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文化宝藏中,有一颗璀璨的珍宝,无论时间如何变迁,都无法掩盖它的的光芒,它就是《易经》。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六经中(诗,书,礼,乐,易,春秋)中,易经位列首位,被称为 “六经之首”,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老子》《庄子》《易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文化宝藏中,有一颗璀璨的珍宝,无论时间如何变迁,都无法掩盖它的的光芒,它就是《易经》。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六经中(诗,书,礼,乐,易,春秋)中,易经位列首位,被称为 “六经之首”,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老子》《庄子》《易经》被并称为 “三玄”,而《易经》因兼具哲学思辨性与宇宙规律性的阐释,又被称为被视为 “三玄之冠”。其实诸子百家,儒,道,兵,农,医,法,墨,杂家等无不将《易经》的思想收纳其中,所以《易经》也被称为“万经之万”,是中国传统智慧的总源头。
关于《易经》的起源,传说有“三易”,分别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易》从代表山的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相传成书于上古神农时代。《归藏易》以从代表大地的坤卦开始,象征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其中,相传成书于黄帝时代。《周易》以代表天的乾卦开始,象征着天地初开,万物资始,相传成书于殷商末年。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或者成为隐学,不再现世,只有《周易》流传于世。
千百年来,对于《易经》的解读和著作汗牛充栋,各种学术流派也百花齐放。根据《四库全书提要》的记载,对于《易经》的研习流派可以分为两大类,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以八卦以及六十四卦的卦形,数字排列,卦的象义,以及卦辞和爻辞所提到的事物的象为依据来分析解读,代表人物有汉朝的孟喜,京房,唐朝的李淳风,袁天罡,宋朝的陈抟等。而义理派主张领会和把握《易经》的根本义理,从哲学,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于事物规律进行探索,代表人物有三国时期的王弼,唐朝的孔颖达,宋朝的朱熹等。从易学诞生至今,两大学派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也必将继续下去。
如果回归到卦的缘起,“卦者,挂也”,相传伏羲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因为还没有形成语言文字,就用原始的图形作为记号,刻在树上,方便他人查看,犹如挂在树上一样,卦因此得名。所以卦既有初始形状所蕴含的象义,又因为足够的抽象和概括,具备了对于宇宙大道运转规律的高度总结,所以自然也可以派生出诸多的智慧和哲学含义。其实象数也好,义理也罢,他们本质上是合一的,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对立又统一,互根互生。如果把“象,数,义,理”四个字再拆开看,象为卦象爻象,数为卦爻排列,义为卦爻辞义,理为道理规律,如同“两仪生四象”的四象,又从四个不同的维度进一步来阐述《易经》的奥妙。
只有追本溯源,超越象数和义理之争,从道的角度去俯视,才能眞正读懂《易经》。这就是我接下来会给大家带来的“元门《易经》”,这部经书是我家族历代传承下来的,追溯的历史不便透露。我自幼跟随家族长辈学习,钻研学习三十余载,方有所悟。如今的时代,科技插上了AI的翅膀,整个世界如同被加速的齿轮,滚滚洪流,不知驶向何方,物质世界的膨胀和传统文化的势微如同一对阴阳鱼,此消彼长。吾辈生为华夏儿女,能够传承《易经》的智慧,是幸运,也是使命,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挑选能讲的部分,按照《周易》64卦的顺序,给大家逐一讲讲,也算是对于中国传统智慧的弘扬,让眞正的易学智慧能够启迪更多的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