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即日起,《科普时报》特开设“科普法连着你和我”栏目,邀请专家深入解读该法,敬请关注。
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徐占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四章 科普活动
第三十四条 国家鼓励在职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促进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和农民,提高公职人员科学履职能力。
案例
37年,“科普之冬”不打烊
2025年1月,佳木斯市科协联合郊区科协在四丰镇松木河村开展“科普之冬”农业知识讲座。图源:佳木斯市科协
自1987年始,黑龙江省科协连续举办37届“科普之冬”活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科普影视展播、科技文化交流等,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有力服务黑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十四条新增了关于加强科普培训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工人、农民和公职人员等重点人群需要通过培训提升科学素质和科学履职能力,这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育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深刻影响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和产出效能。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普及是连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不但能够让产业工人及时掌握新兴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他们对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的重视,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民技能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特别是农村新风尚、市场新趋势、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可以直接推动新设备、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可以帮助农民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普及环保、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公职人员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包括现代管理学、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公职人员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科学履职能力、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拓宽公职人员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提升产业工人、农民和公职人员的科学素质和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需要加强科普教材、科普读物、科普视频、科普教具等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丰富科普内容的形式和载体,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师资队伍,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培训工作,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需要创新科普培训方式方法,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习成果和培训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上述群体积极参与。
来源: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