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勃林格大中华区陈文汉 三重信心下 如何锚定增长引擎 让创新加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0:25 1

摘要:7月,勃林格殷格翰(以下简称“勃林格”)新任全球CEO首次出访德国以外的国家,首站目的地,选择了中国。 这充分体现了这一领先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

7月,勃林格殷格翰(以下简称“勃林格”)新任全球CEO首次出访德国以外的国家,首站目的地,选择了中国。 这充分体现了这一领先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

“我们正受到总部的极大关注。” 勃林格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业务总经理陈文汉表示,“自去年4月上任以来,我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确保总部能充分挖掘中国市场的机会与潜力,支持我们的本地业务战略,并且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面对中国市场,陈文汉具备三重信心: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会持续增长;中国是创新高地,能为勃林格提供市场机会和发展灵感;中国临床研发能力已有明显跃升,为跨国药企与本土生态的深度协同创造了历史性窗口。

但同时,他亦深刻意识到,中国的医疗市场规模庞大且发展极其迅速,这种规模和速度的结合,导致中国市场充斥着其他地区没有的机会和复杂性。

适逢勃林格入华三十周年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如何在全球战略框架下保持发展,灵活应对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如何实现中国本土创新与全球研发体系的良性结合?

在与陈文汉的深度对话中,“做精做透、敢破敢立、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家跨国药企与中国市场共同进步的底层逻辑。

勃林格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业务总经理陈文汉

勃林格殷格翰,正值成立140周年的节点。

勃林格在华三十年整,也正站在新阶段的起点上。公司在心肾代谢、呼吸、肿瘤、眼健康等治疗领域均有前沿创新疗法布局。新的挑战,在中国市场发展演变下应运而生。陈文汉提到:“勃林格正处于从相对成熟的产品组合向推动多个新产品上市的转型期,我们不仅要确保新产品成功上市,也要精心维护好现有产品的可及性。我们必须精准洞察本土市场的患者需求并且积极拓展外部合作来惠及更多中国患者,实现从药品研发到商业化的高效落地。”

去年4月,陈文汉履新勃林格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业务总经理。此前他已负责过包括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地区的业务并在全球总部担任过管理职位。跨区域、跨职能的丰富经验,使其对医药行业各环节积累了深刻的理解。

他的身上具备三重特点:深耕本土化实践,又具备高度的全球视野,并深度融入勃林格的文化基因。这种人才匹配度,侧面彰显了勃林格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战略重思。

一年多来,陈文汉带领人用药团队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让重磅创新药在中国市场加速落地,让一个全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成型,同时提升成熟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以一种确定性更强的方式提振企业发展。

第二件事,坚持2019年以来制定的“中国关键(China Key)”战略,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中,率先让中国患者搭乘创新药物“首班车”。 截至今年8月,勃林格与中国38家顶级医院签署了临床研究框架协议,中国研究人员参与了28项勃林格的全球早期试验。 在新药获批上,勃林格中国在尽力实现“零时差”甚至全球率先上市。

第三件事是战略合作,这是勃林格在中国的战略重点之一。“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自覆盖每一个省市、每一处乡村”。通过与多方行业伙伴建立合作实现创新产品的广泛可及,既夯实勃林格在华生态圈建设,又实质性让中国创新嵌入到勃林格的全球创新体系当中。

三件事清晰联动、协同增效。过去16个月间,勃林格创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且其立足本土需求的研发效能提升也尤为突出:

一款治疗罕见皮肤病的创新生物制剂成功上市,成为跨国药企首个全球多中心同步研发并率先在华上市的创新药。新一代溶栓药物美通立®(原研替奈普酶)在华获批,用于治疗发病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推动中国卒中治疗进入到新时代。肺癌创新疗法圣赫途®(宗艾替尼)继获得CDE突破性治疗认定和优先审评后,在华加速获批。该产品是一款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全球首个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口服靶向疗法。得益于“中国关键”战略的实施,中国从宗艾替尼首次人体试验Ia期就同步参与了全球临床研究。肺纤维化疗法、创新PDE4B抑制剂nerandomilast上市申请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进展性肺纤维化(PPF),系十年来首个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的IPF和PPF新疗法。GCGR/GLP-1R双重激动剂survodutide针对MASH代偿性肝硬化(4期)的大型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入组了首例患者。

多个管线产品既延续了勃林格原有业务沉淀的疾病领域——呼吸和CRM(心血管-肾脏-代谢)布局,同时也在肿瘤、自身免疫等领域继续进行大力探索。这些创新疗法既符合中国医疗健康战略“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同时也助力应对了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关键未满足需求,精准填补关键的市场空白。

保持乐观、敏捷与谨慎。

乐观源自对外部市场前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勃林格与中国市场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信心。

陈文汉深刻体会到,当前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创新涌现密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外部创新为勃林格在中国和全球的业务发展都提供了绝佳机会。”这种独特的价值,驱动着勃林格在华深耕创新生态、深化与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

勃林格在华三十年的历程,积累了贯穿研发、生产、合作伙伴管理的完整价值链经验,助力公司形成了对本土市场机遇与挑战的深刻洞察,构成了勃林格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在华落子,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敏捷的应变能力和审慎的风险管控意识。

恰如陈文汉所言,中国市场,在资源投入、地域覆盖以及市场准入落地的复杂性等方面,中国市场的要求往往高于其它国家或地区。这要求跨国药企强化适应中国政策、着力构建本土化运营能力,提高运营效率,聚焦核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奠定未来业绩增长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的产品组合及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迅速在中国市场做出相应战略布局。

勃林格正是这样做的。

其一,保证创新产品组合的研发和上市效率,为勃林格在华业务的未来高潜力产品打筑基战。

“预计到2030年,我们在中国会推出25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现阶段,我们会全力为新产品上市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成功商业化。”陈文汉作好了未来五年大力投入的准备。“其间,我们计划在中国投入超35亿元人民币用于人用药品研发,研发管线将聚焦于代谢、炎症、眼健康和肿瘤学领域,并通过‘中国关键’战略,让这些新产品和新适应症在中国尽快实现获批。”

其二,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不断助力优化创新药全周期的管理效能。

三十年里,勃林格中国与政府、学术协会、医院、专家和行业伙伴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构建起创新生态系统,在许多疾病领域内提升了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例如卒中、代谢疾病、免疫学和肿瘤领域。

以卒中为例。

卒中是导致中国成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中国每年新发的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超300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作为最早进入卒中治疗领域的外资药企,勃林格长期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并持续在溶栓治疗领域树立新标准。除了赋能用药新选择,从过去到现在,勃林格中国一直在推动用药可及,促进全病程管理,加强卒中救治网络建设并提高公众疾病意识。据陈文汉介绍,目前,勃林格与中国卒中学会合作成立了卒中综合培训中心(SCA),已培训约35000名医生,同时协助约3000家医院建立了卒中中心,另外还公益支持 “卒中防控家庭关爱项目”,提升公众对卒中的认知。

其三,陈文汉还将另一件事列入到了未来的重点执行清单里——激发全新人才动能,为勃林格大中华区乃至全球培养下一代领导者。

“人才致胜”,是勃林格全球一直秉持的战略引领,这家企业坚信,人才是开启未来成功的关键。

2024年,勃林格中国启动了创新的人才交流战略举措“Think China”,旨在充分发挥中国作为全球人才发展枢纽的潜力,为本土人才提供主动与全球市场互通互联、交流碰撞的机会,激励未来“领导者”重塑全局战略思维。

这样的思维方式,契合德国家族企业内在高度专业化、专注的经营理念。其经营重点不在于体量或规模,而在于擅用专业的人才,去专攻一个领域、并坚持做精,以此去实现更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这又与这家全球最大家族药企特有的“为生命变革,为世代相传”的宗旨相呼应。

在陈文汉看来,这家制药巨头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着眼于中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始终以“世代”为周期规划未来,通过创新展现价值。

作为深刻理解勃林格企业基因的资深管理者,陈文汉将公司的长期发展理念内化为其管理哲学的核心。无论是推动产品管线的战略升级,还是构建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体系,他都展现出了超越行业周期的前瞻视野与坚定践行长期主义的领导力。这亦是勃林格中国独特的企业品格。

来源:E药经理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