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lphaFold 3作为革命性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其强大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能力依赖于公开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然而,这些公开数据主要包含蛋白质与天然分子的相互作用信息,缺乏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结合的关键数据,这严重限制了该工具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潜力。
3月28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AlphaFold面临数据短缺,制药公司联手打造自有模型
AlphaFold 3作为革命性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其强大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能力依赖于公开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然而,这些公开数据主要包含蛋白质与天然分子的相互作用信息,缺乏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结合的关键数据,这严重限制了该工具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潜力。
为解决这一数据瓶颈,多家国际知名制药企业联合成立了专项联盟,计划整合各公司内部未公开的蛋白质-药物复合物结构数据。这些专有数据被认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与公开数据库相媲美,将用于训练新一代AI预测模型。
为确保商业机密安全,该项目采用创新的分布式学习技术,使各参与方能在不直接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共同训练模型。研究团队表示,这种技术能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同时充分利用各公司的专有数据资源。
业内专家指出,虽然这些专有数据可能无法进一步提升AlphaFold在基础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准确度,但其包含的丰富药物分子信息有望显著改善蛋白质-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效果。不过,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认为数据量的增加未必能带来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开数据库中仅有极小部分数据来自制药企业。科研界长期呼吁企业分享更多数据以促进科学发展,但受限于商业竞争等因素,进展缓慢。此次联盟的成立,或许标志着行业在数据共享方面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该项目初期将仅限于联盟成员内部使用,未来可能会考虑向学术机构开放。这一尝试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可能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新的可能性。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中国科学家突破性发现!人类视网膜干细胞或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科学家在人类胎儿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类长期寻找的干细胞群,有望为视网膜退化疾病提供新疗法。中国温州医科大学苏建忠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论文称,将实验室培育的类似细胞移植到患病小鼠眼中,成功保护了其视力。
视网膜退化影响全球数亿人,多数类型目前无法治愈。干细胞因其再生能力被视为潜在解决方案。此前,科学家尝试过胚胎干细胞、重编程成人细胞或胎儿视网膜祖细胞(RPCs),但效果有限。新发现的hNRSCs寿命长、增殖能力强,可能比RPCs更具治疗优势。
苏建忠团队通过分析终止妊娠后捐赠的胎儿眼组织样本,精确测量了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发现了一类不同于已知RPCs的独特细胞群。这些细胞在培养皿中能快速增殖并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被命名为“人类神经视网膜类干细胞(hNRSCs)”。实验显示,hNRSCs能快速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团队还利用类器官技术培育出类似细胞,移植后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视力。
有专家认为,这一发现证实了人类视网膜干细胞的存在,“对再生医学意义重大”。但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强调需进一步验证其功能。
苏建忠表示,hNRSCs比现有疗法更易培育且不易致癌,团队正优化技术并在猴子中测试,为未来临床试验铺路。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新型系统能高效清除水中的微塑料:实现“捕-收-再生”闭环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系统,能在单一循环中高效清除水中的微塑料。这项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研究,为治理海洋和其他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系统的核心是一种由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壳聚糖制成的软树枝状胶体颗粒。这种材料源自甲壳类动物加工废料,具有强粘附性,即使在海水等高盐环境中也能有效捕获微塑料。干燥时,颗粒呈小丸状;遇水后则分散开来,主动搜寻并吸附微塑料。
为实现高效清洁,研究人员在颗粒中添加了植物精油作为分散剂,利用“马兰戈尼效应”推动其在水中的运动,扩大覆盖范围。同时,颗粒内含有镁微粒,与水反应后释放氢气产生气泡,带动颗粒上浮。通过调节包裹镁的明胶层厚度,可控制颗粒的下沉时间,确保其充分捕获微塑料后再浮至水面。
实验表明,这些颗粒能在水中持续工作约30分钟,最终携带微塑料形成浮渣层,便于收集。收集的浮渣还可加工成新的清洁颗粒,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该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等特点,未来有望规模化应用于水体净化,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优化。这一突破为全球微塑料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2、高薪≠快乐?研究发现员工对工作不满的深层原因
工作中的不满情绪可能不仅仅是短暂的“周一综合征”,而是一种长期状态。美国乔治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通过分析30个国家近3.5万名欧洲员工的数据,揭示了工作满意度与薪资、工作环境之间的深层联系。该研究发表在《环境经济学与管理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上。
传统观点认为,薪资会公平地反映工作环境,但这一理论依赖于理想化的市场环境,假设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然而,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往往僵化,许多员工感到“被困”在低薪且高风险的工作中。
这项新研究发现,薪资较低、风险较高或工作条件较差的员工,满意度显著更低。令人意外的是,高风险岗位的薪资往往更低,而非更高。研究还量化了改善工作条件的“价格”,如员工需要每小时额外获得经济上的补偿,才能消除他们对工作中健康和安全风险的担忧,从而保持对职位的满意度。
这些发现表明,提升员工满意度不仅关乎福利,更对企业效益有深远影响。更高的薪资和更安全的环境能显著提升员工幸福感,进而提高生产力。此外,收集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数据能为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强调,关注员工感受和改善工作条件,不仅能创造更高效的工作环境,还能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将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劳动政策。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DNA显微技术突破:科学家利用分子互动构建三维基因图谱
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出革命性的“体积DNA显微术(Volumetric DNA Microscopy)”,首次实现从内到外立体解析生物体的基因活动。这项技术通过追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出精细的三维基因图谱,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传统基因测序虽能读取遗传信息,却无法揭示基因在细胞中的空间分布。新技术通过标记DNA/RNA分子,记录相邻分子的互动频率,利用计算模型重建其原始位置,形成基因表达的立体地图。其原理类似于通过手机信号交互定位人群——分子标签如同手机号码,互动数据则揭示空间关系。
该技术的突破性在于完全摆脱了对光学镜片的依赖,转而利用生物化学信号进行成像。实验显示,空间位置相近的分子会产生更多交互标记,通过量化这些信号,系统能自动生成亚细胞精度的三维图谱。研究人员已成功应用于斑马鱼胚胎观测,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物内部基因活动视图。
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复杂生物系统的研究。例如在肿瘤领域,它能立体呈现突变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为精准医疗提供新工具。在免疫研究中,可解析病原体与细胞的互动机制,助力疫苗开发。由于不依赖样本预设信息,该技术对未知生物系统的探索具有独特优势。
这项研究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标志着生物成像技术迈入了新纪元。
2、冬眠逆生长:这种小型哺乳动物或掌握逆转衰老的密钥
美国杜克大学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的肥尾倭狐猴身上发现了一种惊人的抗衰老机制。这种仅仓鼠大小的灵长类动物通过冬眠机制,不仅能延缓细胞衰老,甚至能实现暂时的“逆生长”。
研究发现,这种能力与其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端粒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端粒会随细胞分裂逐渐缩短,最终导致细胞衰老。但最新研究发现,倭狐猴在冬眠期间端粒不仅停止缩短,反而会延长。
研究团队模拟自然环境,观察了15只倭狐猴的冬眠过程。结果显示,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的个体端粒显著延长,而间歇苏醒进食的个体端粒保持稳定。这种“逆生长”效果在冬眠结束后两周内消失。
科学家推测,这种机制可能是为了应对冬眠期间周期性体温回升带来的细胞损伤。类似现象也出现在太空宇航员和深海工作者身上。值得注意的是,倭狐猴的寿命可达同类非冬眠灵长类的两倍,最长记录近30岁。
目前尚不清楚端粒延长的具体机制,但这一发现为人类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够破解其中的奥秘,或许能开发出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新方法,同时避免增加癌症风险。(刘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