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日本天皇宣读的所谓《终战诏书》,是怎么称呼东大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6:36 2

摘要:在日本的眼里,日本不是被东大打败的,而是主要被美国和苏联打败的,东大只是沾了美国的光。要不是美国和苏联,日本认为东大战胜不了日本。日本人认为,有一个明证,就是日本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再到1941年11月,期间虽然东大一直

80年前的今天,上午9点18分,在停泊在日本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午9点18分签字,正对应着14年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开始侵略,918签字投降。这是上天对日本的嘲讽,也是命运对日本的捉弄。

可是,大家是否知道,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读的所谓《终战诏书》当中,日本是怎么称呼东大的吗?

终战诏书

诏书原文是:“朕八帝国政府ヲシテ、米·英·支·蘇四国二对シ、其ノ共同宣言ヲ受诺スル旨通告セシメタリ”,对东大的称呼,仍然是歧视性的“支”。

《终战诏书》日文原文(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支”是什么意思?

“支”是日本当时一直对东大的蔑称“支娜”的简称,在日本眼里,“支娜”简称“支”。

作为一个战败国,居然对战胜国的称谓使用如此蔑称,这是投降应有的态度吗?

可见,日本直到最后投降时刻,都一直没有放下长期以来对东大的蔑视。

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日本的眼里,日本不是被东大打败的,而是主要被美国和苏联打败的,东大只是沾了美国的光。要不是美国和苏联,日本认为东大战胜不了日本。日本人认为,有一个明证,就是日本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再到1941年11月,期间虽然东大一直在和日本打,但东大官方始终不敢向日本宣战。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后,东大的重庆国民政府自我感觉有了美国这个天下无敌的帮手,才终于在美国宣战的次日(即12月9日)向日本宣战。而此时,距离日本侵华,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多了。日本认为,龟缩在重庆的蒋某人,十年来只敢打而不敢宣,直到美国宣了,东大这才敢向日本宣战,日本朝野认为这说明日本若不拖美国下水,东大依然不敢向日本宣战,这是胆怯的表现。

第二,投降,在日本内部并非一致的意见。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前几天的8月9日,日本天皇组织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日本军方的强硬派直到这个时候仍冥顽不化,依然主张“本土决战”。会议最终以天皇“圣断”形式,才硬生生地通过了投降的决定。8月14日晚上11时,日本天皇身着所谓的陆军大元帅服,完成了朗读《终战诏书》的录音,准备次日播放。当天深夜至15日凌晨,日本陆军省军务局局长佐藤贤了等人,不甘心投降,率部闯入皇宫,企图抢夺录制录音的音盘,并试图软禁日本天皇,但因缺乏高层支持,于凌晨5时被镇压。军方对投降决定的这次“绝望反扑”,正说明投降对日本军方而言,并非所愿。在日本军方眼里,日本依然有一战之力,大不了在日本本土决战。既然日本可以继续和美国、苏联等强国打,那东大,在日本军方眼里,又算得了什么?

第三,在日本眼里,日本没有投降,只是“终战”。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没有任何“投降”的字眼,哪怕一次都没有。日本认为自己没有投降,只是“终战”。自己只是不再战斗了,但是谁说自己投降了?日本玩这种文字游戏,正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并不认可自己是投降了。既然连投降都没有,那还有必要对东大使用尊称或敬称吗?这就是日本的逻辑。

不得不说,日本这个国家,就是欠打,二战打得它还不够,没能像盟军打纳粹德国那样,彻底摧毁纳粹德国的统治者和反动军队。

与彻底覆灭的纳粹德国相比,日本相当规模的军国主义势力得以保存:日本天皇被保留了;位于东大的上百万日军投降后,也陆陆续续返回了国内;被苏联俘虏的六七十万日军,最终也有相当一部分活着回到了日本。上面从天皇到士兵、从上到下的这些人,都是脑子里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的,这么庞大的群体回到了日本,就把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往下一代传承下去,就形成了日本现在的右翼势力。

总之吧,对待日本这种邻居,我们唯有铭记历史,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才能让历史不再重演。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