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常说的罗非鱼代指鲈形目丽鱼科的物种,如果纯粹是罗非鱼属的物种全球有37种,要是算上口孵罗非鱼属、切非鲫属(罗非鱼属)以及帚齿罗非鱼属等多个属,那种类得破百了!
信息来源于@游钓黑坑、疯子,南方农村报,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我们常说的罗非鱼代指鲈形目丽鱼科的物种,如果纯粹是罗非鱼属的物种全球有37种,要是算上口孵罗非鱼属、切非鲫属(罗非鱼属)以及帚齿罗非鱼属等多个属,那种类得破百了!
而我国目前大概有8~9种罗非鱼,都是1950年代后陆续被引入的,后面我国还杂交了几种,诞生了一些新的品种。
今天的问题是:罗非鱼的生长极限到底在哪里?我国有的罗非鱼中最大的物种是被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明确列为重点管理对象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及其杂交的后代。
我记得我已经写过好几篇巨物罗非鱼的文章了,说的基本上都是尼罗罗非鱼,这几篇文章中巨物的体重都是起码超过8斤的。
但没想到重量还能不断刷新记录,这次就来到了16斤!而这16斤巨非在评论区网友看来,还不够顶级,还有更大的!
广东男子钓获16斤妖怪非
2025年9月1日,IP地址为广东的著名博主”@游钓黑坑、疯子“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的是他在广西的某处商业性质的鱼塘钓到的”梦中情非“,视频的配文是:”终于寻得妖怪非,破了自己罗非的纪录,没有最大最有更大!“
视频中博主喜气洋洋展示着一条巨型罗非鱼,一手捏着鱼嘴,另一手捧着鱼的肚子。他表示这条鱼称过了,重达16斤!能钓到这么一条鱼今天就非常圆满了!
跟博主的手掌对比可知,这条鱼宽度真能有差不多2手掌了,成年人手掌长度为15~20厘米左右,那么保守估计这只罗非鱼的宽度起码有30厘米以上。
鱼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体侧扁而高,呈灰褐色,带金属光泽,体侧具多条垂直暗带;口端位,嘴唇很厚;尾鳍上有多条垂直的黑色条纹;各鱼鳍的边缘似乎还带点淡红色。看起来应该又是尼罗罗非鱼。
但是鱼鳍显现淡红色这个特征跟体侧明显的垂直暗带的情况,按理说不应该同时出现,因为”鱼鳍显现淡红色“是雄性尼罗罗非鱼在繁殖期会出现的特征,但是繁殖期的它们的体侧的垂直暗带是不会这么明显的。
要么这条鱼本身比较独特,要么它就是杂交物种,可能是品种可能是由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后诞生的”奥尼罗非“。这个品种不是我杜撰的,是已经投入大规模饲养的品种,只是大家都不太在意。该品种的适应性更强,而且生长速度更快,比尼罗罗非鱼快11%~24%!
作为商品鱼可说是很理想了,又耐砸,上市又快。
网友的讨论
很多网友都对博主表示了质疑,他们认为博主没有拍摄称重的视频,纯粹靠自己口述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很多网友目测后都表示这条鱼可能也就7~8斤左右,有网友说他看到过别人野钓到11.8斤的个体,看起来比博主这条大非常多!
怎么说呢,钓鱼人普遍存在夸大重量的做法,这甚至是圈内的共识了,稍微夸大一点无伤大雅,要么就是直接更夸张的喊一个天文数字,这些情况大家笑笑就过去了。但如果夸大了不少,而且这个数值并非完全不可能,那就可能会让人有些混淆,甚至引发争议。
我目测向来很不准,我也不确定这鱼到底有没有16斤。在博主没有拿出具体证据之前,我也只能表示怀疑了。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16斤没啥稀奇的,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博主去钓的同一个鱼塘钓到了17.8斤的,还有云南和广西的网友都表示他们曾见过超过20斤的罗非鱼!甚至有个网友自称能带博主去钓20斤的大罗非!
空口无凭,我们自然没办法相信。
罗非鱼的生长潜力
随便网上一查,号称钓到20斤以上的罗非鱼的人非常多,但是他们给出的都仅是没有参照物的照片,有的甚至就是口头说说,没有啥充足的证据,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因为真的很不靠谱。
但是超过10斤的罗非鱼是真的很不少,我虽没有亲眼可到,但有大量称重的视频作为证据,这就成了罗非鱼具有很强生长潜力的证据。
有个网友说如果博主不是在鱼塘,而是野钓到这条罗非鱼,那才叫真的厉害。
他们这么说看着很”酸“,但确实不无道理。
像这样的商业鱼塘,大部分都是会特地放进大鱼作为营销卖点的,这些大鱼被钓到后一般会被要求放回去,然后鱼塘奖励点钱给钓获者。也就是说鱼塘里本身就确定存在大鱼,并且大鱼可能经历过多次被钓到然后再放回去的情况,它们的警惕性就比较一般,钓到的概率就会更大。
而且鱼塘的环境较为稳定,塘主会定期维护水质和环境,也会撒饲料,这让鱼塘内的鱼缺少了猎食者的担忧,同时食物充足,那么就更有可能产生大个体。
就算不是在鱼塘的环境中,罗非鱼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它们的适应性非常离谱,在我国野外也是能混得是风生水起。对原生鱼类来说非常恶劣的环境,对于罗非鱼来说也许就是没有竞争者的天堂。
你肯定知道罗非鱼甚至能在污水沟里生活,这得益于它们超强的耐低溶氧能力,使得它们能在各种水质中存活。杂食性的食性又让它们能把握所有机会,待到时间成熟就开始疯狂繁殖,更大的种群就意味着更多出现大个体基因的机会。
《鱼类环境生物学》中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尼罗罗非鱼倾向于将更多能量投入生长而非繁殖。这意味着在食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会优先保证个体长大,而不是生很多后代。这就使得这个品种的体型可能会远大于其他罗非鱼。
再加上我国各种罗非鱼品种都已进入我国自然水域,这些家伙瞎杂交,没准就真抽中了什么基因密码,诞生出离谱的巨物。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