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万年之前伏羲初兴天水为起点,“一画开天”丰富了东方人的形象思维和开智理性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历史上总结并流传至今的伏羲十二项发明创新,实质上正是对伏羲文化基因的最好解码,特别是“包犠”之称,与楚缯书等出土文献对读,实证
徐日辉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5)
【摘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万年之前伏羲初兴天水为起点,“一画开天”丰富了东方人的形象思维和开智理性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历史上总结并流传至今的伏羲十二项发明创新,实质上正是对伏羲文化基因的最好解码,特别是“包犠”之称,与楚缯书等出土文献对读,实证文义深远内涵丰富,高古神奇。
称谓对于个体人而言有自称和他称,伏羲理应有自称,遗憾的是没有文献记录。伏羲是后人对他多种名号称谓之一,如:包犧、炮犧、庖犧、伏犧、宓犧、皇犧、慮戲、伏戲、雹戲、犠皇、春皇、泰皇、太昊、太皞、大昊、大皞、泰帝、青帝等等。考察伏羲称谓,并非史家所谓音同字异或多称字殊等等之简单,现在就“包犠”一称从文化基因的角度解码,则豁然开朗,收获良多。
一 、孕育生灵的象征
伏羲是人文初祖,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至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被尊奉为人文初祖。《易·系辞下》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以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田以漁蓋取諸《離》。
此区区七十二字是对伏羲业绩的最早记录和描述,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的记载完全一样。司马迁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据知该《系辞》大体上得到孔子的认可,并且在出土的《帛书》中得到了证实,大属不易。
《系辞》首称“包犠”而不是伏羲,并非个案,可在出土文献楚缯书中得到互证。《系辞》与楚缯书的年代相近,是为最早的对伏羲的解读,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考察“包犠”之称,发现内涵着原始的生殖观念,表述先祖与人的由来,寓意极其深刻。
“包犠”之“包”是中国最早的汉字之一,见于甲骨文四期,从勹覆人,初与勽字同,其初文之意象人之胞胎形,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说文解字注》曰:“包,妊也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说文通训定声》曰:“从勹从巳,会义也。”《玉篇》曰:“包,今作胞。”今胞胎之胞的本字是“包”,所以《说文释例》曰:“人之形包始,包之从巳也。”从怀孕之形到已然怀孕有胎尚在成形,是汉字不同时期的解读,悲哀的是,时至今日已经鲜有人知“包”的本意了。
认识“包”的本意并不复杂,因为《系辞》的作者们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用他们的历史解读忠实地还原三皇五帝时期人们认识的世界,之所以称“包犠”者,意在表达人之初与“包犠”的密切相关,以“包”象形而呈现人在母体的腹中的场景,绝非轻描淡写随意而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对待始祖的问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为文化基因,“包”的象形符号是由表述事由与内涵所决定的,而“象形符号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基于先前几千年的各式记事符号演化抽象出来的。象形符号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性地服务于生活记事。”胚胎是生命开始,人在胎体中生长,等待时机出世为人改造世界。其实,《易·系辞》“包犠”之内涵,后世识者同样深得其昧,尤其在社会开放经济发达的唐宋时期。例如《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陳州,《禹貢》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媯滿于陳,春秋時楚滅之。……包犧氏,神農氏並都於此。
又如宋代《太平寰宇记》亦记载:
陳州州城枕蔡周回三十裡楚襄王所築,即古陳國也。包犧氏,神農氏並都於此。……八卦壇在縣北一裡,即伏羲于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
《太平寰宇记》在同条里解释陈州,一称“包犧”,一称“伏羲”,分称之意一清二楚跃然纸上。毋庸置疑,以“包犠”探讨伏羲抑或太昊伏羲的本意,应该感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尤其是老祖宗发明的中国的汉字,以其特有的文化表意,告诉每个人“包犠”内核生命的开始。由于“汉字文化是汉字以其形义关系映射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功能。”所揭示出“包犠”为人之初源的基因,成为解码人文初祖的有力证据。
通过汉字释义,发现初兴时期的伏羲与生殖崇拜关系密切。解码其“文化基因的原点(也可称为基点和原始发生点),是文化结构的起源点,比如神话传说中的‘从前’。”考古发现,在1万多年前人们面临的最大状况是生存和生育。当时的生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生存必须的自然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另一方面是维持和发展必须的繁殖生育,壮大族群人口,补充有生力量,扩大生存空间。由于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致使相当部分人未成年就已经夭折,所以提高生育能力始终是不同族群之间的头等大事,而频繁战争的扩张与资源掠夺,人口往往是第一位首选。
《孟子·告子》里有句名言“色食,性也,”讲出了吃饭与性是同等重要的道理。真实地表达出自古饮食与繁殖后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根两枝,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自然界的动物当中,统治群体的无论是头狼还是头羊,都有着健壮的身体与强大的繁殖能力,使他们意识到人同一理,繁衍后代是部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尤其在一万年以前,他们推举的首领人物表现具备超常的生育能力。先民们在探索中发现在生活中进步,十分注重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上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无一例外地将繁衍后代作为头等大事,以至于发展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地步。
二 、出土文献(图物)的印证
对于“包犠”之称,并非《易传》一家,已经在出土文献楚缯书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楚缯书,也叫楚帛书或楚绢书,出土于1942年9月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楚墓中,最早见于伏羲图像和文字记录,流行于战国中期。早期专家们提供的内容是:
帛书横38.7、纵47厘米,四周绘有12个神灵,每边3个,头均朝帛画的中心,足部向外。……帛书中间部分是两大段墨书文字,四周的神像旁边都有一小段文字,共约九百字之多。这些文字论述了天象与人间灾异的联系,又涉及四时、昼夜形成的神话。文字中还提到伏羲、女娲、炎帝、祝融等名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开放,目前,关于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最新测量的尺寸是“48×40厘米,”比过去稍微大一些。至于战国楚帛书具体的字数,差异比较大,安志敏、陈公柔先生称:“总补缯书上文字达919 字,摹本现存585 字。”商承祚先生根据自己收藏的五个临摹本统计,分别为:915、891、941、908、948字。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李零先生参考李学勤先生的研究,将子弹库战国楚帛书分为甲、乙、丙三篇,“全书共计字数当在九百三十六字以上,外加合文十二字,重文七字,可得九百五十五字。”其中有关伏羲、女娲的记载在乙篇,排序首句开篇,实为始祖之序。现用宽式摘录如下:
曰古□嬴包戲,出自□□,居于□□。厥田渔渔,□□□女,夢夢墨墨,亡章弼弼。□水□風雨,是於乃娶□子之子,曰女媧,是生子四。
关于楚缯书乙篇首句的释读,严一萍率先指出为伏羲,但是没有解释。现在研究的结果为“曰古□嬴雹戯”。对于“雹戯”,最早是金祥恒先生的释读。即传世文献中的包犧、包戯、伏羲等。对此李零先生称“确为卓识,”功莫大焉。
李学勤先生将楚缯书其分为《四时》、《天象》、《月忌》,其中伏羲(包牺)是在《四时》篇中,曰:
首章叙述包牺的传说,开头一句“曰古[黄]熊包牺”,与《尚书·尧典》、《皋陶谟》及史墙盘例文相似。文中讲到包牺所出所居及其妻子,说当时“梦梦黑黑”,又与《淮南子·俶真》相合。
楚缯书乙篇“首先描述包牺降生四子( 四神) ,而四神相代,成一岁四时。” 是我天地之始。熊,当为有熊氏。妻子,即下文的女娲。至于“曰古[黄]”之“黄”,有不同的释读,李零先生隶定为“赢”,即“曰古赢包戯。”接下来记载有“田”渔”,与《易传·系辞下》记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相吻合,可证《易传》所记定当有据,亦证明“包犠”之称为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
不过,楚缯书之“包犠”之“包”是气象中冰雹的“雹”,与四时相配伍。雹下为包,金祥恒先生的释读正是从包入手,解释精准影响巨大,所以李零先生称金祥恒先生“下从勹声,勹即古包字,……确为卓识,”甚为有理。极大地彰显出中国汉字的魅力。
更有意义的是楚缯书还给伏羲安排了一位妻子女娲。其文曰:“曰古□嬴雹戯,是于乃娶□子之子,曰女娲,是生子四。”“包”在远古时期与生命生殖相关,伏羲早期称之为“包犠”,成为后人安排女娲的缘由。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女娲是中国的始祖神之一,其年代与伏羲相当,只是性别原因被男人世界压缩到配角的地位。所以有认为“伏羲和女娲是孕育华夏先民的‘神人’。”因为在民间信仰和大量的民俗活动中,女娲依然是人祖和大地的母亲。
所以,杨宽先生认为:“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文章,讲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话文献。全文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较短,讲的是伏羲创世的神话;下节较长,讲的是祝融继续进一步创世的神话。”至于“楚帛书天熊伏羲叙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记录的创世神话,而伏羲号黄熊和黄帝号有熊的对应现象,暗示着《山海经》熊山熊穴神话与天熊崇拜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另当别论。
继楚缯书发现36年之后的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同样发现了伏羲的漆画像,该画像伏羲女娲是蛇身人首,画在弋射图衣箱盖面弋射图像的一头边缘,并有漆书“兴岁之四”等二十字,象征着五谷丰登、“为政以德”等内意。该墓中出土的铭文纪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 年,属于战国早期,距今已有2430多年。据此,曾侯乙墓中的伏羲女娲像,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早的伏羲女娲画像,与楚缯书关系密切。
研究伏羲文化离不开《易传》,长期以来对于该书的成书年代争论不休,至今没有统一的观点,不过,比较流行的是产生于战国中期,出土文献楚帛书是最好的见证,亦可印证《易传》成书的年代可能要早于战国中期。
从图像考察,在山东、河南、江苏、淮北、四川等地出土大量的有关伏羲的画像石(砖),有还相当比例是人首龙身伏羲与女娲交尾状及相立状等。其中要数山东的武氏祠影响最大。武氏祠,俗称武梁祠,在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5公里处的武翟山北麓。建于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为武梁及梁弟武开明、开明子武班、武荣等武氏家族祠堂,现存刻石43块,题记1069字。其中第一石第二层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并且有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题记。像上体着衣,头戴冕冠,面有微须,下体龙身,手拿矩尺立于右侧。造型高古奇奥朴实纯真,流露出远古圣人的崇高德行。左侧女娲上体着衣,下体蛇躯。二人招手交谈,下体龙蛇交尾,一派帝王气象,是我国流传最广的伏羲形象,虽然年代晚于楚缯书数百年,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甘肃是伏羲故里,目前有关发现伏羲女娲图像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其中河西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以画像砖、木板画等为载体,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呈现内容丰富多彩。天水麦积山北魏时期的第69龛和169龛之间外壁面上竖列浮雕伏羲女娲交尾图,其轮廓为伏羲在左、女娲在右,手持器物,相互依偎龙体交缠合为一体,与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图案大体一致,毫无疑问,目前,所有出土的关于伏羲女娲交尾的画像石(砖),以及浮雕等反映的都是生殖崇拜。毫无疑问地“使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更富活力和生命力。”
三、 民族繁衍的记忆
在世界万物当中,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能拥有一切,没有人就没有一切。伏羲作为人文始祖,他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保障部族根深叶茂子孙繁盛。《易传》称伏羲“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何为“以类万物之情”,核心点正是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壮大。因此,我们的始祖神伏羲又被赋予了超自然的“春皇”之称。晋人王嘉在其著《拾遗记》中第一句便是“春皇庖牺”,曰:
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
此段材料研究者经常引用,究其性质众说纷纭,因涉及《拾遗记》一书的性质,历来评论多异。实际上“《拾遗记》虽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在其艺术审美特征上也表现出史学化的倾向。《拾遗记》的这种史学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史书式的结构体例、尚实的著录意识、以史为鉴的撰述目的和补正史遗阙的史料价值上。”所以“从《拾遗记》全书看,卷一为‘春皇庖牺’、‘炎帝神农’、‘轩辕黄帝’等,即远古之事;……卷九则记载了‘晋时事’,整体看来,从前往后,都是按史编年,以史书结构来勾画总体框架的。”因此上讲,王嘉对于伏羲的认识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的,与常见的华胥履迹而生伏羲不同,”《拾遗记》里感生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履迹变成了青虹绕身,感生意味更为浓厚。所感之虹其色为青,伏羲之别号春皇,意为伏羲五色为青、五时为春,其依据皆是五行之木属。”伏羲为东方甲乙木,春发于东,是为春皇。春天植物万物复苏,动物进入发情繁衍,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进入美好的春天,所以又成为古人生殖崇拜的“禖神”。
史称之“禖神”,又称高禖,也就是古人崇拜的生殖神。《月令章句》曰:“高,尊也。禖,祀也。吉事先见之象也。蓋为人所以祀子孙子祀。”顾吉辰先生的研究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尤其是最高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帝王,都希望自己的统治基业传代万世,国运昌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保子孙繁衍。基于这种认识,必须有禖神的祭祀和祈祷,即所谓的举行“高禖”礼仪。在历代帝王的高禖的祭祀活动中,伏羲一直被人们视为禖神,认为他会给皇帝带来传宗接代的好运。”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考察“高禖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对高禖的祭祀起于上古,祭祀的主要目的是求子。高禖神最初形象当为女性,随着父权制的确立,伏羲也被当做高禖神加以崇拜祭祀。”
不过,在五德之中,伏羲被认作是木德,木德则与东方有关。所谓“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吕氏春秋·孟春》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鹖冠子》称:“东方者,万物立止焉,故以调征。”《淮南子·天文训》亦称“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因此,“就高禖之祀来说,它看重的是祭祀的时间和方位,时间上要求春季,方位上要求东方,这是一个具有生殖寓意的时空。太昊五时为春、五方为东,完全符合高禖祀的时空要求,故能成为高禖祀的对象。”确实“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隋朝以前,五行思想在人们的思想及生活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上至天子的宗庙祭祀、行政管理,下至平民百姓的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无不是在阴阳五行思想的笼罩之下。”追本溯源伏羲所以被当做禖神来祭祀,深层次的内核是民族繁衍的千秋大计。
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中国人传统的生育观,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改变。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劳动力一直是农业经济的主体,没有人也就失去了一切。常言道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虽然异常注重生育,却十分隐晦性,伏羲女娲交尾造型无论是表现还是内涵,展现出的正是生殖崇拜,尤其在民间祭祀活动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以淮阳祭祀伏羲的活动为例。
淮阳曾经是伏羲建都之处,从春秋时期就开始祭祀伏羲,悠久的历史延续使活动十分隆重。每年春天从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长达一个月之久,称之为“人祖庙会”。在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的民众打着自制的旗帜,蜂拥而至,每天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最多时一天达到四十万人,其祭祀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都堪称中国之最。是极具特色的淮阳泥泥狗,是远古流传至今的生殖崇拜的活化石。还有子孙窑,就是在石板中间预先钻一小孔,然后由人去摸,期盼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河南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文化内蕴丰富。生殖崇拜文化是它的底色,庙会中多种重要的仪式行为和习俗活动都体现着生殖崇拜。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且与其他民间信仰形式互相交织着,我们只有透过表层的表现形式才能深刻地理解其意蕴。”对此,专家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作为生命存在,人与其他生物体一样,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与环境建立物质及能量交换关系,以此维持自身生存。在此过程中,那些有益于生命的行为方式在群体间得到不断模仿和重复,并被结构化而具有群体共享的意义,由此形成一种广义的语言:‘因此,行为语言实即‘被结构化的行为’,它以‘身体信息’(动感)来建立差异性。由于行为语言是在身体与环境打交道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不仅密切关联着身体和环境,而且本身就是特定环境中的身体状态,它积淀为生物体的共同经验,同时成为关联世界、表征生物体的内在状态及生物体与世界之关系的方式,成为生物体享有的‘语言’,一种身体行为与表征相合一的特殊‘语言’,它在前人类时期就已经形成。”淮阳祭祀伏羲流传千年的泥泥狗、子孙窑,堪称“包犠”之“包”的活化石。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指出:“没有任何地方比澳大利亚中部的荒瘠地区更加系统的实地运用交感巫术的原理,以争取丰足的食物。在这里,各部落划分为许多图腾氏族,为了本氏族的共同幸福,每个氏族都有责任利用巫术仪式来增殖它的图腾生物。绝大多数图腾都是可食用的动物或植物,因而这些仪式通常都是为保证这个氏族的食物或其它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而举行的。”弗雷泽先生把“食”提到与生殖相同的高度并不为过。但只是认识到“食”与“生存”的关系,并未看到“食”既满足于“生存”,更是为了生存而服务于生殖。只有大量的生殖才能保证劳动力的延续,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伏羲初兴的时代,更是是如此。
结 语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前渭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古成纪(今甘肃秦安),以大地湾考古发现为支撑。”伏羲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本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广域性文化传承相配伍的不同载体,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保证文化传承,文化基因维系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今天,我们通过对伏羲文化基因之一“包犠”解码,是建立在伏羲奠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推动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形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成为欣欣向荣不断发展进取的伟大民族。
作者简介:
徐日辉,男,汉族,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原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大禹文化、史前文明、《史记》、秦早期历史文化、三国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主讲课程: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前文明、伏羲文化、考古学概论、考古与文物鉴赏、《史记》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史专题研究、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都市文化概论、姓氏文化等。
学术成果:
1、现已出版《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史记札记》、《秦早期发展史》、《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伏羲文化研究》、《街亭丛考》、《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北地区卷》、《秦朝至六朝时期的西湖》、《会说话的青铜器》等学术专著19部;
2、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学术活动:自1998年以来先后做客于:中央电视台CCTV-4“华夏文明”、CCTV-10“家园”、“百家讲坛”等,2019-2020连续两年为陕西卫视一套直播“智山之巅 论道鬼谷”,以及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直播。并且在:国防科技大学、浙江人文大讲堂、海南国际旅游岛讲坛、名家论坛、天一讲堂、天中讲坛、陇右讲堂、文澜讲坛等作以下内容的演讲:
《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大手笔》、《丝绸之路的回声-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的创新—从洛阳到罗马》、《一带一路倡议—从洛阳到马德里》,《仰望文明—丝绸之路与帝国的崛起》、《丝绸之路的传承创新与“一带一路”倡议》,《感恩—迎接明天的“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的战略意义》、《漫谈丝绸之路上的美食》、《丝绸之路与中国饮食文化》;
《以数智赋能为抓手以地方文化为核心创新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大数据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与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提质与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县域旅游规划为例》、《文旅融合—旅游业深度改革的再度创新》、《文化振兴与全域旅游》、《文化—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以琼浙两地县域旅游发展为例》、《高位统筹,一把手工程,加速文旅融合与县域A级旅游景区打造的新路径》、《伏羲女娲文化的文旅开发》;
《乐山悦水—传统文化与旅游》、《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乐山悦水—旅游者的最高境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旅游文化》、《对话历史—文物考古与旅游》、《凝固的音乐-建筑文化与旅游》、《慎终追远—史前文明与旅游》;
《铁马金戈-青铜器与中国古代战争》、《中原地区的古代战役》、《礼乐兴邦—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以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为例》、《说三道四—数与中国传统文化》、《司马迁与》、《中国饮食文化史》;
《诸葛亮治国谋略的启示-以用人识人为例》、《五丈原—诸葛亮精神的开始》、《家风与国风》;
《伏羲女娲的历史考察—从神话故事到智能化时的文明启迪》,《伏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甘肃天水麦积山伏羲女娲交尾图的新认识》、《伏羲文化—中华文化之源》;
《大禹与越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大禹治水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伯益与赢徐文化》;
《会说话的青铜器》、《会说话的陶器》、《会说话的石器》、《会说话的建筑》、《会说话的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演讲。
社会职务: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嬴徐文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特别顾问;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社会公益:① 常态化免费为社区、民间书院、医院等开设文化与学术讲座;② 常态化免费为西北、西南经济振兴地区做文旅融合指导;③ 自费为甘肃乡村振兴规划《莲花伏羲始祖文化园》,开发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创新经济收益模式服务,已初见成效。
社会兼职:现任省内外地方政府及所属机构等多部门的智库专家,以及北京天一博观、中国美院、浙商大等国内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等设计院、乡村文旅发展研究院等多家实体单位的学术指导和首席专家顾问。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伏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