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林是怎样扯到批孔上来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0:18 1

摘要:1973 年 8 月 24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中共十大。会场灯光雪亮,代表们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林彪的名字在报告中首次被公开定性为“极右实质”。仅仅两年前,这位“副统帅”还在《党章》里写进“接班人”条款,如今却被指为“孔老二的信徒”。历史的急转弯

1973 年 8 月 24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中共十大。会场灯光雪亮,代表们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林彪的名字在报告中首次被公开定性为“极右实质”。仅仅两年前,这位“副统帅”还在《党章》里写进“接班人”条款,如今却被指为“孔老二的信徒”。历史的急转弯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批判一个现代军人,怎么忽然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身上?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把镜头拉远——拉到 1966 年“破四旧”的烈焰,拉到 1969 年九大“团结胜利”的幻象,再拉到 1971 年 9 月 13 日蒙古温都尔汗那一声坠机巨响。林彪与孔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一种独特的政治语法里被焊接成一对“镜像敌人”。本文试图还原这场语法生成的全部工序:它如何编码、如何解码、如何被组织生活吸收,又如何被日常生活消解。

一、从“亲密战友”到“国民党反共分子”:林彪符号的塌陷

1. 1966—1969:双重书写

文革初期,林彪被赋予双重身份:既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又是“林副主席的语录”制造者。1967 年 5 月 1 日天安门城楼,林彪亲手把《毛主席语录》举过头顶,这一镜头在纪录片里循环播放,制造出一种“林—毛”一体的神圣光晕。与此同时,军委办事组开始系统删改军史,把林彪在井冈山时期的角色无限放大,以至于 1969 年九大通过的《党章》出现史无前例的“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条款。

2. 1970—1971:从“顶峰”到“山巅”

然而 1970 年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成为一个转折点。林彪集团试图以“设国家主席”名义扩张军权,与江青等文革派发生正面冲突。毛泽东用“反潮流”一词敲打林彪,却暂时按兵不动。真正的崩塌发生在 1971 年 9 月 13 日。当三叉戟飞机坠毁的消息传来,毛的私人医生李志绥回忆:主席“久久沉默,然后叹了一口气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3. 1971—1973:符号的倒置

1971 年 10 月 3 日,中央下发《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首次把“副统帅”定义为“国民党反共分子”。此后两年,所有出版物以“挖空心思”的方式涂抹林彪:军装像被橡皮擦擦掉、语录本被剪刀裁掉。但仅靠“国民党”标签并不足以解释林彪在党内 40 年的上升轨迹,于是需要一种更古老的、能够穿透党史的“原罪”——孔孟之道。

二、孔子的幽灵:一个“超稳定”对立面

1. 1966—1969:第一次“破孔”

文革爆发之初,“孔家店”就和“三家村”一起被打成“旧文化”靶子。1966 年 11 月,北师大“井冈山”红卫兵砸毁孔庙碑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孔老二的幽灵在人民共和国徘徊”为题连续报道。但此时的“批孔”更多是文化狂欢,没有具体政治指向。

2. 1970—1972:暂时的沉寂

九大之后,“团结胜利”的主调让“破四旧”口号降温。1971 年 10 月,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北京街头出现“我们胜利了”的标语。外交上的“胜利”需要国内氛围缓和,孔子暂时从报纸头版消失。

3. 1972—1973:第二次“请君入瓮”

林彪事件后,“胜利”叙事出现裂缝。1972 年 10 月,《人民日报》发表上海写作组署名“石仑”的文章《再批判孔子的“克己复礼”》,首次把“林彪一类骗子”与孔子并列。文章看似学术,实则极尽影射之能事:称孔子“反对社会变革,主张复辟奴隶制”,暗指林彪主张“复辟资本主义”。由此,“批林”与“批孔”开始合流。

三、嫁接术:如何把林彪“变成”孔子

1. 关键词的偷换

“克己复礼”——原指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被改写成“复辟资本主义”的密码。

“兴灭继绝”——本是孔子对贵族血统的哀叹——被阐释为“为地富反坏右翻案”。

“中庸之道”——本是儒家伦理——被翻译成“反对阶级斗争熄灭论”。

通过一系列语义滑动,林彪的“571 工程纪要”被描述为“现代版的克己复礼”。

2. 档案的“发现”

1973 年 6 月,中央专案组公布“林彪住宅查获文物”清单:其中有一本 1930 年代的《曾文正公家书》、一部线装《论语》。媒体立刻将其解读为“林彪尊孔读经的铁证”。事实上,林彪读书范围极广,从克劳塞维茨到金庸都有涉猎,但此时只需放大《论语》即可。

3. 叙事的闭环

上海写作组在《学习与批判》杂志发表《林彪与孔老二的政治幽灵》,提出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凡尊孔者必复辟;

小前提:林彪尊孔;

结论:林彪要复辟。

这个逻辑今天看来荒诞,却在组织生活中被一遍遍背诵,成为一种“真理效果”。

四、群众运动:从“上层语码”到“日常实践”

1. “批林批孔”办公室

1974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通知》。各省市迅速成立“运动办”,成员大多来自原“清查五一六”班子。北京市委规定:每个局级单位必须写出 3 篇以上“批林批孔”文章,字数不得少于 1 万。

2. 样板戏与漫画

《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段被改写:“孔孟之道是毒药,林彪服毒想翻天”;

《红色娘子军》海报把南霸天的脸替换成林彪,再配上一句“孔老二的孝子贤孙”。

3. 工人讲师团

上海机床厂工人讲师团发明“三字经”:

“孔老二,伪君子;林彪徒,真骗子;想复辟,打回去。”

这些口号被刷在火车车厢,随列车传遍全国。

五、思想史视角:为什么是孔子?

1. 传统的“可征用性”

与基督教、佛教不同,儒家在中国没有教会组织,其经典散落于四书五经,任何政治力量都可以“各取所需”。

2. 道德的“可倒置性”

儒家强调“忠孝节义”,一旦把“忠”的对象从“君”换成“领袖”,就可以把“不忠”投射到“叛徒”。林彪曾是“忠”的最高典范,如今成为“忠”的最大反证,于是需要一种超越党史的道德语言——孔子的“礼”——来加以审判。

3. 历史的“可循环性”

中国政治传统里,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即通过对前朝符号的否定确立自身合法性。文革可以视为一场“现代改朝换代”,批林批孔不过是这种传统的当代表达。

六、国际维度:冷战中的“孔子”

1. 苏联的“幽灵”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1974 年 2 月 3 日发表评论,称中国“批林批孔”是“毛主义集团转移国内矛盾的新伎俩”。莫斯科大学东方学研究所甚至在内部报告中分析:毛泽东试图用“反孔”掩盖“反苏”。

2. 美国的误读

美国中央情报局 1974 年 4 月的情报简报认为:“批孔运动显示中共内部存在路线斗争,亲美派可能抬头。”基辛格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完全搞不懂孔子与林彪有何关系,但北京相信这种关系就够了。”

3. 日本的“共振”

日本共产党(左派)机关报《人民新报》把“批林批孔”翻译成日语“林・孔の思想的清算”,并举办巡回演讲。东京大学学生还把“孔子=林彪”的公式搬上街头剧,成为当时左翼运动的一道奇观。

七、知识分子的“夹缝”

1. 梁漱溟的沉默

1974 年 3 月,政协学习组强迫 81 岁的梁漱溟写批判文章。老人在纸上写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然后起身离场。

2. 冯友兰的“检讨”

冯友兰被迫撰写《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自己的批判》,文章开头承认“我过去是尊孔的”,结尾却加了一句“但林彪更尊孔”。这句看似自保的“递进”,后来被毛远新在辽宁批判为“借批林抬高自己”。

3. 顾颉刚的日记

顾颉刚在 1974 年 6 月 12 日日记里写道:“今日参加批林批孔会,听人骂孔子,如闻骂父祖,然不能形于色。”一句话道尽知识分子集体性的精神分裂。

八、话语的消解:1975—1978

1. 邓小平的“整顿”

1975 年 7 月,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提出“三项指示为纲”,“批林批孔”热度骤降。各地方报纸开始把“批孔”稿件压到第四版。

2. 四五运动的“回潮”

1976 年 4 月 5 日,天安门广场出现“我们想念周总理”的花圈,也把“批林批孔”标语覆盖。群众用“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诗句,把“批孔”本身放进历史讽刺。

3.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盖棺”

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批林批孔”只字未提,只在注释里出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批林批孔运动打击老干部”。一种宏大叙事就此被悄悄放进括号。

九、结语:幽灵并未散去

今天,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论语金句登上高考卷;与此同时,“571 工程纪要”在境外网站流传,成为某种“反乌托邦”文本。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被 1970 年代政治语法强行焊接的“林—孔”对立,在后革命时代竟以各自的方式复活。

或许,真正需要追问的不是“林彪怎样扯上孔子”,而是“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这种扯在一起的语法”。当年那套嫁接术,表面上是权力斗争,深层里却是一种文化基因——每当政治需要“超稳定”的敌人时,孔子就会被拉出来,披上不同的戏服:有时是“奴隶主复辟派”,有时是“封建残余”,有时又成了“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而林彪,则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有人从中看到个人崇拜的恐怖,有人看到军事政变的阴影,也有人看到“理想主义”的残片。镜中之孔,镜外之林,不过是同一套符号系统的两面。

幽灵并未散去,只是换了灯光。

图文综合自网络

来源:再建巴别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