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让她坐下,拿酒精棉签擦了擦,顺口问了句:“最近有没有碰到什么生锈的东西?”她摇头说没有。可后来去医院查了个血常规,医生却提醒我们,有些病毒感染早期是根本看不出症状的,包括艾滋病。
前几天,婆婆在厨房洗菜,突然皱了眉说指甲缝里老是疼,以为是洗菜水太凉。仔细一看,手指肚上起了几个小红点,像是针扎的。她担心是不是血糖又上来了。
我让她坐下,拿酒精棉签擦了擦,顺口问了句:“最近有没有碰到什么生锈的东西?”她摇头说没有。可后来去医院查了个血常规,医生却提醒我们,有些病毒感染早期是根本看不出症状的,包括艾滋病。
家里有老人有孩子,听到这个词,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虽然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但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对这病的了解还停在二十年前的印象。
真正让人警惕的,其实是感染之后的“潜伏期”,这段时间人没有明显症状,外表看不出什么,但病毒已经在体内活动。
我有个邻居,四十多岁,平时身体挺好,一次单位组织体检,查出艾滋抗体阳性。他完全懵了,回忆很久才想起来,几个月前朋友喝醉了闹事,扯破了手,他帮着包扎时没戴手套。
这件事让我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不是感染了就能立马查出来,三个关键时间点特别重要,错过了就可能耽误最佳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个时间点,是刚感染后的“窗口期”,大概在2周到6周之间。这个时候去做艾滋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也就是说,病毒已经进来了,但身体还没产生足够的抗体,检测结果是阴性。这就像你家门被撬了,但报警器还没响,你以为没事,其实小偷已经进屋了。
第二个时间点,是大约感染后的第4到第12周。这时候,大部分人的体内已经开始产生抗体了。这个阶段是最适合做初筛的。如果这时候检查还是阴性,而且后续也没有高危行为,那基本可以放心。我们平时做饭讲究新鲜食材,其实身体里的病毒也有“保质期”,只是这个期限不太一样。
第三个时间点,是感染后半年。如果真担心,尤其是有过风险行为的人,半年之后的一次检测几乎是最稳妥的。
我以前带产前班的孕妇,有个姑娘查出HIV阳性,她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感染的,后来才知道男朋友在外面“有情况”。她痛哭了好几天,但庆幸的是发现得早,及时干预,孩子最后是健康出生的。
养生这事,说到底就是对身体多点关照。我们日常吃饭讲究食材搭配,其实也是在给身体提供“武器”。艾滋病毒攻击的就是免疫系统,所以提高免疫力不是空话。
像我家早餐常做的紫薯燕麦粥,里面加点亚麻籽粉,再搭配个鸡蛋和一小把坚果,既能帮肠道清理垃圾,又能提供优质蛋白,对免疫细胞的活性有帮助。
我小儿子前段时间感冒反复,医生说现在孩子免疫力普遍偏低。我就开始每周两三次给他做鸡汤,里面放枸杞、黄芪、玉竹这些平补的食材,不寒不燥,适合长期调养。有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中药食材辅助能促进T细胞功能,这类细胞就是在艾滋病中被病毒攻击最严重的。
有天我带儿子去打疫苗,医生说他对蛋白质类疫苗反应敏感,建议饮食上注意。回家后我给他做了豆腐鱼头汤,既补了钙,又补了蛋白。艾滋病患者早期最怕的就是身体被拖垮,所以营养摄入绝不能马虎。尤其是优质蛋白、维生素C、维生素E这些都要保证充足,能帮助身体修复。
我婆婆听了这些后开始主动吃点原来不爱吃的绿叶菜和水果。她以前总说自己老了,吃这些没用。我告诉她,免疫系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更该补充抗氧化物质。像蓝莓、黑枣、胡萝卜、南瓜这些常见食材,都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延缓免疫衰退,对预防病毒类疾病也有意义。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不干净的人”才得的病,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它不长在脸上,也不挑职业。我们社区有个退休教师,查出感染时已经晚期了,家里人都不敢相信。她说自己年轻时献过血,也有过流产手术,谁知道是哪次感染的。这类病毒潜伏期长,发现晚了,治疗难度就大了。
我在做营养科普的时候,经常会讲到“防大于治”。就像家里做饭要注意刀具分开用,生熟分区,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其实身体也是一样。我们日常的一点小细节,比如剪指甲的工具、牙刷、拔牙之后的护理,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病毒“溜进来”的机会。
干净不仅是看得见的整洁,更是防护意识的体现。有朋友问我,吃啥能预防艾滋病?我说,没有哪种食物能完全抵挡病毒,但一个良好的饮食结构、睡眠规律、情绪稳定的生活状态,能帮助你的身体在面对病毒时不轻易崩溃。
尤其是肠道菌群平衡,对免疫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家隔几天就会做自制酸奶或者泡菜,调节孩子和老人的肠道功能。
还有一次我跟老公争论,要不要给孩子剪一个指甲剪。我说孩子的剪刀要单独放,他嫌麻烦。结果后来孩子得了手足口,医生说可能是细菌感染,这事让我们意识到小工具共用的隐患真的不小。虽然艾滋病毒不容易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但一旦有破损的皮肤接触血液,风险就存在。
我们家最近买了个小冰箱,专门放孩子的辅食和婆婆的药品。家里人多,吃的用的杂,分区管理能避免交叉污染。这习惯也是我在医院工作时养成的。病毒并不会因为家庭和睦就手下留情,它只认机会,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给它任何机会。
有时我想,做营养师这些年,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大家吃什么,而是告诉大家为什么吃。营养不是一顿饭的事,是一串日常的选择。就像艾滋病的检测,也不是一次就能了断的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很多年轻人以为自己身体好,不在乎这些。可病毒不管你年纪多大、工作多体面,它只在乎你有没有防备。我在讲座上经常举例子说:你不可能每次洗菜都检查每一片叶子有没有农药,但你可以养成用淡盐水浸泡的习惯。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感染艾滋病后,能不能查出来,全看你有没有在那三个关键点做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已经是目前对艾滋病最有效的应对办法。而提高免疫力,做好预防,合理饮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防控分会.《艾滋病检测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22)》
3. 张世英等.《免疫营养与慢性病》.科学出版社,2021年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2022年版
5. 李建军.《公共健康与营养干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来源:中医科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