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AI写的论文,老师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3:43 1

摘要:在我的教学生活中,确实遇到了比较多的学生使用AI写作的情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最终成稿,都有AI的痕迹。比较过分的就是文献综述部分,都是AI总结。格式上看得出来,它会形成各种小标题,小标题下面会有一些文献的综述,出现了很多引用错误,它会随便乱引用来源。我指导的

文 | 郑璐(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deepseek们来了,文科还有用吗》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1】没有写过论文的人,用AI来写论文很容易露馅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确实遇到了比较多的学生使用AI写作的情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最终成稿,都有AI的痕迹。比较过分的就是文献综述部分,都是AI总结。格式上看得出来,它会形成各种小标题,小标题下面会有一些文献的综述,出现了很多引用错误,它会随便乱引用来源。我指导的本科生甚至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学生使用AI辅助写作论文是否能提升评分。

华为2023年发布的《迈向智能世界白皮书》中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行业渗透率可能达到30%。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无法简单地对使用AI做出好与坏的判断。我们能做的,是设定一条底线。

社会科学领域需要进行实验和调研,获取实际的数据。如果学生利用AI学习Python或R语言的语法进行数据分析,或者学习爬虫技术的原理,可以接受,使用AI辅助外文论文语法校对也是允许的。然而直接利用AI进行复制粘贴,将其作为自己的原创作品,不可取。篡改数据或伪造实验结果,假装数据真实有效,同样不被容忍,这便是我们所指的红线。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掌握了某项技能,才能对这项技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一个人从未撰写过论文,将无法区分论文质量的优劣,也就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对于许多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跳过了亲自撰写论文的过程,并不清楚一篇优秀的本科论文应有的写作方式,老师往往能轻易地识别出其中的AI痕迹。

【2】当人们意识到这个心理咨询是AI给的,感觉立刻就不好了

今年1月份我们管理学专业顶刊Management Science (Demirci, Hannane, & Zhu, 2025)的一篇文章,对比全球某知名自由职业平台所发布的130万条工作岗位后发现,有一些岗位需求在chatgpt出现之后迅速下降,这些岗位叫“可自动化岗位”,第一大类是文案基础法务的写作类岗位,如校对或编辑,需求下降在30%左右。第二是网页开发和软件开发岗位。生成式AI已经具备了初级到中级的编程能力,岗位需求降低了20%左右;比较意外的岗位是工程师类,电路设计需求下降大概在10%。

文科基础性、重复性的,可被自动化的岗位,被替代是一种趋势,不仅仅是在文科发生,在编程、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工科专业也会发生。

在一家企业,文科背景的员工慢慢使用AI辅助工具把基础性的工作做掉,写作文案的生成、简单的数据分析、智能搜索,都可能让AI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他们解放出来去发挥文科本身具有的一些优势,比如创造性思维、实际解决问题。

我认为,AI目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替代,但要成为一个顶级的作家或者顶级的医生,AI的水平是达不到的。虽然在招聘领域,AI已经能够筛选简历,但像面试环节,AI面试也仅仅只能做到初筛,终面还要企业的人去看,因为一个人的声音、口音、表情和动作,在心理学上叫做“给人的感觉”,这种感觉跟企业文化匹配性和上级领导的配型,很难通过AI算法来预测。也就是说,在思维的替代领域,AI也只是一个辅助作用,价值替代更不可能,因为AI只是能够根据以前的事情来预测。

比如说如果我有一家公司,专门做志愿报考,我会有一些内部资料库,资料库就是我的财富,不可能向外公开,我可能会知道,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学校,有哪些特殊的一些需求,每年大概有多少专业的一些人数调整,以及未来政策的方向,会做出一些预估。这些由各个领域专家所给出的政策性的一些预测,内部的一些消息,不会在网络平台公开作为语料让deepseek去学习。

去年美国科学院院报(PANS) 有一篇文章(Yin, Jia, & Wakslak, 2024),意在研究AI情感抚慰的能力。研究非常精巧,找了很多测试者,问他们最近有哪些困扰,把困扰收集起来,一半找人类专家提供解决方案。一半给ChatGPT给出方案。再把方案返还给测试者(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AI,哪些是人类给的),他们觉得AI提供的支持,不管从情感支持还是从技术支持都非常好。

但这里有个反转,当研究者告诉他们,你知道吗?这个答复是AI给出的,他们感觉就立即就不好了。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AI的标签效应。

这个研究结果出来之后,我们觉得心理咨询师很难被替代掉,因为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师不仅会给出内容本身来安慰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角色在那里,能够理解你的处境——被同样的人所理解的这种感觉,有时候比给出的建议更有作用。年轻人可能愿意去尝试AI男朋友、女朋友,但与在现实生活中ta遇到一个爱的人,享受情感上跌宕起伏的爱,是不一样的。从生物学角度,你会看到一个人激素荷尔蒙的改变,多巴胺的爆发,这种感觉AI是没办法提供的。

【3】文科生未来可从事人工智能训练师,输出伦理和价值体系

我作为理科生,文科生身上有一种我非常喜欢的特质,比如共情力、跨文化沟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做了一个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员工首要能力是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二是领导能力。文科生未来能够在这些能力上发展得非常好的话,再加上数字能力的叠加,有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护城河,其他人做不到。特别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全球性思维的人在某些决策领域,可以做得非常好。

一些招聘和求职机构(艾瑞咨询:2023年招聘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调查发现,有些岗位的人才缺口日益增大。比如互联网营销师,人才缺口大概在4000万左右,第二个人才缺口比较大的,是人工智能训练师,大概在500万左右,专门向人工智能输出伦理和建立价值体系。比如武汉萝卜快跑,它可能在算法上会面临一个问题:我到底是看到红灯停,还是看到人就停(可能会有闯红灯的人),现在的设定是看到人就停,很多闯红灯的人,萝卜快跑就停下来,后面车就“滴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路上的司机,看到萝卜快跑就很头疼。

第三就是老年人能力的评估师,缺口大概在300万人左右。这一职业主要是如何去看老年人头、手能不能抬,头脑是不是清晰?是不是能从事一些基础岗位?具备共情能力、沟通能力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考虑,最近我关注到一个在一线城市新兴的银发经济:为老年人写传记。以前我们都知道纪念一个去世的人,用的是葬礼、墓碑。这个时代的中国老人,可能在小的时候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等各种历史事件。他有非常多的人生故事,想要去分享,但是又没有人去说,你需要去挖一些隐性的知识,他或者他的时代背景,AI未必能抓到。

企业在招聘中会强调的第一个品格是创新性思维,时代变化太快,随时需要根据环境去找到一些新的解决方法,比较关注的就是他曾经解决过一些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心理学有一个理论,未来行为预测的强有力的前因变量,就是你之前的行为,你之前曾经做成过,曾经有一些实践的经验,更可能做成。

社会科学领域非常强调实践出真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经验里面去总结,再把学到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AI的技能融合在一起,随着经验的不断叠加,这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文科生,非常难以被别人所替代的软实力。

在管理学院,学生学习python文本分析的时候会面临一个问题,自己的研究课题与python文本分析关联度不高的时候,很难学会。只有自己在做这样的论文,有相关需求,他才能够想到去求助,去听哪一门计算机的课程,再去请教谁,借助所有资源把问题解决掉,这一过程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4】具有特长的人,能把AI用得极端极端地好

关于高考填报是否需要考虑文科专业,我认为因人而异。每一个孩子都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然而在AI时代,原本大家所认为的木桶原理,已经不存在了。以前作为一个好学生,要每一个科目不能有短板,但大家知道AI可以做到中等能力,它可能做的比你短板还好。

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在事业上获得很高成就的人,是那个木桶里特别长的板,因为对一项工作他擅长之后,能把AI用得极端极端地好。AI工具虽然在那里,但每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作品,质量不一样,是什么决定的呢?专业能力决定的,如果专业能力非常强,他可以把AI的优势像放大镜一样,放大10倍,100倍,甚至1000倍,短板的部分用AI去做,他需要找到特长。

如何找到特长呢?在心理学领域,有两个方法。

第一,识别心流状态。什么叫心流状态呢?就是你做什么东西,可以忘了时间、沉浸其中,非常有创造力。比如这么多的科目,到底学哪一门科目都不需要去督促?你有非常强的自驱力,学起来远远比别人快。

第二,如果不知道哪一个会进入心流状态。可以去做一些职业兴趣爱好测试或者性格测试,去真实地了解你自己,发现自己的爱好。

孩子如果能找到他的心流状态,学一个小时,别人学十个小时都达不到,再加上未来AI对他短板的弥补,一个人可能会达到100个或1000个人的生产率,那么将来在职业上会发展得特别好。所以不存在文科、理科,就看你到底擅长的是哪一个科目。至于未来会有哪些新的课程发生,我不大确定,但我知道,文科生的界定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者。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兴的行业。

【5】人类智能很可能起源于爱,AI没办法替代

大家要关注的一个就是科学技术可能会对人的异化。

最早的管理思想是以泰勒为主要的引领,认为人是会说话的机器。如流水线的发明,增强工厂效率,但人被困在流水线上。最近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当了一两个月的骑手发现,骑手也被困在算法里。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康德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始终应该把人性当成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

大家会把科学技术当成一种手段,但事实上不管是AI还是最早的流水线,都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加幸福。文科一定要对技术的发展去做限制,特别是警惕对人的异化。当我们讲到人工智能,会讨论人类智能的来源,在进化学理论里面,有好几个假说。

一是工具使用假说。人在灵长类动物里最早使用工具,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学会了语言,大脑前额叶更大,所以更加聪明。

二是食物获取学说。男性要去很多地方狩猎,女性要去很多地方摘果子,要记住地理位置,通过空间记忆、时间感知能力使得大脑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发达。

三是社会脑假说。我们人脑它之所以长得更大,因为人是群居类动物,没有坚硬的的皮毛,没有坚硬的爪子、牙齿,我们在团队里抱团取暖,要互相照顾幼崽,需要非常强的沟通能力,慢慢就产生了语言、数学、逻辑。

进化心理学家对于这几种假说的验证发现,社会脑假说获得较多的验证,人脑智能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想要跟大家生活在一起,要用语言记录文明,用语言去沟通,说我很想你、很爱你、很关心你。

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的智能,人类智能最早来自于关心、爱,当人解决了最低级的安全和食物需求,希望被爱、被关心、有自尊,发展到一定境界之后,对认知有高需求,想要去研究哲学、艺术、文化、诗句,对美学也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些东西,AI是没办法完全替代掉。

文献引用:

Demirci, O., Hannane, J., & Zhu, X. (2025). Who s AI replacing? 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I on Online freelancing platforms. Management Science, ahead of print.

Yin, Y., Jia, N., & Wakslak, C. J. (2024). AI can help people feel heard, but an AI label diminishes this impac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1(14), e2319112121.

审核:凌山

来源:九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