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读“闲书”读到几篇好文章,感觉对中学娃学语文特别实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2:30 1

摘要:最近在读六神磊磊的《唐诗光明顶》,这是他唐诗三部曲中,讲盛唐时期诗人、诗作的书。

最近在读六神磊磊的《唐诗光明顶》,这是他唐诗三部曲中,讲盛唐时期诗人、诗作的书。

本来是大人闲着翻翻,可看着看着,突然发现有好几篇和咱们中学语文课内挂钩得很紧呐。

赶紧做个记号划起来,有空让娃优先读,甚至精读。

第一,《一艘小舟飘开的盛唐序幕》。

这是讲解王湾的名作《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咱们应该很熟,七上课本第一单元学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普通的写景诗,分析一下,再简单背一背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真是浮于表面了。

(不过,应付初中考试还是够用了哈。)

而有时间的话,让娃读一读这篇《一艘小舟飘开的盛唐序幕》。

多感受一下当时盛世即将开场的历史背景,便能加深体会到王湾的那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何能一扫常见思乡的忧思,一现积极乐观的新意。

这背后,正是“盛唐气象”即将登场带来的时代气魄。

由此,作者认为这首诗是盛唐诗歌序幕的拉开,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堂上接触不到的,角度新奇的解读。

能多打开一下理解、解读文本的思路,多好。

第二,《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篇文章一口气写了四个人: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

为什么呢?一人来一首传世名句,就明白了: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了,这篇写的就是边塞诗人的集体登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精妙的运用了“醉”、“月”、“歌”、“月”四个字来擦亮四位诗人边塞作品的特点,

还巧妙的回答了大家最爱问的一个问题:

盛唐边塞诗人,究竟谁是第一?

假如把盛唐边塞诗看作一出宏伟合唱,这四人分别是不同的声部。

王翰负责的是精彩的序曲,先声夺人;王昌龄是男高音,最清越嘹亮,高亢入云,给人印象最深刻;高适、岑参是中音,拥有丰富的技巧,负责最主要的输出。人人都是高手,却又各具特色,绝不重复。

在老母亲看来,

这一篇课外文章,就把边塞诗这个重要文常考点中的代表诗人、代表诗句、生平、背景、文学特征、文学地位,全给包圆了,一气呵成,且令人印象深刻。

让学生娃闲时读一下,是不是理解起来更顺畅,比照着背死板无趣的文常资料,要好多了?

第三,《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没有李白》。

其实在整本《唐诗光明顶》中,直接讲李白的文章,大约就有6-7篇,各自侧重点不同:

有的讲他的个人性格特点;

有的讲他的人生起伏;

有的讲他和杜甫的友谊;

有的讲当时各方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而这两篇,是老母亲觉得,和中学课内语文挂钩比较紧密的。

1、《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一定是写《将进酒》的。

这首诗,学生们要到高二才会学到,可现在很多娃在小学、初中就背过了。

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一首“唐诗史上最光辉的‘兄弟你听我说’”来写的。

从最令人意外的开场白,到中间的绝望、孤独,到最后的高歌,一路剖析,到结合分析其它诗人的饮酒之作(如杜甫和苏轼),把《将进酒》这首诗里,蕴含的各种高低感情,都写了出来,很是感人。

这首诗,学生娃们背很容易,可没有经过人生起伏,不说共鸣啦,要理解一下李白的内心感受,都不容易的。

只能安排娃多读一下大人们的不同解读,提前预热、意会一下啦。

2、《如果没有李白》。

这一篇其实是比较集中的讲叙李白对文学、对文化、对语言的综合影响。

可老母亲一看,哇塞,这简直是对李白文常考点的集中梳理啊。

什么成语啊: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天伦之乐、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一掷千金、仙风道骨、蚍蜉撼树、春树暮云等等;

各种好或不好际遇的恰当表达和安慰:

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

什么网络用语:

“你咋不上天呢”,最早出处正是李白的“耐可乘流直上天”;

深藏功与名”,出处也是李白的《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等等。

只有把这一篇文章细细读过一遍,你或许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李白对我们上上下下的影响,真的早已不止于课本上学的、考试要考的,它早已融化成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第四,《平平无奇杜子美》。

这是个明贬暗褒的标题哈。

作者正是通过一部分人的看法——杜甫也“没什么文采”呀,他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来剖析杜子美到底“牛”在哪。

他用了流行用语“嘴替”来打比方,认为杜甫是“世人的嘴替”、“文学的嘴替”、“时代的嘴替”。

1、“世人的嘴替”:

是指杜甫诗作对各种情绪的极强表现力。

在他的诗里,大众的任何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自我一致的共鸣,比如战乱之中思念亲人、老友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极度的绝望等等,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用能作品去恰如其分的表现这些感情,杜甫的诗却能表现出全部的一百分。

2、“文学的嘴替”:

这就是讲杜甫在文学上开拓了和历史地位了。

他是律诗的最终定型者和大成者,五七言律诗有“一祖三宗”,这一祖就是指杜甫。

唐朝在杜甫之后,所有的一流大诗人,基本没有一个例外的,在形式、题材、技巧上都要学他,这就是后世对他的传承。

3、“时代的嘴替”:

时代是不会说话的,那么谁替时代发声?

杜甫用他众多的佳篇,为我们记录了一个时代,让人得以窥见当时高光与暗谷,一个立体的时空在我们眼前打开了。

想一想,如果孩子不太理解为什么单是杜甫的诗,能叫“诗史”?这篇文章,是不是就能更加形象的推进一下?

以上4篇文章,无论是在耳熟能详的必考名句、拉近距离的现代解读、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分析上,都和初中、高中的课内知识挂钩比较多,多深读几轮,一定可以推动孩子对必须掌握部分的理解。

但我也依然认为,咱们的目光不要只停留在名句解析、必考文常的补充阅读上,还有很多精彩纷呈的诗作佳篇、令人感慨的人生故事,同样值得我们闲暇时去翻一翻。

来源:B计划老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