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辞职回乡种果树,连续亏损三年,如今村里人看到他纷纷摘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8:25 1

摘要:今年五月的阳光格外毒辣,我骑着电动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去找我的堂哥。四年没见,听说他在村口的荒山上种了一片果树。

今年五月的阳光格外毒辣,我骑着电动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去找我的堂哥。四年没见,听说他在村口的荒山上种了一片果树。

堂哥比我大五岁,从小就是村里的”读书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又顺利被一家外企录用。每年过年,他都穿着笔挺的西装,拎着名牌包回家,一下车就把村里人的目光全吸引了过去。

村里人最爱问的就是:“你们老李家出息了啊,娃儿在外头赚多少钱呢?”

堂哥总是笑而不答,但村里人都知道,他一个月的工资,比他们种一年地还多。

四年前,突然听说堂哥辞职了,要回乡下种果树。当时村里炸开了锅,尤其是堂伯父和堂伯母,险些没背过气去。

“好好的洋气工作不干,回来种啥子果树?脑壳进水了?”堂伯父的大嗓门,在电话这头我都听得一清二楚。

堂哥倒是很坚决,卖了城里的房子,把积蓄全部投进了这片荒山。买地、平整、施肥、种树,前前后后花了大几十万。刚开始,村里人还挺佩服他的胆量,觉得他懂经济、有见识,可能看准了商机。大伙儿热情地帮忙,还有几个年轻人跟着他干活挣工钱。

可是好景不长。第一年果树还没结果,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整个村子都缺水,堂哥四处找水源,最后从五公里外的山泉拉水浇树。那段时间,他天天开着租来的农用车,来回拉水,累得像条狗一样。

我大爷抽着旱烟,坐在村口的石墩上评论道:“这娃儿真是书读多了,脑子坏了。种地跟天斗,哪有那么容易?”

“可不是嘛,城里人就是不懂农村的苦,”村里卖豆腐的王婶也搭腔,“再说了,种那些新奇果树,谁买啊?”

第一年的旱灾过后,第二年又遇上了虫害。堂哥不想用农药,请了专家来指导,用什么生物防治。村里人更是笑话他:“种个果树,弄得跟科学家似的,哪有这么费事的?”

到了第三年,果树终于要大量挂果了,但突如其来的冰雹,又让他损失了一大半。

“别种了,别种了,”堂伯父劝他,“回城里去吧,趁着年轻,重头再来。”

堂哥没说话,只是第二天天没亮,又出现在果园里。

我这次回乡下,除了看望父母,也是专程来看看堂哥。电动车拐过村口那棵老槐树,突然看见前面围着一群人,好像在排队。走近一看,哎呀,这不是村里最爱说闲话的那几位吗?张叔、李婶、还有村支书老王,他们手里拎着塑料袋,戴着草帽,一个个排着队。

排在最后的张婶看见我,招呼道:“小建,回来啦?也是来买你堂哥的果子?”

买果子?我一头雾水。

“你不知道啊?你堂哥那果园成了!现在咱们村的水果,都是外地人开车来收的,听说卖到城里的高档超市去了!”

我惊讶地顺着队伍往前看,原来是堂哥搭了个简易的棚子,正在卖水果。队伍前面站着几个陌生人,看打扮像是城里来的,正拿着手机拍照。堂哥戴着一顶草帽,脸黑了一圈,一点都不像曾经那个白净的IT男。

“你堂哥这人,真有一套!”排在前面的老王边摘帽子擦汗边对我说,“这水果不打农药,还有什么有机认证,外地人抢着要呢!”

我走到棚子前,堂哥一眼认出了我,咧嘴笑了:“回来啦?等会儿,我忙完这一波再说。”

他麻利地给顾客称着水果,嘴里还介绍着:“这个是红心火龙果,昨天刚摘的,特别甜……”

等人群散去,堂哥才有空和我说话。他递给我一个火龙果:“尝尝,怎么样?”

我咬了一口,确实比平时吃的要甜许多,果肉鲜嫩多汁,一点涩味都没有。

“你这果子,真不赖啊!”我由衷地赞叹。

堂哥笑了笑,收拾着货架:“最近两个月,每天都有固定客户来买,有的还是专门开车从市里过来的。”

我正要再问,一辆满载货物的皮卡停在了棚子前。司机是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朝堂哥喊道:“李老板,今天的货准备好了没?杭城那边催得紧呢!”

堂哥忙应道:“都装好了,在库房里,你先坐,喝口水。”

“这是?”我好奇地问。

“哦,这是合作社的车,负责把咱们村的水果送到杭城的高端超市和酒店。”堂哥递给司机一瓶水,然后转向我,“走,去我家坐坐?”

沿着村道往里走,路过几户人家,村民们看见堂哥,都热情地打招呼:“李技术员好啊!”

“技术员?”我一头雾水。

堂哥不好意思地笑笑:“乡亲们都这么叫我,因为我教他们种果树。”

到了堂哥家,才发现这哪是普通农户,简直是个小型办公室。一进门,墙上挂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桌上摆着几台电脑,旁边还放着几本厚厚的农业技术书籍。其中一台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几个监控画面,似乎是果园的实时情况。

堂哥给我倒了杯水,我注意到杯底贴着一张标签,写着”果园用水硬度监测,2023年5月15日”。

“你不是回来种果树吗?怎么搞得这么复杂?”我环顾四周,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堂哥笑了笑,拿起桌角的一个牛皮纸袋,抖出几张证书:“看看,这是有机认证,这是绿色食品认证,还有这个是国家级示范基地的批复……”

我惊讶地接过那些证书,堂哥又从旁边的架子上取下一个红色的证书框:“这个是去年省农业厅颁发的’乡村振兴带头人’称号。”

框上的落款日期是去年,那时候他应该还在亏损期。

“可是……前三年不是亏得很厉害吗?”我不解地问。

“谁说不亏啊,”堂哥摇摇头,从冰箱里拿出两瓶啤酒,递给我一瓶,“前三年差点把老本都赔光了。”

他拉开啤酒罐的拉环,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然后仰头灌了一大口:“第一年大旱,第二年虫害,第三年冰雹,按说早该放弃了。”

“那你怎么坚持下来的?”

堂哥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拿出手机给我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片硕果累累的果园,几个村民在采摘果实。

“看到了吗?这是去年冬天,也就是我种果树的第三年年底。那场冰雹之后,本来已经绝望了,但是剩下的那些果树,结出的果特别好,甜度高,卖相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县农业局的人看到了,他们帮我联系了杭城的一家高端超市。”

堂哥喝了口啤酒,摊在沙发上,望着窗外果园的方向,继续说:“就这样,活下来的那些果树,结的果反而卖出了好价钱,一下子打开了市场。今年春天,我注册了合作社,带动村里二十几户人家一起种。”

“你是怎么说服他们跟你干的?之前村里人不是都笑话你吗?”

“靠实实在在的效益啊,”堂哥笑着说,“刚才排队的那些人,有一半都是合作社的社员,他们来取自家的果子,准备明天拿到县城的市场去卖。”

堂哥指了指院子里堆放的几箱水果:“你看,每户社员的果子都贴有独立的二维码,消费者一扫就知道是谁家种的,怎么种的,品质有啥特点。”

我拿起一个芒果,果然在果柄处贴着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标签。

堂哥放下啤酒罐,左手轻轻按着自己的腰:“去年腰间盘突出,干活的时候扭到了,医生让我少干重活,但现在哪有空休息?”

他边说边揉腰,我注意到茶几上放着一盒膏药,药盒已经压扁了,好像用了很久。

“对了,我看村里人都叫你’技术员’,这又是怎么回事?”

堂哥咧嘴一笑,拿起手机点开了一个视频:“你自己看吧。”

视频里是堂哥站在一片果园中,正在讲解果树修剪技术的要点。背景音里还有人在提问,堂哥耐心地一一解答。视频下方显示的播放量超过了十万。

“你还拍视频了?”我有些诧异。

“现在是全媒体时代嘛,”堂哥得意地说,“我把种果树的经验分享出去,没想到吸引了不少粉丝。现在我的账号有八万多粉丝了,还接了几个农资品牌的广告,每个月光广告费就有小一万呢。”

我不禁感叹:“你这是玩出新花样了啊!”

堂哥摇摇头:“不是新花样,是把老东西用新方法做。我们村祖祖辈辈都种地,但从来没有形成品牌,没有规模效应。我只是用我在企业学到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做了点整合而已。”

这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李技术员在家吗?”门外传来一个女声。

堂哥起身开门,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手里还拎着个塑料袋。

“王婶,什么事啊?”堂哥问道。

“是这样的,我家那片地上的果树,有几棵叶子发黄了,你能不能过去看看?”王婶满脸焦急。

“行,我待会儿就去,”堂哥安慰她,“别着急,可能是浇水太多了。”

王婶这才松了口气,从塑料袋里掏出几个鸡蛋:“这是我家老母鸡下的,你尝尝。”

堂哥接过鸡蛋,笑着说:“谢谢王婶,不过你这老是送东西,我心里过意不去啊。”

“你给我们全村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几个鸡蛋算什么?”王婶摆摆手,转身离开了。

她前脚刚走,又来了两个村民,也是请堂哥去看果树。看来堂哥现在是村里的”香饽饽”了。

一直到傍晚,堂哥才从外面回来,身上沾满了泥土。我们一起去村口的小饭馆吃饭,一路上,几乎每个遇到的村民都要跟堂哥打招呼,有的甚至拉着他询问果树的问题。

“看来你现在是村里的大名人啊,”我笑着打趣他,“当年笑话你的人,现在都成了你的’粉丝’。”

堂哥夹了一筷子青菜,摇摇头:“说实话,刚回来的那三年,真的很难熬。不仅是天灾,还有村里人的闲言碎语。”

他咽下嘴里的菜,望向窗外:“记得第二年春天,有一晚上我半夜去果园查看虫情,碰到几个喝醉酒的村民。他们看见我,就起哄:’这不是咱们村的海归吗?从北京回来种果树,种得怎么样啊?’我当时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饭馆的老板娘端来一盘红烧肉,冲堂哥咧嘴一笑:“李技术员,这是我家自己腌的猪肉,你尝尝。”

“谢谢张婶。”堂哥笑着接过盘子。

老板娘转身去招呼其他客人,堂哥压低声音对我说:“当年就是她家男人喝醉了骂我,说我不切实际,不过现在他家也加入了合作社,种了两亩火龙果。”

我好奇地问:“你就没想过放弃吗?”

堂哥把筷子放下,认真地说:“想过,尤其是第三年那场冰雹之后。当时我趴在地里,看着被砸烂的果子,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第二天,我去银行取钱准备回城里,在银行门口碰到了我们村的老支书。他问我要干嘛,我说不种了,回城里去。老支书拉着我坐在银行门口的台阶上,递给我一支烟,然后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堂哥停顿了一下,眼睛盯着桌上的菜肴,却似乎在看很远的地方:“他说,‘娃儿,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哪年不遭灾?关键是灾后怎么站起来。你的优势是有文化、懂技术,失败了可以分析原因改进,这是我们老一辈做不到的。’”

堂哥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那天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果园,发现幸存下来的果树,长势反而特别好,而且品质也更优。于是我请教了农业专家,了解到这种’逆境生长’现象在植物中很常见。这让我明白,有时候看似的灾难,反而是筛选优质品种的机会。”

他笑了笑:“于是我就留下来继续干,没想到峰回路转,现在反而越做越大了。”

吃完饭,堂哥说要带我去看看果园。夜晚的果园静悄悄的,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堂哥拿着手电筒,带我穿过一排排果树。

“这片是火龙果,那片是芒果,再远处是百香果,”堂哥指着不同方向介绍,“明年我打算再扩大规模,把山那边的荒地也租下来。”

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一棵树说:“看,这是我种的第一棵火龙果树,当年差点被旱死,现在成了我们园里的’种子树’,所有的新苗都是从它身上扦插繁殖的。”

那棵树比其他的都要粗壮,树干上还贴着一个红色的标签,写着”001号母树”。

“我每天都要来看它一眼,”堂哥轻轻抚摸着树干,“它就像我回乡创业的见证者一样。”

月光下,堂哥的脸庞轮廓分明,不再是那个白净的城市青年,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但他的眼睛里,却闪烁着自信和坚定的光芒。

回去的路上,我们碰到了堂伯父,他正拿着手电筒在村口张望。

“爸,这么晚了还没睡啊?”堂哥问道。

“哦,出来透透气,”堂伯父看见我,热情地说,“小建也来了啊,来来来,明天到家里吃饭。”

临别时,堂伯父拍了拍堂哥的肩膀:“儿子,明天早点回来,县电视台的人要来采访你。”

堂哥笑着点点头:“知道了,爸。”

看着堂伯父离去的背影,我问堂哥:“你爸现在挺支持你的啊?”

堂哥苦笑一下:“谁说不是呢?现在他在村里逢人就夸我有眼光,说他早就知道我会成功。其实前两年,他天天唉声叹气,怕我把积蓄全赔光了。”

我和堂哥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夜空中繁星点点。

“你知道吗?”堂哥突然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这个村子慢慢活过来了。”

他指着远处的几户人家,灯光还亮着:“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回来了,因为在家种果树,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还能照顾家人。”

第二天一早,我骑着电动车离开村子时,远远地看到堂哥又出现在了果园里,弯着腰查看着果树。阳光照在他的身上,投下一个长长的影子。

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村里人看到他会摘帽致敬。因为他不仅仅是种出了一片果树,更是种出了一个希望,让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小山村,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而他自己,也从一个城市白领,变成了一个扎根土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电动车驶过村口那棵老槐树时,我回头望去。晨光中,果园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堂哥的故事,或许就是千千万万返乡创业青年的缩影。他们带着城市的眼光和知识,回到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现代理念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挫折、遭受质疑,但最终,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了尊重。

就像堂哥那棵差点被旱死的”001号母树”一样,在逆境中生长,最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来源:快快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