国家对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最大鼓励者和支持者。2024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参加东盟年度区域会议时公开指责中国南海主权权益诉求以及维权行动都是“违法的”。美国政府高层这一强硬姿态在“特朗普2.0时代”将会延续。
其四,美国很可能继续鼓动菲律宾在仁爱礁、仙宾礁和黄岩岛等海域采取“灰色行动”及“灰色力量”,策动其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持续与中国进行对抗和对峙,同时不断拉拢更多国家,为建构“中国在南海采取‘霸凌’‘霸道’行动”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美国、日本、印度和部分北约国家干预、插手南海问题提供借口。当前,南海维权和维稳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
其五,“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政府将继续将经济制裁政治武器化,作为其介入南海问题的一部分。据统计,自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掀起对华贸易摩擦以来,“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与贸易摩擦的激烈度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2019年和2020年,美国军舰的“航行自由行动”分别达到9次,创下历史新高。这些行动的时间节点往往与中国重大议程密切相关。此外,美国对参与中国南海岛礁军事化建设的中国企业和官员实施精准制裁,对其施加经济压力。
总之,“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政府或延续特朗普首个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直接挑战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主张。这些行动可能更具挑衅性,比如加大美国军舰擅闯南海地区中国岛礁附近海域的频次等。美军或通过投资开发远程反舰导弹、无人机和网络战能力,削弱中国在南海的技术能力。同时,美国也将加大与盟友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的力度,在区域内建立更深层次的安全合作框架。在此基础上,“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政府将继续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以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特朗普2.0时代”为中美
持续保持高层对话和沟通提供了机遇
其一,“特朗普2.0时代”的中美关系仍然存在着稳定、管控与合作的空间。2025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职之后,就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和世贸组织,并公开提到巴拿马运河问题。可以预见,“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不仅是奉行更为极端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本国中心主义的美国,更是扰乱和破坏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的美国。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美国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外交政策为中国与东盟启动和开展“南海行为准则”(COC)谈判提供了重要契机。新冠疫情影响和美国强制干涉是近年来COC谈判陷入争议和停滞的重要原因。“特朗普2.0时代”将为美国国家与中国共同务实推进COC谈判,为南海合作与和平建立新规则,新框架提供战略机遇。
其二,尽管特朗普对华政策强硬态势不减,但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冲突和对抗仍然是美国政府的优先选项。“特朗普2.0时代”的政策团队中“鹰派”人物云集,其中,国务卿鲁比奥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莱士都曾在国会多次推动针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大量针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其中鲁比奥因在涉华议题上的立场还受到中国制裁,但两人在2025年1月初参加国会确认听证会时也曾坦率表示,避免与中国的冲突升级是基本政策选项。
其三,与此相联系的是,“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政府仍将秉承对话战略竞争的“去风险”原则,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美国将通过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强化出口限制等手段,增加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成本,间接鼓励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出中国;同时,或延续拜登政府“友岸外包”的做法,通过将供应链转移至南海地区“盟伴”国家,提升盟友支付美国安全保障的能力。资源掌控将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例如,为了减少对中国关键材料(如稀土)的依赖,美国将持续加强与资源丰富国家的经济合作。但是,“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政府为减少对中国依赖,加大产业投资和推进再工业化进程,更需要从市场和产业构造上重塑美国,同时与东盟国家等的经济联系和互动进程。南海的地缘战略议题如何与太平洋两岸的地缘经济再造进程相互调适和建构,将是判断和应对“特朗普2.0时代”美国南海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变量。
其四,“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政府是否会持续增强或淡化“盟伴”体系有待跟踪和观察。美日韩三边安全机制、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和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AUKUS)等都在增强。尽管特朗普可能对其中部分条款重新谈判,但AUKUS的核心内容有望继续推进,特别是在核潜艇方面的合作;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或受冲击,但特朗普倾向于单边主义和联盟内的政策可能影响其持续性,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美日菲三边合作机制。特朗普对经济援助的低热情以及对盟友更苛刻的要求可能削弱其实质性进展。就地区国家的选择而言,菲律宾小马科斯政府仍然会继续扮演“倚美抗华”的“急先锋”角色。2024年9月,日本与菲律宾签署了两国军队常态化准入协定,日本对南海事务的持续插手将会给中国南海维权和维稳增加新的不确定性。
四、中国的应对:在大战略的合理统筹下坚定不移地维护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
面对“特朗普2.0时代”美国政府的南海政策,中国在保持和加强军事威慑力的同时,在经济、外交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要积极主动,不断增强和深化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和保障在南海的国家核心利益。
首先,合理、高效地提升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增强涵盖整个南海区域的空天地海网等多维的安全防卫威慑力。军事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南海的军事部署,确保在面对美国挑衅时具备强有力的反制能力。一方面,通过增加南海的海空巡逻和监控频次,继续巩固对南海争议水域的实际控制,并通过部署先进监测设备实现全天候的动态掌握;另一方面,加快新型舰艇、潜艇和无人潜航器等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发展反舰导弹和水下作战能力,以应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威胁。整体布局上,继续推进“三海联动”策略,加强南海、台海和东海在情报共享、维权执法和快速反应等方面的协同,为应对潜在冲突提供综合性保障。同时,适时开放中美军事联络渠道,在突发事件下提供应急沟通渠道,有效降低意外事件出现或冲突升级的风险。
其次,在全面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协议签署和落实的同时,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内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共赢格局。经济维度上,充分利用RCEP框架,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此外,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巩固与区域国家的合作关系,例如建立区域减灾和搜救中心,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清洁能源合作,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美国可能的经济制裁,中国需强化国内关键资源的自给能力,例如加快稀土开采和替代技术研发,深化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和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再次,强化外交、经济和文化等双边和多边合作,深化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外交层面上,通过积极的多边合作,争取区域和国际支持,化解外部压力。一是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进COC谈判进程,建立争议处理机制,减少美国干预空间。二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增进政治互信与理解,并积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三是提出并倡导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四是推动环南海区域的经济与人文交流,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将南海争议转化为合作机遇。
最后,加强中美沟通、合作与对话,增进战略互信机制和战区层级的两军交流,有效防范意外事件导致的军事冲突升级。通过经济合作与外交斡旋,分化美国的“伙伴”体系。例如,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等手段,吸引东盟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降低其对美国的依赖;密切关注QUAD和美日韩、美日菲等三边合作动态,通过灵活的经济与安全政策,削弱其对中国的压制效果。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交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