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上蔡:千年古县的重阳密码与文化基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2:03 1

摘要:当脚步踏上豫南平原,历史的低语便随风而来。这片被岁月包浆的土地上,静卧着一座青铜器般的老城——上蔡。作为周代蔡国故都、秦相李斯故里,上蔡的商周青铜器纹路里封印着中原文明的原始基因。2011年,随着"上蔡重阳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千年古县的文化

网络配图

当脚步踏上豫南平原,历史的低语便随风而来。这片被岁月包浆的土地上,静卧着一座青铜器般的老城——上蔡。作为周代蔡国故都、秦相李斯故里,上蔡的商周青铜器纹路里封印着中原文明的原始基因。2011年,随着"上蔡重阳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千年古县的文化密码被再度破译。2025年文旅部公布的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重阳节(上蔡重阳习俗)"的赫然在列,更让这片土地的文化磁场愈发强烈。

蔡国遗韵:青铜时代的文明切片

蔡国故城遗址的夯土层里,至今封存着西周分封制的政治密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将弟弟叔度分封于此,开启了中原文明南拓的序幕。考古学家在蔡国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青铜编钟,其音律体系与《周礼》记载完全吻合,印证了这里曾是礼乐文明的南方重镇。

李斯年少牧鹿的岗丘上,云影依旧徘徊,孕育出"泰山不让土壤"的哲学智慧。上蔡博物馆珍藏的秦简《为吏之道》,楚篆与秦隶的笔触交融,无声讲述着文化过渡带的历史使命。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在此开坛讲学,使古城成为两汉经学南传的中继站。

重阳文化在此萌芽早有预兆。蔡侯望河楼出土的战国陶豆上,茱萸纹与云雷纹的共生图案,暗合着重阳祭祀的古老传统。东汉《风俗通义》记载的"九月九日佩茱萸"习俗,与民间流传的茱萸香囊制作技艺,在时空中形成奇妙共振。

重阳起源:桓景伏魔的千年传说

上蔡民间至今流传着重阳起源的古老传说:东汉时期,汝河瘟魔肆虐,尸横遍野。青年桓景父母双亡后,远赴东南深山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得降妖青龙剑与茱萸、菊酒之秘。九月九日归乡,他率众登临芦岗之巅的蔡侯望河楼避祸,独留村中与瘟魔鏖战。青龙剑穿透魔心时,茱萸香与菊酒气正护佑着高台上的万千百姓。

这场人魔之战催生出独特的文化记忆——汝河两岸百姓从此每逢九月初九便登高佩萸、饮菊酒,宰杀家畜改为食素包饺,取"久久平安"之意。唐代将九月九定为重阳节,2005年上蔡获封"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其习俗更于2006年、2011年先后列入河南省及国家级非遗名录。

重阳解码:千年仪轨的活化演绎

重阳密码:非遗语境下的习俗解码 在上蔡过重阳节,就像开启了一个活态文化宝库。

清晨,西大街的酒坊里,师傅们用岗丘上的晨露调制茱萸酒,沿用的正是《齐民要术》里的古法。登上蔡侯望河楼遗址,参加登高仪式,参与者沿逆时针方向环台三周,暗合《周易》“反复其道” 的哲学。

非遗传承人王锡庆的家里,珍藏着《重阳仪轨》手抄本,上面记载着 32 道祭祀程序。其中 “以菊拭剑” 的环节,和《吴越春秋》记载的越人剑祭仪式惊人相似,揭示着楚越文化在这里的交融。听民间艺人哼唱《重阳古调》,那旋律中罕见的 “侧商调” 特征,源自唐代,在中原地区几近绝响。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上蔡的古老习俗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县城电商产业园里,90 后创客把茱萸香囊设计成国潮饰品,通过直播让古老纹样焕发生机。重阳文化节期间,AR 技术复原蔡侯望河楼盛景,让人们沉浸式感受文化记忆。

文明涅槃:非遗活化的当代范式

上蔡开创的"三维活态传承"模式,构建起文化保护的立体图景:芦岗乡的重阳文化生态保护区里,菊田既是经济作物又是文化图腾;新编豫剧《桓景伏魔》将傩戏元素融入现代剧场,让古老传说焕发新生机。

这种文化自觉重塑着地方精神图谱。中小学校本课程里的非遗技艺传承,培养出数千名"少年文化使者";"国际长寿文化论坛"的持续举办,使地域性习俗升华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诗意和解:古法菊花酒获得欧盟有机认证远销海外,5G技术支撑的"云登高"打破时空界限。蔡国故城墙的落日余晖里,青铜器的幽光与都市霓虹交相辉映,演绎着文明基因的迭代更新。

当茱萸香气再度漫过古城墙垣,上蔡用三千年文明积淀给出非遗传承的东方答案: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基因链,在坚守文化根性的同时,以开放姿态完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土壤中绽放新芽。(中国报道/秦前松)

来源:中视联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