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推背图》《通鉴纪事本末》等。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推背图》《通鉴纪事本末》等。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朝中有两位名动天下的人物,一位是精通五行八卦的天文学家李淳风,一位是精研术数玄机的方士袁天罡。
这两人共同创作的《推背图》,被后世视为预言奇书,流传千年却鲜有人敢轻易翻阅。
到底这部著作有何神秘之处?
它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
唐朝初年,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
太宗皇帝李世民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李淳风与袁天罡俩人因才华横溢被召入宫,一个主管天文历法,一个掌管占卜相术。
李淳风出身世家,精通《周易》,擅长推演星象;袁天罡则是民间奇人,擅观气色,能断吉凶。
二人虽道不同,却各有所长,互相欣赏,常在一起探讨天地之道。
一日,太宗召见二人,问道:“朕欲知天下大势,未来如何变迁?你二人可有推测之法?”
李淳风拱手道:“臣可推算星象变化,观测天时。”
袁天罡接道:“臣善观气数,可推演人事兴衰。”
太宗点头道:“既如此,你二人可否合力,为朕推算大唐国运,以及未来天下大势?”
二人相视一眼,躬身应允。从此,他们便开始了一项秘密工作,那就是创作《推背图》。
“背”在古代术数中有特殊含义,意为阴阳变化的背面,即未显现的未来。“推背”便是推算未来变化之意。李淳风运用天文历法,袁天罡则以奇门遁甲相配合,两人日夜钻研,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奇书。
《推背图》共六十象,每象包含一首预言诗、一幅图画和一段卦辞。二人采用了极为隐晦的表达方式,将未来大事以象征、谜语的形式记录下来,既有帝王更替,又有天灾人祸,还有重大历史事件的预示。
当二人将此书呈给太宗时,太宗翻阅后面色大变。只见书中预言了唐朝由盛转衰,以及后来各朝代更迭的情形。太宗惊讶道:“此书若流传出去,恐怕会动摇国本,引起恐慌啊!”
李淳风答道:“陛下明鉴,天命难违,我等只是依据天象人事推演而已,未必全然准确。”
袁天罡也道:“此书记载天机,本不该轻易示人。况且其中文字隐晦,图象晦涩,非有缘者难以参透。”
太宗思索片刻,道:“此书暂且收入宫中,不可外传。你二人亦不可对外言及此事。”
二人领命而去。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宗驾崩后,高宗继位,武则天临朝。一日,武则天得知此书存在,命人取来一观。
当她看到书中预言自己“女主临朝”的内容时,既惊讶又欣喜。但随后看到“武周一代亡”的预言,不禁大怒,下令将此书销毁。幸好当时掌管此书的内侍偷偷藏起了一份副本,才使得《推背图》得以保存下来。
《推背图》之所以神秘,除了其准确性之外,还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极为隐晦。
每一象都似谜语,需要事后才能参透。
比如其中一象写道:“日月丽天,群阴慑服,百灵来朝,双羽四足。”后人解读为武则天称帝,建立周朝,改国号为“曌”,这个字正是由日月组成。
还有一象描述:“非人异类,翼德无功,风从南起,鱼入阳宫。”卦辞道:“日月照耀,万物丽天;草头火亮,四夷咸宾。”后来有人认为这预示了南宋王朝的灭亡和蒙古帝国的崛起。
《推背图》第一象便预言了隋末大乱和唐朝建立。
图中画着一个人推着车轮,象征天道轮回。
诗云:“千群石万伙,夜叉皆拱手;金鸡报晓,石羊触地回头。”卦辞道:“无力回天,逆数归真;非攻城野战之象,乃金城千里之势。”这被后人解读为隋朝灭亡,李唐兴起。
随着朝代更迭,《推背图》几度失传又重现,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不同版本内容略有差异,但核心预言大致相同。有趣的是,每当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总有人重新解读《推背图》,从中寻找与当时局势相符的预言。
《推背图》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衰,关键在于它确实有一定准确性,至少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预言上显得颇为神异。宋代大儒朱熹曾评价说:“此书虽不足为训,然多有应验,不可不信。”
唐末黄巢起义时,有人从《推背图》中找到了这样的预言:“猿啼蜀道,鹃哭湖湘;一人西行,百万东望。”图中画着一个浑身长满毛发的人,手持火把前行,正是“黄巢”谐音“猴嘲”的暗示。
后来,五代十国的更迭,宋朝的建立,元朝灭宋,明朝驱元,清朝入主中原,甚至到了近代的重大变革,都能在《推背图》中找到相应的预言象征。
这种奇特的现象让《推背图》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让人不敢轻易翻阅,生怕看到不详的预言。
在道家思想中,天机不可泄露,一旦泄露,不仅对泄露者有害,对知晓者也不利。
李淳风与袁天罡创作《推背图》后,据说二人都遭遇了不幸。
李淳风被谗言所害,郁郁而终;袁天罡则隐匿民间,下落不明。
后人将此归因于他们泄露天机所致。
从另一个角度看,《推背图》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这种观念下,天象变化与人间兴衰息息相关,通过观测天象可以预知人事变迁。
《周易》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思想。
李淳风与袁天罡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结合天文历法和术数学说,创作了《推背图》。
《推背图》第三十象预言:“惊动西方几万城,十载风尘不解兵;无奈鸟飞难把散,有时鱼透密罗行。”图中画着一群燕子飞向西方,这被后人解读为蒙古西征的预言。
历史上,成吉思汗确实率军西征,所到之处,城池倾覆,生灵涂炭,历时十余年。
到了《推背图》的最后几象,预言变得更加模糊。
第六十象画的是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诗云:“一陶一御,一衣一裳;四夷来享,万国来王。”卦辞道:“无城无府,无官一身;青归西方,炎居北位;几处有庆,万邦来朝;不用干戈,自然太平。”这被解读为人类最终会进入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
关于《推背图》的真实性,历来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它确实是李淳风与袁天罡所作,有人则认为是后人伪托二人之名而作。
无论真伪,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成就,也体现了术数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哲学角度看,《推背图》呈现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历史观。
它暗示历史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演变。
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物极必反”的思想相符,也与儒家“天命循环”的观念相通。
人在这种循环中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既要顺应天道,也要有所作为。
在明清之际,《推背图》曾被清廷严禁,原因是其中一些预言被视为对清朝不利。禁令反而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和影响力。民间秘密传抄,文人私下研究,《推背图》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对未来的好奇与探索。
李淳风曾言:“天象可见,人事难料。”袁天罡则说:“命有定数,运有变化。”这两句话或许道出了《推背图》的精髓所在。
它不是单纯的预言书,而是蕴含了古人对宇宙规律、历史演变的深刻思考。
通过解读它,人们不仅是在探寻未来,更是在反思过去,思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真人常言:明白天道者,必定顺应自然;了解人事者,必定知晓变通。
《推背图》之所以神奇,正在于它揭示了天道运行与人事变迁之间的微妙联系。
它提醒我们,历史虽有规律可循,但人的选择与行动同样重要。
理解这一点,或许比预知未来更有价值。
世人观《推背图》,大多关注其预言的准确性,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哲理。
其实,无论是李淳风的天文历算,还是袁天罡的术数玄机,最终指向的都是一种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对人生智慧的领悟。
正如《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才能活得明白通达。
《推背图》,这部千古奇书,无论真伪,它都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后人的目光,激发人们对历史、对未来的思考。
正如古人所言:“读史可以明智。”通过解读《推背图》,或许我们能够在历史的镜鉴中,找到面向未来的智慧之光。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