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德云社 “继承问题” 再次引发全网热议,郭麒麟对继承德云社的再次拒绝,让不少人将目光聚焦到郭德纲的 “挫折式教育” 上,也顺势带出与搭档于谦教育方式的鲜明对比。一边是于思洋手握 18 份全世界优秀院校录取通知书、成人礼上父母满面荣光的场景,一边是郭麒麟初
近期,德云社 “继承问题” 再次引发全网热议,郭麒麟对继承德云社的再次拒绝,让不少人将目光聚焦到郭德纲的 “挫折式教育” 上,也顺势带出与搭档于谦教育方式的鲜明对比。一边是于思洋手握 18 份全世界优秀院校录取通知书、成人礼上父母满面荣光的场景,一边是郭麒麟初中辍学、早年在家中连独立房间与专属牙刷都没有的经历 —— 两位 “星二代” 的成长轨迹差异,背后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逻辑,也为大众提供了审视 “父母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 的鲜活样本。
一、于谦:“优秀原件” 的成长与家庭经营,为孩子埋下好根基
讨论于思洋的优秀前,不得不先看他的父亲于谦 —— 这位被观众称为 “相声皇后” 的艺人,自身的成长轨迹与家庭经营方式,早已为 “优秀教育” 打下基础。1982 年,于谦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自此踏上曲艺之路。彼时的相声行业尚未迎来黄金期,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辗转于各个剧组寻找露脸机会。从《编辑部的故事》里仅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到各类影视剧的客串嘉宾,于谦带着对表演的热爱,在片场默默积累经验,哪怕角色微不足道,也会认真琢磨台词与肢体动作,这种 “踏实做事” 的态度,后来也成了他教育孩子的核心准则。
1998 年,29 岁的于谦终于迎来事业小转折 —— 获得电视剧《红印花》的男主角机会。在剧组,一位年轻姑娘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年仅 19 岁、仍在大学就读的群演白慧明。姑娘的青涩与真诚,让于谦心生好感。拍摄间隙,两人常凑在一起聊天,从剧本角色聊到日常爱好,慢慢熟悉起来。白慧明的戏份杀青离开时,于谦想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却得知那个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姑娘既没有手机也没有传呼机。无奈之下,于谦将自己的固定电话号码写在纸条上,反复叮嘱:“要是方便,就打这个电话找我。”
此后的日子里,于谦只要没有拍摄任务,就会守在出租屋的电话旁,生怕错过白慧明的来电。有时外出办事,他也会提前跟邻居打好招呼,让对方帮忙留意电话。这样的等待持续了近一个月,终于在一个傍晚,电话铃声响起,听筒里传来白慧明清脆的声音。从那以后,两人的联系愈发频繁,周末会约着看电影、逛公园,感情在平淡的相处中逐渐升温。
这份感情却遭到白慧明父母的反对:在老人看来,于谦比女儿大 10 岁,长相显成熟,且 30 岁的年纪在当时还未在事业上站稳脚跟,实在不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面对反对,于谦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用行动证明诚意。他开始频繁拜访白慧明家,每次上门都会带些老人爱吃的点心,陪白父下棋、聊戏曲,帮着打扫院子、买菜做饭。哪怕老人一开始态度冷淡,他也从不气馁,坚持了小半年后,白慧明父母终于看到他的踏实与可靠,点头同意了两人的婚事。1999 年,于谦与白慧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
婚后不久,于谦就遭遇事业低谷:当时相声行业陷入低迷,他所在的团体每月只能发放两块钱工资,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了支撑家庭,白慧明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本热爱的表演事业,找了一份行政类的普通工作,每月 2000 元的工资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看着妻子为家庭的付出,于谦既愧疚又感动,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想起了早年接触的相声,也因此结识了郭德纲。两人搭档后,凭借独特的表演风格逐渐在相声圈崭露头角,德云社也慢慢有了名气。
2006 年,儿子于思洋出生,于谦的事业也迎来转机 —— 德云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相声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家庭经济状况彻底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演出与出差,于谦常常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到家。白慧明从未抱怨过,而是默默承担起家里的大小事: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在他疲惫时准备好热饭热汤,在他遇到事业难题时耐心倾听。这份默默的支持,一坚持就是 20 年。直到综艺《幸福三重奏》播出,观众才真正看到两人的相处模式:节目里,于谦几乎承包了所有家务,一日三餐从采购到烹饪都亲力亲为;白慧明偶尔闹小情绪,他从不会敷衍,而是耐心询问原因,陪着她一起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白慧明说想吃葱爆羊肉,于谦放下手中的书,立刻起身去菜市场买新鲜羊肉,回家后系上围裙,熟练地切肉、爆香葱段,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眼神里满是温柔。这样的家庭氛围,也为于思洋的成长提供了温暖稳定的土壤。
二、于思洋:“优秀附件” 的养成,藏着于谦 “尊重与引导” 的教育智慧
2024 年,白慧明在社交平台晒出一段家庭聚会的视频,画面里她笑容灿烂,面对亲朋好友关于儿子的询问,她骄傲地说道:“思洋已经 18 岁啦!” 一旁的于谦也难掩喜悦,补充道:“这孩子刚收到 18 份国外优秀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消息传出后,网友纷纷感叹 “于家教育太成功”,而这份优秀的背后,是于谦与白慧明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引导。
于思洋两岁时,便按照相声圈的规矩,拜入郭德纲门下,成为 “云” 字科弟子,艺名于云霆。或许是受家庭氛围影响,他从小就展现出不俗的舞台天赋:第一次上台表演时,面对台下上千名观众,他穿着小小的大褂,手里拿着醒木,既不怯场也不卡顿,流畅地完成了一段相声小段,下台后还能清晰记得自己的台词与动作,连郭德纲都忍不住夸赞 “这孩子有灵气”。
尽管儿子在相声方面天赋出众,于谦却从未想过 “强制子承父业”。每次有人问他 “会不会让思洋接自己的班”,他都会认真回答:“相声是我的热爱,但不是他的必须。他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只要不违法、不违背道德,我们都支持。” 在于思洋小学时,于谦曾问过他是否喜欢相声,当时儿子摇摇头说 “更喜欢画画”,于谦便立刻给孩子报了绘画兴趣班,还特意腾出书房的一角作为他的 “画室”,摆满画板、颜料与画笔。
于思洋小时候性格偏内向,课间总是独自坐在座位上,不主动和同学交流。于谦发现后,没有批评孩子 “不合群”,而是和白慧明一起,利用周末时间,挨家拜访儿子同班同学的家长,诚恳地邀请他们带孩子来家里做客。每次有同学来,于谦都会提前准备好零食、玩具与绘本,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慢慢地,于思洋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主动和同学说话、分享玩具,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为了让儿子多接触自然,于谦还特意买了一匹适合儿童骑乘的矮种马,每到周末,他就会陪着于思洋去郊外的马场骑马。阳光洒在草地上,父子俩穿着骑马服,一人一马慢慢前行,于谦会指着远处的树木、飞鸟,给儿子讲大自然的知识;遇到马情绪不稳定时,他会教于思洋如何安抚马匹,告诉孩子 “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这种沉浸式的自然教育,让于思洋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学会了耐心与责任。
很多人觉得于谦对儿子 “过于溺爱”,但实际上,他在 “规矩教育” 上从不含糊。于谦常说:“学习成绩好坏不能代表一切,但‘做人’必须放在第一位。” 于思洋从小就被要求遵守基本的礼仪:吃饭时不能吧唧嘴、长辈没动筷不能先吃、说话要懂礼貌;做错事时,于谦从不会打骂孩子,而是让他坐在自己对面,耐心听孩子解释,再一起分析问题所在,让孩子明白 “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有一次,学校举办 “家长开放日” 活动,老师邀请有特长的家长上台表演,于思洋小声跟于谦说 “想和爸爸一起说相声”。不少家长觉得 “明星家长可能放不下架子”,但于谦得知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活动当天,他特意提前到场,和儿子一起彩排,还帮孩子整理好大褂的领口与袖口。上台后,父子俩配合默契,一段相声逗得台下师生哈哈大笑,于思洋站在父亲身边,眼神里满是自信。这种 “尊重孩子意愿、愿意放下身段陪孩子成长” 的教育方式,让于思洋在爱与规矩中,逐渐长成了优秀的模样。
三、郭麒麟:挫折式教育下的成长,与 “另一种可能” 的反差
与于思洋的成长轨迹形成对比的,是郭德纲之子郭麒麟。作为德云社 “少班主”,郭麒麟如今在影视圈凭借实力站稳脚跟,但他的成长过程中,却藏着不少因 “挫折式教育” 留下的印记。
郭麒麟小时候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不仅常年保持班级前列,还多次被评为 “三好学生”。那时的他,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有时想当科学家,有时想做老师,每次和郭德纲分享这些想法时,得到的却都是否定。郭德纲会反复在儿子耳边 “灌输” 相声的好处:“相声是咱们家的根,你作为郭家的孩子,就得继承这门手艺”“外面的行业再风光,也不如相声踏实”。
在父亲日复一日的 “耳旁风” 下,郭麒麟的想法一次次被否定,原本的热情也渐渐被消磨。初三那年,他在父亲的坚持下,最终选择辍学,回家专门学习相声与文化知识。很多人觉得 “郭麒麟是子承父业,风光无限”,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年在家中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 —— 只能住在客厅的沙发上,连一把专属的牙刷都没有,每次刷牙都要临时找家人闲置的牙刷。
辍学后的郭麒麟,每天清晨就要起床练基本功:喊嗓子、背贯口、练身段,稍有不慎就会被郭德纲批评 “不用心”“没天赋”。后来进入德云社表演,他也常被父亲 “打压式评价”,哪怕演出获得观众认可,郭德纲也会在后台指出 “这里节奏不对”“那里包袱没响”。这种 “挫折式教育”,让郭麒麟从小就学会了 “隐忍” 与 “努力”,但也让他对 “继承德云社” 始终保持距离 —— 近年来,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更想在影视圈发展”,拒绝接手德云社的管理工作。
如今,看着于思洋手握 18 份录取通知书、在学业上大放异彩,不少人会忍不住设想:如果当初郭德纲没有强制郭麒麟辍学,而是尊重他的学习意愿,以郭麒麟早年的学习天赋,或许也能在学业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就。现在的郭麒麟,在影视圈独自打拼,从《庆余年》里的范思辙到《赘婿》里的宁毅,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但偶尔在采访中被问及 “早年辍学是否遗憾” 时,他眼神里闪过的一丝复杂,还是让人能感受到那份未完成学业的遗憾。
某个周末的午后,于思洋正坐在书房里,对着电脑研究国外院校的专业课程,书桌上摊开的录取通知书整齐地叠放在一起;而千里之外的影视城里,郭麒麟刚结束一场戏的拍摄,坐在休息椅上,手里拿着剧本,认真琢磨着下一场戏的台词。两个同样出身相声世家的年轻人,因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而他们的经历,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究竟是 “按父母的意愿塑造孩子”,还是 “尊重孩子的选择,陪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众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