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李远三首巅峰诗作,意蕴丰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2:00 1

摘要:本文李远的三首诗作:《翦彩》描绘了唐代民间剪纸艺术,语言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失鹤》则完全不同,它抒发了失去心爱仙鹤后的怅惘与思念。《题僧院》是一首感悟人生的作品。诗人在清静的寺院中,思考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同时坦露自己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展现了内心烦恼与外

李远(生卒年不详),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唐代诗人。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进士及第。

本文李远的三首诗作:《翦彩》描绘了唐代民间剪纸艺术,语言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失鹤》则完全不同,它抒发了失去心爱仙鹤后的怅惘与思念。《题僧院》是一首感悟人生的作品。诗人在清静的寺院中,思考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同时坦露自己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展现了内心烦恼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翦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这首诗描绘的是唐代一种名为“翦彩”的民间风俗,也就是用彩色的纸张或丝帛剪出各种花样,在特定的节日里赠送给亲友或用作装饰。诗歌通过对这一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温馨的节日气氛和美好的祝福。

诗歌开头,“翦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点明了“翦彩”的用途:剪好彩色的图案,是用来赠送给亲近之人的。“相亲”在这里指相互亲近的人,家人或好友。这些剪出来的彩色图案非常精致,甚至可以用来装饰妇女头上的银钗,“缀凤真”说明剪出的凤凰图案栩栩如生,仿佛是真的凤凰停落在发钗上。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瑞鸟,象征着吉祥和高贵,把它装饰在头上,自然带有美好的寓意。这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在节日里精心打扮的场景,比如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了“人日”(正月初七)剪彩为人、贴屏风或戴在头上的风俗,杜甫诗中也有“胜里金花巧耐寒”的描写,“金花”就可能是指这类金箔或彩纸剪出的饰物。

接下来,“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具体描绘了剪彩图案的内容。剪出来的是成双成对的鸟儿,嘴里衔着绶带;还有成双成对的人儿,正在一起过桥。“双双”、“两两”这些叠词的运用,特别强调了“成对”的概念。在传统文化里,“成双成对”往往象征着和谐、美满,尤其是爱情和婚姻的幸福。鸟儿衔着绶带,“绶”与“寿”谐音,寓意长寿吉祥。人儿一起过桥,可能让人联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寄托了对团聚和缘分的期盼。这些图案都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色彩,非常适合在节日里赠送给亲人。

然后,“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这两句将镜头转向了制作“翦彩”的过程。随着那精巧如金的剪刀(“金刀”是对剪刀的美称)的移动,一片片叶子的形状就随之出现了。随着那双灵巧如玉的手指(“玉指”赞美制作者的手指纤细白皙且技艺高超)的捻动塑造,一朵朵花儿就变得崭新而富有生气。这细致描绘了剪彩艺人的高超技艺,简单的彩纸或丝帛,在他们的巧手和工具下,变成了生动的叶子和花朵,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和生活的美感。

诗歌的结尾,“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是赠送“翦彩”时所伴随的美好祝愿。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最真挚的祝福:希望你(“君”)能够长命百岁,活到千万岁;并且希望你每一年都能如同沐浴在春天里一般,充满生机、幸福和温暖。“无岁不逢春”这个祝福非常动人,春天代表着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希望对方的人生永远保有春天的活力和美好,这是极高的赞美和祝愿。

这首《翦彩》,语言清新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它不仅记录了一种有趣的唐代民俗活动,更通过对剪彩制作、图案内容和赠送祝福的描写,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友最诚挚的祝福。读来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融融暖意。

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

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

来时白云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

华表柱头留语后,更无消息到如今。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失去心爱仙鹤后的怅惘与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悠远。鹤在传统文化里,向来是高洁、长寿、仙逸的象征,失去它,对诗人而言,不只是失去一个宠物,更像是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一种理想的寄托。

诗歌开头,“秋风吹却九皋(gāo)禽,一片闲云万里心”,点明了失鹤的季节和情景。萧瑟的秋风仿佛吹走了那只原本在水边高地(“九皋”语出《诗经》,常用来指代鹤栖息的远泽)鸣叫的禽鸟。这只鹤的离去,就像天边一片自由自在的白云,它的心,早已向往着那万里之外的广阔天地。“九皋”的典故,暗示了鹤的非凡,它本就属于高远之处。“闲云”的比喻,既写出了鹤飘逸的姿态,也暗示了它追求自由、不受羁绊的天性。“万里心”则点出了它志在高远,或许它的离去,并非简单的走失,而是一种回归本性的选择。

接下来,“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碧落”指的是澄澈的高空,道家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想象,就连高远的青天,如果它有感情的话,也应该会因为这只鹤的离去而怅然远望吧。然而,对于诗人自己来说,面对茫茫青天,却找不到任何可以追寻它的路径。这两句,一方面继续抬高鹤的身份,把它与仙家境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极写了诗人失鹤之后的无奈和失落感。天地虽阔,却无处可寻,这种渺茫的感受,加深了失落的痛楚。

中间两句,“来时白云翎(líng)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转入了对鹤的回忆。诗人回忆起鹤刚来的时候,它洁白如云的羽毛(“白云翎”)还显得有些短小,尚未完全丰满,暗示那时它还年幼。而到了它离开的那一天,它头顶那一抹朱红色的“丹砂顶”,颜色已经逐渐加深,变得鲜艳成熟。这简单的对比,蕴含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与鹤相伴成长的过程。从幼羽到成熟,诗人见证了它的变化,付出了情感,如今它的离去,自然更让人伤感。这细节的描写,让失鹤的情感显得格外具体和真切。

结尾,“华表柱头留语后,更无消息到如今”,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传说汉代有一个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后化为白鹤,飞回故乡,落在城门外的华表柱上,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有只鸟儿叫丁令威,离开家乡千年今日才回。城墙样子还是老样子,人事已非,为何不学仙去呢?看那坟墓一座连一座。)唱完便飞走了。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想象他失去的这只鹤,或许也像丁令威一样,完成了某种生命的蜕变,离开了凡俗之地。它在华表柱头留下象征性的话语(也许是最后一声鹤鸣,也许是诗人心中它无声的告别)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了,直到现在。“更无消息到如今”这七个字,落笔沉重,将失鹤后的空寂和思念的悠长,渲染得格外分明。

这首《失鹤》,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和想象,将失去一只鹤的事件,写得意蕴丰厚。它不仅有对往日伴侣的深情回忆,有对失落现实的无奈慨叹,更有对鹤(或象征的理想)飘然远逝、归于仙境的想象与怅惘。诗歌意境开阔,情感内敛而深沉,读来令人回味。

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

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

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

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

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僧人院落墙壁上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及个人难以排遣的愁绪。

诗歌开篇,“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语气直率坦诚。汤休是南朝宋时的一位文人,后来出家为僧,算是一位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物。诗人说,用不着去请教汤休大师,谁又能逃脱头发变白的命运呢?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自然规律,这是一个无需高深哲理就能明白的事实。这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对人生普遍性结局的清醒认知,带有一丝苍凉感。

接着,“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ōu)”,诗人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虚幻。人的一生,不过百年光阴,就像天空中飞过的鸟儿,倏(shū)忽而逝,短暂得让人来不及抓住什么。“浮沤”是水面上的泡沫,瞬息生灭,非常不稳定。诗人认为,人世间纷纷扰扰的万千事务,最终都如同这水上浮沤,空虚不实,转瞬即逝。这里可以感受到一些佛家思想的影响,看待世间万象如同梦幻泡影。比如《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表达的就是这种对世事无常、虚幻不实的看法。

然而,道理虽然明白,情感却难以割舍。“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这两句笔锋一转,从普遍的哲理思考转向了个人的内心感受。离别的愁绪,总是绵绵不绝,甚至会萦绕在睡梦之中,让人不得安宁。而这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各种情感的牵绊(“情由”),它们胡乱地在心中播种下忧愁的种子。诗人清楚地认识到,正是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使自己无法真正达到超脱的境界。即便身处清静的僧院,世俗的情感纠葛依然如影随形,尤其那份“别绪”,似乎格外沉重。

最后两句,“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更是将这种内心的矛盾表露无遗。按理说,僧院的环境大多清幽,秋日的天空,白云漂浮在碧蓝的天幕下(“碧云秋”),景色应该是很美丽的,有助于平复心绪。但是诗人却说,自己反而有些“嫌弃”这美丽的风景。为什么呢?因为内心的愁绪太重,无法与眼前的美景相协调。美好的外部世界,反衬出内心的烦乱与不平静,甚至让人觉得刺眼、不合时宜。心有所滞,看再美的风景也无法真正欣赏,这是一种深刻的无奈。

这首《题僧院》,语言朴实,却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从对生命普遍规律的认知,到对世事虚幻的感慨,再到个人情感纠葛的剖白,最后落笔于心境与外景的冲突,层层深入,展现了一个在清静之地却依然被俗世情愁困扰的灵魂的真实状态。诗歌没有给出解脱的答案,只是坦诚地呈现了这份矛盾与愁思,读来令人感喟。

来源:北斗星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