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清代河津贡生张汾宿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曰“人杰”,下联颂“地灵”,高度概括了山西河津厚重的历史人文。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津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龙门文化、设教文化、琉璃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
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
漫言地不灵:东虎冈,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
这是清代河津贡生张汾宿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曰“人杰”,下联颂“地灵”,高度概括了山西河津厚重的历史人文。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津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龙门文化、设教文化、琉璃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
厚重的龙门文化
龙门文化起源于大禹治水,禹凿龙门。据《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疏导至梁山时被龙门山阻挡。龙门山高大险峻,洪水无法通过。大禹察看地形后,决定凿开龙门,引水出山,历时四年,大功告成,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创造了人类治水史上的奇迹。后世为感念大禹治水功绩,沿河修庙筑殿,供奉“禹神”,又将整个中国称为“禹域”。自此,人水和谐,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养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大禹凿开龙门后,水急浪高,洄游的鲤鱼受大浪冲击,难以越过龙门。据《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诗仙李白亦有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所以,后来人们把“鲤鱼跳龙门”作为河津精神的写照。
对于龙门,大家认知的可能只是禹门口,其实这只是龙门的下口,也叫口头。真正的龙门是指从禹门口至船窝古镇这一段。龙门是河津自然山水风光的代表,有着四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其最早始于大禹治水。据《三才图会》载:夏禹定名龙门。《名山记选》亦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龙”可越,故名“龙门”。
而离禹门口不远的黄河大梯子崖,上面原来有座倚梯城。据唐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倚梯故城,在县(指乡宁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这里的“龙门上口”即现在所说的石门,与禹门口连为一体。而关于“石门”的称谓,至今不过三四十年。
“石门”一称最早由韩城有关部门提出并命名,时间大概在1984年以后。当时,龙虎公路修通后,韩城市计划开发黄河旅游,结合长江三峡的景点命名,将黄河晋陕峡谷规划为“三门”,即龙门、石门、孟门,并在石门陕西一侧的岩壁上刻了“韩城石门”四个大字,落款为“古建公司”。近年来,为突出“韩城石门”四字,他们又用油漆进行了涂红,一般人很难注意到落款的“古建公司”四字。晋陕峡谷是黄河的黄金水道,历史上航运业非常发达。其中禹门渡和船窝渡都是著名的码头,每天有数百条船上下穿梭,运煤、运粮和其他货物。在当地船工的口中,龙门是禹门口至船窝段的总称。禹门口称“口头”,龙门村也曾被称为“口头村”。而石门才是船工口中真正的“门”。石门是黄河晋陕峡谷的最窄处,两边悬壁对峙,形似斧削,更像是黄河上的一道“门”。而船窝古镇前有一片大青石伸向河中,被称为“门墩石”。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看出,龙门是指禹门口至船窝这段河。十多里的河道,更像是一道深深的门洞,展示着龙门的厚重与古老。
龙门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现存的古城墙中,门楼高耸,门洞深厚,而大门位置普遍在门洞中间,鲜有安在大门口的。对照龙门,“口头”两边,禹庙繁华,相当于城门楼子。而门和门墩则隐藏在门洞深处,更能体现关防的作用。
绵长的设教文化
河津历史上教育比较发达,其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设教活动就有三次。在中国的儒学文化代表中,配享从祀孔庙是知识分子的最高礼遇。放眼山西,两千多年来仅有4人入选,这里面就有河津的三位先贤,他们分别是孔子弟子卜子夏、文中子王通、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另一位则是夏县的司马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卜子夏的一句名言,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它的发源地就在河津。孔庙是儒教圣域,文庙之首,是纪念祭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从祀孔庙是对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最高奖掖。在河津历史上,就有三人从祀孔庙,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他们的治国理念、道德文章、行为规范,深刻地影响着国家走势和后世人们,龙门曾一度成为培养治国贤才的基地。这是河津历史上极为光彩照人的一页,也是河津发展史上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现象。
卜子夏是孔子的十哲弟子之一。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卜子夏守孝三年后,应魏斯祖父魏桓之邀,于公元前475年来到晋属西河设教,时年32岁,直到87岁去世,葬在了阳村街道东辛封村,至今墓、祠尚在。据《弟子传》记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设教,为魏文侯师。”
子夏西河设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使河津成为继孔子东鲁设教授徒后的全国第二个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播中心。子夏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的教学内容是经世之需,为人之道;教学目的是修德启智,保国安民。他倡导“有教无类”,不论出身贫富,凡入室求学者,均平等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他不拘于一郡一域,四方游走,流动办学,广而教之。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使西河这块土地一时成为各国学子学习儒家思想的中心。子夏门下的弟子贤能济济、人才辈出,李悝、吴起、段干木、田子方、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高足学子,安邦定国,功勋卓著。魏国君主魏斯,尊子夏为师,请教朝改,是子夏一生最高的成就,实现了他“不为王侯骄,而反为王侯师的”志向。
王通是隋末大儒,龙门通化人。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王通西游长安,受隋文帝召见,奏《太平十二策》,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为所用,便离开京师,退归乡里,在黄颊山白牛溪飞云洞设教授徒,听讲者多达数百人,史称“河汾门下”。从文中子学者有绛郡通守陈叔达、隰县县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诗人温大雅、京兆士人杜如晦等,这些人后来均成为唐初名臣,是贞观之治的忠实实践者。
王通在我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所著《中说》,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重要的承传者和发扬者。时人誉称“至人”“王孔子”。他的弟弟王绩,号东皋子,人称“斗酒学士”。其诗作朴素自然,生动形象;《野望》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篇;《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莹飞”,纯朴自然,脍炙人口,开了唐初山水田园诗歌的先河,对转变唐初浮艳的诗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孙王勃更是天才少年,一出场就改变了唐朝文学的面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的思索,“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壮阔,赋予了初唐诗歌新的生命力,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题材。
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他的父亲做儒学教谕40余年,尽职尽责,教绩卓著。受其父辈影响,薛瑄把投身教育作为自己终身的最高兴趣。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誉为铁汉公。其晚年致仕后,回到故里,设教讲学,传道授业达二十余年。治学有方,著书立说,撰写了《读书录》《读书二录》等重要理学著作,创立了影响有明一代学术影响极大的河东学派,在明代理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对明中叶以后理学唯物主义者和明初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给明代关学中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薛瑄的实学思想和学风,贯穿于他的一生教育实践活动和整个思想体系,因而被誉为“笃实践履”之学,薛瑄本人也被称为“学贵践履”的“实践之儒”。
河津历史上的三次设教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百代人文薪火相传,对社会和历史向前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河津近代历史上曾书院林立,文事兴盛,学养至上,贤达辈出,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称颂,同时也养成了河津人尊师好学的性格。近年来,河津人的这一性格得到发扬光大,捐资建校,兴教育人,蔚然成风。不少学子从古耿大地走向全国,甚至海外。
璀璨的琉璃文化
琉璃自古以来就作为建筑装饰品而深受人们喜爱。据考证,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至秦汉时期有所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山西是琉璃的发源地,河津则是琉璃的故乡,所产琉璃历代都享有盛名。据《河津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修建故宫就有河津人参加,所用琉璃基本上产自河津。而我国北方地区的许多著名庙宇或古建筑,也多用到河津出产的琉璃制品。
另据文献记载,河津吕氏被称为“琉璃世家”,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已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琉璃制作家传工匠。根据《山西琉璃》《河津县志》《河津百科全书》《河津乡镇企业志》提供的资料显示,吕姓匠师制作的琉璃早就用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建筑。
河津琉璃的出名,离不开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吕氏琉璃。其烧制的琉璃制品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色彩绚丽,质地优良,特别是独家首创了“孔雀兰”釉色,在琉璃艺术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琉璃》专著中,对吕氏琉璃的成就和地位有着充分的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氏“琉璃世家”第八代传人吕鸿渐先后参与了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的修复工程,烧制了全部琉璃脊兽和塔饰。他的琉璃作品“蜡台对狮”荣获部级一等奖;“虎娃”立体壁画荣获山西省旅游产品银奖。1973年,吕鸿渐尊重父亲吕焕文遗嘱,将祖传琉璃工艺秘方全部捐献给国家。2008年6月,河津琉璃烧制技艺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现在河津的琉璃企业,吕氏占据半壁江山,有名的有吕氏祖传琉璃厂、吕氏凤凰瓦业公司、吕氏龙门砖雕琉璃厂等,产品远销周边二十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我们周边的多个古建上都有河津的琉璃、砖雕、灰陶产品,如山西晋商大院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大同古城、皇城相府、李家大院、普救寺、鹳雀楼、解州关帝庙、河南少林寺、洪洞广胜寺、苏三监狱、临汾尧庙和鼓楼,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成都博客小镇、北京南池子四合院等。
琉璃工艺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元素文化。河津琉璃除了古建构件和传统诸如大禹治水、中华武圣等题材以外,还将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和传说中的龙、凤、麒麟等,经过琉璃塑造创意创作,生产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工艺精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河津市樊村镇东北有一座玄帝庙,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竣工。因为玄帝庙所有的瓦、脊、兽、檐等装饰品,全部采用琉璃构件,远远望去,流光溢彩、耀眼夺目、美轮美奂,所以河津当地人又习惯称其琉璃庙。这座庙对河津琉璃进行了准确的地域人文注解,使得河津琉璃这一传统艺术定会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继续注入新的形式和内涵,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文化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无形的生产力,传承发展河津文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是每一位河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晋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