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维导语:80载岁月流转,遍布全国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镌刻民族抗争记忆的“历史坐标与精神丰碑”。过去,“静态展陈+文字解说”的单一模式,让抗战历史与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隔着一层“距离感”;如今,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这些遗址正通过数字赋能、创意内容、跨界
绿维导语:80载岁月流转,遍布全国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镌刻民族抗争记忆的“历史坐标与精神丰碑”。过去,“静态展陈+文字解说”的单一模式,让抗战历史与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隔着一层“距离感”;如今,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这些遗址正通过数字赋能、创意内容、跨界联动、沉浸教育四大路径,从“沉默的名录”变为“可交互、可感知、可参与”的“活历史”。本文聚焦实践中的创新玩法,解析抗战遗址如何实现“动态传承”,既让抗战记忆在新时代落地生根,也为红色文旅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新思路。
一、数字赋能:科技打破“静态壁垒”,让历史从“陈列”到“可触碰”
用技术还原历史细节,避免“炫技式应用”,聚焦“实地交互”与“云端传播”,让抗战场景从“远距离观看”变为“沉浸式感知”,真正让游客“走进”历史现场。
1. AR实景还原:解锁遗址隐藏故事
平津战役纪念馆推出AR智能眼镜导览,观众佩戴眼镜靠近文物,即可触发AR内容,呈现文物背后的故事,“穿越”回战役现场,感受当年战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搭智慧平台,通过AR扫码可查地道结构,还能通过小程序“触摸”数字化文物、听抗战故事。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密营保卫战》专题 AR 投影互动游戏,以及文物多媒体互动 “魔墙”,让观众与馆藏文物通过三维体感交互、裸眼 3D 实现互动。
2. VR沉浸体验:“亲历”关键战役
山西平型关大捷数字体验馆打造“1937乔沟战场”VR项目,泰安陆房战斗遗址开发“VR突围体验”,均还原战场环境与战术细节,让游客“置身”历史现场,拉近青年与抗战历史的距离。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红色资源 “智慧 +” 沉浸式研学教育项目《探秘兵工厂》触控游戏、 “我和英雄共成长” 专题VR 体验展,以沉浸式互动吸引青少年了解历史。
3. 线上数字展馆:让记忆无界传播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推出3D线上展馆,支持全景查看遗址全貌,点击展品可深入了解历史;山东抗战纪念馆借元宇宙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红色展览”,设置AI数字人导览实时解答疑问,突破时空限制传播抗战记忆。
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元宇宙体验空间
二、创意内容:用年轻语言讲历史,让记忆有温度
跳出“说教式”叙事,以Z世代喜爱的轻量化、场景化形式,将抗战故事转化为“可传播、可参与、可带走”的内容,核心是“内容创新”而非“形式堆砌”。
1. 轻量传播:从“被动看”到“主动转”
武汉推出《真探・一九三八》微短剧,以“神秘日记”串联史实,联动多处遗址设计“剧情打卡路线”,碎片化篇幅适配当下传播习惯;多平台推出“抗战遗址解读”“抗战家书”等短视频,B站还用轻松动画还原“军民抗敌智慧”,让历史成为年轻人愿意分享的内容。
2. 红色文创:让记忆“可带走”
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和平鸽书签”(刻有和平寄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打造“抗战路线笔记本”(扫码可听相关故事),将历史元素融入日常用品,让红色记忆随生活场景自然传递。
3. 剧本研学:从“听历史”到“做历史”
山东沂蒙红嫂遗址推出“红嫂支援前线”剧本体验,游客通过“制军鞋、传情报”等任务体会军民鱼水情;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设计“情报员养成计划”,结合地道实景搭建解谜路线,改变传统“走马观花”的参观模式,让历史学习更具参与感。
三、跨界联动:构建“红色+”生态,让历史融生活
以抗战遗址为核心,联动乡村、非遗、节庆、体育等外部资源,打破“单一景点”局限,核心是“资源整合”而非“业态叠加”,让抗战记忆从“纪念馆内”延伸到“日常消费与体验中”。
1. 红色+乡村:让记忆有“烟火气”
河北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所在村落,推出“抗战主题民宿+拥军菜”模式——民宿内摆放老纺车、旧农具还原抗战生活场景,游客可住民宿、尝“八路军小米饭”,村民兼职讲解员讲述村落抗战史,直接带动当地年收入,让乡村成为“活的记忆载体”。
2. 红色+非遗:让历史有“文化味”
山西非遗传承人用平遥推光漆器创作“平型关大捷”漆画,江苏剪纸艺人还原“新四军救伤员”故事,作品既在纪念馆展陈,又转化为文创贴纸、装饰画,既活化了非遗技艺,又让抗战精神有了“文化味”的传播载体。
3. 红色+节庆:让纪念有“仪式感”
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烛光祭”、芷江受降旧址的“重温受降历史”活动,通过直播形成“全国共纪念”氛围;部分遗址还邀请老兵后代讲述家族故事,强化纪念活动的情感共鸣。
4. 红色+体育:让历史有“行动力”
云南腾冲举办“重走滇缅公路”徒步活动,路线覆盖惠通桥、松山战役遗址,游客在运动中聆听“滇缅公路是抗战生命线”的故事。去年活动报名人中,80%为35岁以下年轻人,实现“运动中传承历史”。
四、沉浸教育:从“旁观者”到“共鸣者”,让精神可感知
拒绝“走过场”式教育,通过场景代入、情感互动与主动探索,让抗战精神从“知识”变为“切身体会”,核心是“情感共鸣”而非“形式体验”。
1. 实景微演绎:让历史“活起来”
卢沟桥景区开展“卢沟桥事变”微缩实景演出,演员以片段式表演还原1937年关键场景,观众沿历史路线随剧情移动,代入感显著提升;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创编《地道战歌》情景剧,用快板书、舞台剧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引发游客情感共鸣。
2. 小众故事挖掘:让历史“更鲜活”
云南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聚焦“中美飞行员生死传奇”,结合峡谷风光设计“航空抗战+自然研学”路线;澳门冼星海纪念馆联动陕西延安,讲述《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填补“文化抗战”叙事空白,让小众遗址成为有记忆点的文旅打卡点。
3. 深度互动:让参与“有温度”
广东组织大学生与抗战老兵共录“父辈抗战故事”微视频,通过抖音传播;山东乡村遗址设“战地家书”朗读亭,游客戴VR“穿越”至1938年战壕,聆听先烈书信独白;华南抗战研学线路更设计“破译密码”“护送伤员”任务,用仿制的抗战地图、电台,让学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历史细节。
五、未来方向:从“活起来”到“传下去”,让抗战记忆可持续
抗战遗址文旅创新需守住“尊重历史”底线,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探索更具深度的可持续路径,避免同质化与过度娱乐化:
1. 跨区域联动:打造“抗战记忆走廊”
串联滇西抗战遗址群、东北抗联遗址群等跨省资源,推出“抗战主题联票”,同步优化跨区域交通接驳(如开通遗址专线)、统一导览标准,让游客一站式体验滇西“滇缅公路”、东北“抗联密营”等差异化历史,形成全国性红色文旅品牌。
2. 小众遗址IP化:补全抗战叙事
针对辽宁阜新万人坑、河南焦作西大井等工业抗战遗址,深挖“矿工抗争”“工业支前”史,打造“工业抗战”IP:开发复刻矿工工具的互动文创,建设“矿山记忆”沉浸式展厅,让小众遗址成为补充传统战役叙事的特色打卡点。
3. 科技深度融合:聚焦认知升级
在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场遗址,开发“战术沙盘推演系统”——以史实为依据还原战役地形与兵力部署,游客模拟决策后,系统对照历史解析战术优劣,在互动中深化对“抗战战术智慧”的认知,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
结语:80载铭记,让抗战遗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从数字赋能让历史“可触碰”,到创意内容让记忆“有温度”,从跨界联动让红色融入生活,再到沉浸教育让精神“能共鸣”——国家级抗战遗址的创新实践,早已跳出“单一玩法”的局限,让曾经“沉默的历史坐标”,变为兼具教育意义与体验价值的“活态载体”。
抗战文旅创新的核心,从来不是“形式新奇”,而是“让历史与当下真正联结”:当年轻人在VR里读懂平型关战役的战术智慧,在剧本研学中理解红嫂的奉献,在乡村民宿里触摸抗战生活的烟火气,这些遗址便不再是“过去的符号”,而是“活在当下的精神坐标”。
绿维文旅认为,红色文旅的破圈,需守住“尊重历史、贴近当代”的平衡:既不脱离史实搞“无意义创新”,也不囿于传统让历史“远离大众”。未来无论探索跨区域遗址联动,还是深化“历史+科技”融合,核心都应是让80年前的抗争记忆,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民族力量。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不妨走进身边的抗战遗址,在创新体验中致敬先烈、感悟精神,让和平的信念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图文来源:大众日报、闪电新闻、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等网络公开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绿维文旅是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EPCO综合服务商,“四甲”规划设计、建设总包、文旅运营全程服务机构。从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理念,经过十几年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顶层设计、投融资、EPCO、招商、运营、智慧旅游、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全产业链多引擎驱动发展新格局。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绿维文旅形成了“运营为基础、资源全整合、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全流程操作的核心能力,将更好地为文化、旅游、大健康、体育、农业、教育、房地产等区域综合开发及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管理提供全链全程的服务。
绿维文旅期待与大家的合作!
来源:绿维文旅规划设计