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茅台”首亏,阴间地产卖不动了?摘要:福寿园亏钱了,这是它上市十二年来第一次把“亏损”两个字写进财报。消息一出,不少老股民下意识去揉眼睛——那个把墓地卖出爱马仕价、毛利率常年八成的“坟地产茅台”,居然也会流血?
福寿园亏钱了,这是它上市十二年来第一次把“亏损”两个字写进财报。消息一出,不少老股民下意识去揉眼睛——那个把墓地卖出爱马仕价、毛利率常年八成的“坟地产茅台”,居然也会流血?
故事得从一块12.2万元的碑说起。福寿园把这块碑包装成“人生后花园”,卖的不是土,是“最后的体面”。过去十年,这套话术无往不利,直到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然少了3800座,收入直接蒸发4.35亿。管理层把锅甩给“宏观消费谨慎”,翻译成人话就是:活人开始精打细算了,死人只能排队等优惠。
可诡异的是,价格没降。哪怕账上躺着2.5亿的窟窿,福寿园依旧不肯松口。同行们也不慌,理由出奇一致——“3.1亿老人在后面排队呢,熬过去就是春天”。听起来像极了一线城市房东的口头禅:房子不会跌,因为永远有人接盘。
这套逻辑在过去或许成立,如今却撞上三面墙。
第一面墙是政策。民政部去年点名“高价墓”,苏州、昆明悄悄下架了“墓地按揭贷”。官方态度很明确:你可以体面,但不能天价。第二面墙是观念。90后给长辈挑墓地,第一句话问的是“能不能海葬”,第二句是“有没有VR祭扫”。第三面墙更现实——城投公司下场了。杭州、成都把殡仪馆和墓园打包进城投项目,土地免费,管理费稳定,等于用公家的地打福寿园的七寸。
于是出现魔幻场景:一边是经营性墓地继续端着“稀缺”的架子,另一边是年轻人把骨灰盒塞进郊区loft,顺便省下十年物业费。有人算过账,在苏州买块3平米的碑要18万,同预算能在太湖边买套40年小公寓,还能留间客房给亲戚哭完歇脚。
福寿园不是没嗅到危险。它试过卖“生前契约”,像卖保险一样预售葬礼;也推出过树葬、草坪葬,价格比传统墓便宜一半。但老业务太赚钱,新业务像鸡肋——卖一块传统墓的利润,够卖十棵树的。转型口号喊了三年,财报里新业务占比仍是个位数。
更尴尬的是商誉减值。早年为了抢地盘,福寿园溢价收购了一堆地方墓园,如今销量下滑,这些“无形资产”成了吞金兽。2.5亿的亏损里,有三分之一是给过去的野心买单。
国外同行早就换了赛道。日本把骨灰做成钻石,SpaceX把骨灰射进太空,最便宜的一档2.5万,比福寿园的中档墓还便宜。这些生意的底层逻辑不是“稀缺”,而是“我愿意”——殡葬从地产回归服务,从面子工程变成情感消费。
回到福寿园,它的问题从来不是缺地,而是缺故事。当“最后的体面”开始打折,当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生前尽孝”而非“死后风光”,高价墓的剧本就翻到了最后一页。
行业不会消失,3.1亿老人的终点依然是商机。但未来的钱可能不在石碑上,而在一张可降解的骨灰唱片里,在一场线上追思会的打赏里,甚至在一颗绕着地球转的太空胶囊里。
至于福寿园,它得先学会把12.2万的碑,拆成12个一万的故事卖。否则下次财报的亏损,就不止2.5亿了。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