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白俄罗斯实施制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5:26 1

摘要:3月27日,欧盟理事会宣布将白俄罗斯25名个人和7个实体纳入最新一轮制裁名单,包括白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副主席、秘书以及多名司法部门人员。至此,欧盟对白俄罗斯的限制措施已扩展至310名个人和46个实体,涵盖政界、司法系统与企业机构。

文丨陆弃

3月27日,欧盟理事会宣布将白俄罗斯25名个人和7个实体纳入最新一轮制裁名单,包括白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副主席、秘书以及多名司法部门人员。至此,欧盟对白俄罗斯的限制措施已扩展至310名个人和46个实体,涵盖政界、司法系统与企业机构。

这场“制裁狂欢”也并非新鲜事。自2020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连任引发西方不满以来,欧盟就不断祭出制裁手段,先是针对“选举舞弊”指控,后又借2021年“难民输送”事件加码,2022年后更是因俄乌冲突全面捆绑白俄政策。一国内政演变成“区域威胁”,最终沦为欧盟地缘工具,白俄罗斯被迫成为欧洲东部最沉重的政治靶子。

欧盟对外宣布这些人“参与镇压异见、破坏法治”,但其中包括司法官员、选举委员会成员乃至企业高管。这种一刀切的“道德惩罚”逻辑,正暴露出西方制裁机制背后日益膨胀的政治霸权主义。当一个国家的官员因为履行本国法律职责而被他国制裁,所谓的“法治”已经被彻底工具化。更何况,这些制裁的具体法律依据依旧模糊,程序缺失、调查缺位、透明度为零,一纸名单,堪比中世纪的“异端清算”。

欧盟当然清楚,这类制裁不会推翻卢卡申科政权,也无法让明斯克屈服于西方的制度标准。其真正目的,是将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深度绑定,从而为后续战略布局做足舆论和法律铺垫。把白俄罗斯不断推向俄罗斯,是欧盟政策的“副产品”,也是“有意为之”。一边高喊“独立自主”,一边通过封锁、冻结、施压等手段逼迫他国选边站队,这正是当下西方外交的真实写照。

过去一年,欧盟不仅对白俄罗斯,还陆续将多国官员、企业列入制裁黑名单,包括伊朗、叙利亚、俄罗斯甚至非洲部分国家。这种蔓延式、扩张式的制裁方式,早已超越传统外交边界,形成一种新的殖民式工具:不通过占领领土,而是控制金融、孤立高层、封杀出境,以权力制裁代替军事干预。

这类“高举道义、实则霸凌”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制造了更深的裂痕。对欧盟而言,这些制裁固然可以换来某种道德优越感,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与邻国的沟通彻底崩塌,与中立国家的信任持续流失。欧盟自诩“软实力联盟”,但如今的手段却愈发“硬霸”,这一矛盾正成为其外交政策的致命隐患。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制裁到底能为谁服务?对欧洲民众而言,它带来的不是安全,而是地缘紧张升级、能源价格上涨和难民潮加剧;对被制裁国家的平民而言,更意味着经济封锁、技术隔绝、文化断裂。打着“人权”的旗号推行“系统性集体惩罚”,欧盟正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失控的“制裁机器”。

与此同时,西方内部的双重标准更是令人瞠目。对于沙特的政治镇压、以色列对加沙的人道危机,欧盟或缄默、或轻描淡写;而对白俄罗斯这类“不听话”的东欧国家,却动辄实施严厉制裁、封锁全部高层渠道。这种赤裸裸的差异对待,只会让所谓“普世价值”沦为政治工具,使世界各国更警惕于被西方话语系统操控。

如今的白俄罗斯已不再是冷战后欧盟试图“纳入欧洲秩序”的合作对象,而被彻底归入“他者阵营”。在欧盟不断“黑名单化”的外交逻辑中,任何非西方式治理国家,只要不顺从布鲁塞尔,就必然要面对制裁、排斥、封堵。这种极化趋势不仅撕裂地区安全格局,也在无声中摧毁欧盟曾经苦心经营的“多边主义”形象。

但现实却是,白俄罗斯并未因制裁崩溃,反而在俄罗斯、中国、伊朗等国家的支持下形成“抗压外交”新路径。而欧盟却因制裁带来的经济代价、外交孤立和内部分裂,面临制度性焦虑。制裁名单的不断扩容,既是一场外交冒险,也是一种制度自残。

当政治信仰凌驾于理性外交之上,当制裁取代了谈判、压制代替了尊重,那么欧盟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早已变质为一个针对异己的围猎场。在这个日益失衡的世界格局中,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白俄罗斯的抵抗,而是布鲁塞尔手中的制裁清单为何越拉越长,底线却越来越低。

来源:陆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